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海青青/声声故乡情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海青青

因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的一句话,我“重新”爱上了家乡戏,迷上了豫剧马派声腔艺术。

金铁霖先生的高徒数不胜数,从享誉海内外的歌唱家吴碧霞到新一代民歌皇后王丽达,她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学过戏曲艺术。当金铁霖先生在声乐课上讲,唱民族声乐的学生呀,应该懂一些我国的民间艺术,像原生态民歌、戏曲艺术……那时,我在学习声乐中出现了瓶颈期,便毫不犹豫地把目光投向了民间艺术。

河南不是民歌大省,像花儿之于青海、信天游之于山西、长调之于内蒙等,却是戏剧之乡,像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等。学习优秀民间艺术,首推从小听到大的河南戏。我根据自身条件,声乐学了三年,目标民族男高音,便“对症下药”,先在豫剧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流派,后在曲剧里辗转寻觅,最后选了越调申派声腔艺术。再学唱了十几段、过了一把诸葛亮瘾后,再次把目光投向豫剧,“一眼相中”了马派。一是从小就听,耳熟能详,二是圆润甜美,铿锵有力,三是用“洛阳话儿”演唱。

方言是民间戏曲艺术的灵魂。即便是中原,豫东豫西的河南话也迥异。我在学习刘忠河先生的声腔艺术一段时间后,就因为语言问题放弃。通过学习马派“二本腔”,希望掌握头声的方法,克服“假声”位置的恐惧感。 

第一次知道马金凤大师还是刚刚记事。有天早上,我又撒娇哭闹,母亲神秘兮兮地笑着说,别哭。你大上街买《朝阳沟》去了。我的回族古村因在市郊,村里人把进城说是上街。我被母亲“神秘感”的样子吓唬住了,拿着母亲递过来的枣花虚糕跑到门口儿玩去。晚上一进大门楼,就听到清亮激越的梆子声。原来父亲像往日一样进城钻探,一去就是一天,顺便买了一台收音机。收音机是那个年代的“大电器”。村里为此闹过许多笑话。有人说,有《朝阳沟》的买,冇《朝阳沟》的别买。有人说,咦,咋光见唱不见人?人去哪儿了?……

有了收音机家里就热闹多。特别是母亲,里里外外靠她领家率事,累的时候多,闲的时候少,笑的时候更少。有了收音机后就不一样,每每听到“谁知道你的心比那冰棍还凉”、“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麦苗韭菜分不清”等,忙碌的母亲就笑出声来。母亲是家里的太阳。太阳灿烂了,家就温暖了许多。除了《朝阳沟》,还有《李双双》等,但父亲提得最多的还是马金凤,什么《穆桂英挂帅》呀,什么“看了马金凤的戏,一辈子不生气”呀……看父亲的表情,听父亲的语气,按现在来讲,那就是马金凤的“超级粉丝”。 

随着收音机的普及,《小郎门外连声请》、《手拉着我的儿小罗成》等唱段从家家户户传出,是那个时代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第一次看到马老是焦枝线铁路(现为焦柳铁路)瀍河区段的竣工吧。在焦枝铁路塔西涵洞桥北边的高台上临时搭了个舞台。听说马金凤要来,四里八乡的乡亲们早早就来到舞台前,那真是“人山人海”,是我至今看到的最壮观的演出现场。那天只记住了马老唱的《咱们说说知心话》。我们小伙伴像一条条在人海里游来钻去的快活的鱼。

多少年后,天涯漂泊,每每想起家乡时,除了亲人一张张面孔,邙山、洛水、清真寺一幅幅画面,牡丹一缕缕天香,还有那大街小巷的一声声梆子腔。有时一激动,本就爱唱歌的我不管在大海边,小桥旁,乌篷船上,稻田荷塘,都会来一段《打一杆那帅字旗》,爽的就像喝了一碗家乡的羊肉汤,悠哉乐哉!

