分享

【散文】李运和/奶奶的吃食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李运和

        又是清明节。对奶奶的思念,犹如这个时令的花草一般,在心中不停地萌动乃至不可抑制地疯长。

        37年前,奶奶罹患胰腺症。在经受数月病痛的折磨后,她走完了58岁的一生。那一年,我刚刚十四岁。

        爷爷一直木讷、寡言,奶奶生前属于“内当家”的那种类型。印象中,包括父亲在内的四个子女,都有点怕她。但奶奶对孙辈一代人却极为慈爱。

        在对奶奶的回忆中,多与吃食有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物质匮乏、温饱不足的短缺时期。“大人盼麦罢,小孩盼年下(春节)”,这句俗语的下半句,点出了吃顿饱饭、吃点好饭对孩子们来讲,是多大的一种诱惑和期盼!春节期间,能够天天吃白馍并尝些荤腥。这在平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在当时庸常生活中,哪天要是用白面做吃食,那肯定是家里来了亲戚。大人们用白面烙个油饼或擀些面条下锅,这些可都是客人的独享。孩子们眼巴巴看着这些饭食被端到堂屋里,自己则在灶伙下吃着难以下咽的红薯面窝头或杂粮面条。倘若客人吃剩少许,那便是孩子们的“牙祭”了。

        奶奶在两个儿子和大女儿成家后,与爷爷和我的小姑,三个人单过。小姑上罢初中,又到公社里上高中。奶奶居住的小屋,成了我们几个孙辈的乐园。

        在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我的身体出了比较严重的状况,狂咳不止,就像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的样子。父母抓紧把大队里的那个赤脚医生请到家里诊治。“望、闻、问、切”一番后,赤脚医生开了几天的药,走了。

        但对我来讲,吃药却是一件麻烦事儿。少时的我,耐不住那些药的苦味、怪味,总是咽不下去,喉咙里好像有堵墙似的。大人们无奈,只好将药片研成碎末,用水搅拌,放些白糖,口服。但当时白糖也是缺物,有时就捏住鼻子,硬灌。

        可不管怎的,吃药总不见效。我咳得更加厉害了,眼看着阎王爷就要索走我的小命了。     

         我是家里的长房长孙,平时可能更多的领受了奶奶的抚爱和关切。看到这个样子,她的心里焦急坏了。

        奶奶悄悄掂着小脚,到村外野地里采挖一种叫蛤蟆皮的野草。

        回家后,她将蛤蟆皮清洗干净,切碎,加入盐、蛋清和一些白面,用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在热锅里加入小磨香油,把面糊倒入锅中,摊成一张两面金黄的煎饼。

        吃完奶奶摊的煎饼,我咳得不那么厉害了。全家人的心里稍稍宽慰了些。奶奶看着有效,眉上的皱纹舒展了不少。她又挎着小筐,蹒跚着走到村外地里,挖回了不少蛤蟆皮。

        随后几天,做为药食的蛤蟆皮煎饼吃下来,我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这真应了那句偏方治大病的老话。

        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说句心里话,回想起奶奶当年烹制的蛤蟆皮煎饼的美味,至今还觉得唇齿留香。

         跟蛤蟆皮煎饼一样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有吃“臭面”那件事情。

        少时的某年月日,我肚子奇胀,吃不下饭。奶奶观察一番后,断定我是“吃住了”。这个所谓“吃住了”,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消化不良,可能是当时常年吃杂粮所致。奶奶从浅可见底的面缸里,舀出些许白面来,用水和成面团,擀出薄薄的状如锅排(盖锅的一种灶具)的面片,然后将其折叠成条形,用刀切成细细的面条,下锅煮熟,盛于碗中,浇上蒜汁。这碗面条的特别之处有二:一是没有汤,属于捞面;二是没有油、盐、蔬菜。热面捞出,拌上蒜汁,味道可想而知,故称“臭面”。

        说也奇怪,就是这种方法,治好了我的消化不良病症。可从内心来讲,我对臭面的兴趣,远高于对我的病症的关注,甚至于以后多次在想,啥时间能再“吃住了”才美哩!那就又能吃上一碗奶奶做的白面条了!

       1981年秋季,我到公社里上寄宿制初中。那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在好转,学校食堂已经早于农村家庭,吃上了白面馍馍。但几分钱一份的菜食,我还是吃不起的。奶奶总是为我腌些咸菜,或用黄豆发酵,做成豆豉,让我带到学校下饭。

        奶奶20岁时嫁给爷爷,此后一直当家主事。她的一生经历了民国和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吃过很多苦,没享多少福。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开启,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正在向人们招手之际,她却撒手人寰了!

        按照家乡习俗,每年为已故亲人扫墓的时间共有五次,分别是清明节、寒衣节、小年、大年三十、元宵节。三十多年来,我恪守定规,按时到奶奶等亲人的墓前扫墓,寄托怀念和哀思。今年春节前后,因为疫情等因素影响,未能按时回乡扫墓。这成了我近段时间的一件心事。

        近日,我一直思忖:天堂那边,是否也有人情事故?是否也有花销用度?爷爷、奶奶手头是否宽裕?并继而决定:清明节那天,我一定要烧上一堆厚厚的纸钱,让在人世间勤俭、清贫的爷爷、奶奶,一跃成为天堂里的土豪和富翁!

作者简介


     李运和,男,60后,河南新野人,文学爱好者。曾在《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河南文学》《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和《躬耕》等报刊和相关网媒发表散文、随笔、评论等上百篇。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作品同等质量下,订户作品优先刊登!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一稿多投者,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温馨提示:投稿请附个人生活照及150字以内简介。

本平台每日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