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掐丝珐琅器增值因素

 博搜艺术 2021-06-03

  明代晚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掐丝珐琅工艺一度陷入低谷。直至康熙年间,掐丝珐琅器才重新开始烧造。但康熙帝痴迷于自法国传来的“画珐琅”技术,敕令造办处大量制造珐琅彩瓷。掐丝珐琅在雍正和乾隆年间才迎来了第 二个高潮。清代掐丝珐琅技艺较之前朝已有长足的进步,其一大特点是体量宏伟,器型已从盘、碗、盒、熏、炉、鼎、樽、壶等小巧物什,扩大到了日用家具,如桌椅、床榻、箱柜、屏风、鼎式大香炉等等。如今到故宫走一圈,几乎各个殿厅里都放着大而醒目的景泰蓝摆件。另一特点是将掐丝珐琅与錾胎珐琅、画珐琅、宝石镶嵌、漆雕、木雕等其他工艺相结合。乾隆曾下旨制造掐丝珐琅佛塔六座,这一组高两米有余的“铜胎蓝绿地掐丝珐琅宫殿亭式佛塔”,工艺繁复,纹饰曼妙,充满恢宏庄严的皇 家气象,是掐丝珐琅空 前 绝 后的巨制。

  中国制造的掐丝珐琅器目前有年款可考者始于明宣德年间。但分析故宫所藏的一批掐丝珐琅器,其釉料肥厚,釉色纯正、明快、亮丽,尤其是绛黄、草绿、葡萄紫、宝石蓝等釉色,犹如水晶般莹澈。这种半透明的珐琅釉在明代和清代各时期有准确年款的珐琅器中均未见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等几件掐丝珐琅器,其主要部位的釉色均呈现这一特点,并显然有别于改装后加配部分的釉色,应是被截取改制的元代珐琅器(元代景泰蓝介绍)。元代的缠枝莲纹图案布局舒朗,花朵硕大,枝叶展转自如,与目前所见可确定为明、清两代的掐丝珐琅器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皇 家御用之器——珐琅,掐丝珐琅之所以在几百年里成为宫廷专有的华贵艺术,一方面因为铜胎掐丝珐琅价值不菲,尤其是元、明时期的掐丝珐琅器,胎体厚重,全由纯铜制成,极少的甚至用金做胎;另一方面,掐丝珐琅与生俱来的钟鼎富贵之气,与文人阶 层的隐逸风度形成极大反照,因此被历代帝王当作独 一 无 二的皇权与财富的象征。

  清代掐丝珐琅花觚的色彩较明代又降低了其黑度和彩度,但在掐丝方面,工整流畅,线条粗细均匀,工艺较前面两个朝代有了较大的提高。当然,在图案色彩配比面积方面还是较之前没有太大差异,此掐丝珐琅花觚的主体色彩为蓝地色、花茎的绿色、花瓣的红色、花瓣的黄 色、花心的蓝色和铜胎镀金后呈现的金色,这几种色彩在 NCS 系统中所呈现的色号分别是 S2030-B、S5030-B50G、S4040-Y90R、S2040-G90Y、S5040-R90B、S3560-Y(如图5),从色号中可看出,这件清代掐丝珐琅器的主体装饰色彩:蓝色地色与花纹色彩相比,黑度较小,彩度较大,但是花纹色彩的黑度和彩度几乎是相同的,也有少数色彩进行调和过渡,装饰风格和色彩配比方面与之前两个

  掐丝珐琅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元明清三朝的御用重器。本文从笔者近年来对国内外权 威博物馆、机构等展出的明朝代表性遗作所做现场观察和釉色取样入手,通过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参考已有明代掐丝珐琅色彩研究成果,尝试性地从断代史的角度去梳理明代掐丝珐琅的色彩的发展脉络、艺术风格、工艺特征和历史贡献等,旨在为明代景泰蓝的收藏、鉴赏、研究等领域提供认识明代掐丝珐琅色彩价值的新参照。

  明宣德时期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觚的金色装饰结构也是后期加入进去的,它的功能与之前所介绍的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是相同的,试想如果将这一部分去掉之后,整个掐丝珐琅器无论是器型的完整程度或是色彩与金属色的比例关系方面都会逊色许多。

  元末吴渊颖曾写过一首咏大食珐琅瓶的诗:“西南有大食,国自波斯传,……素瓶一二尺,金碧璨相鲜,晶莹龙宫献,错落鬼斧镌。”相传在元代,远征欧亚的蒙古大军,俘虏了一批西亚的能工巧匠。他们擅长珐琅工艺,把阿拉伯地区的金属胎珐琅传入中土。这种华丽的工艺与元朝匠人之巧思相融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掐丝珐琅艺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