选了马派声腔艺术后,一边学唱,一边查看有关马老的代表作、资料等,像《中国豫剧》(马派)、央视《艺术人生》等各种纪录片、专场、专访等近百段资料、视频。没想到,马老一生坎坷。儿时,父亲病故。几经转卖,后被一马姓回民人家收养,为答谢恩人,改为马姓,并至今以素食为主。为练好声音,寒来暑往,俯缸喊声,以致额头留痕,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恩师的培养,成为一代豫剧名家。如今,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面对观众依旧爱说那句话,谢谢大家!谢谢大家!我是来向大家学习来的。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喜爱再到最后的敬重。

我是在央视《跟我学》栏目中,一句句跟马老学习的。在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中,我总找不到穆桂英巾帼英雄的感觉。在跟马老学习《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唱段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剧中的穆桂英已是脱了铁甲、归隐河东的家庭妇女。这段唱简单地回顾了五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第一段“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穆柯大寨上有俺的门庭/穆天王他本是我的父/穆龙穆虎二位长兄”。穆桂英想起父亲的宠爱,长兄的疼爱,充满了无限的幸福。要唱的温柔些向往些,好像又回到了那种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这段和后面的《我未开言来心如焚》的气愤、《接印》的担当、《出征》的豪迈等唱段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剧情发展,一位血肉丰满的穆桂英形象呈现出来。在吐字行腔中,马老讲了自己的声腔艺术特点——鼻音的重要性。

比如,在唱到“穆桂英”的“英”时,要归鼻音。后面的“庭”、“兄”、“平”等,亦是如此。我在学习声乐中,老师们一再强调,不准用鼻音。声乐教育家晁浩建教授讲,鼻音再好听,也是错误的。当这两者相撞时,我也苦恼。后来想想,马老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她自己的特点。那就在唱马派时,按照马老的经验。在唱声乐作品时,按照声乐的要求。今年,在看央视“角来了”马老专场中,豫剧名家虎美玲在谈到自己跟马老学习时说,马老的声音不仅归鼻音,而且要集中朝上。我想起声乐老师讲的,气息越低,声音打得越高。这不就是马老说的,声音朝鼻腔以上唱,其实不就是头腔吗?再结合着归鼻音,不就是意大利声乐教学中提倡的“面罩唱法”吗?今年,我在学习了豫剧唐派“二本腔”唱法后,尝试着以前用大本腔改为二本腔演唱马派,效果真不一样,马派的味道更足了。 

在跟马老学习几段后,又跟马老的高徒柏青老师继续学习。在学了十几段后,希望有机会能现场体验老师们的精彩表演。

九年后,不仅看到了柏青老师演的《花枪缘》、戏中的“马金凤”,并再次看到了九十多岁高龄的马老。

2019年第37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马金凤艺术周”4月27日至30日在洛阳歌剧院演出,每晚依次演出《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打朝》、《马金凤》。由于种种原因,我只看了《花枪缘》和《马金凤》。

大型现代豫剧《马金凤》由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演出。该剧让我直观地看到了马老人生的经历,从艺的艰辛,高尚的艺德,纯粹的人品。像少时的喊嗓,中年的带病演出,老年到中国戏曲学院的授课。我为之鼓掌,为之流泪,特别是儿子小四劝马老别去中国戏曲学院授课那一场。青年演员吕军帅饰演的小四那段劝母亲的男声咏叹调,从演唱开始到结束,我感动的按捺不住地哭出声来,引得左右观众不停地瞅我,非但没有指责,反倒因为我的感动得抹起眼泪。这段精彩的表演深深印在了脑海,以至于回到家不顾疲惫,在电脑上找这段唱腔也想学习演唱。

当《马金凤》演出完,九十多岁高龄的马老率一帮弟子登台和观众见面。马老还是那样的笑容、那样的慈祥,那样的标志性跟观众挥手。台下很多观众涌向了乐池边久久不愿离去,背景音乐响起的依旧是马老那熟稔的《院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作者简介


     海青青,本名海青善,回族,河南洛阳市人。《牡丹园》诗刊主编。《大中原歌坛》歌刊主编。《木斧研究论坛》杂志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木斧研究学会会长。出版有诗集《梦里不知身是客》。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