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永远的校长:蔡元培

 那星来 2021-06-03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

其实,蔡元培既非北大的创校校长,也非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但只有他被北大人称为“永远的校长”,一位值得尊敬与缅怀的真君子。

图片

志向: “教育救国,学术报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寻找治国平天下的出路。1898年,“戊戌六君子”血洒北京菜市口的噩耗传出,这个消息深深刺痛了蔡元培。

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蔡元培,身上自然承袭着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觉得光是守着书本内容是不够的,知识积累要用来服务国家,渐渐地,他萌发了“教育救国,学术报国”的志向。

图片

于是,当他在家乡的中西学堂当校长时,便开始尝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聘请外籍教员,还增设外文、物理学、动植物学等与世界近现代教育接轨的科目。从此,校园中,新的思想不断在涌动。

 决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致急电给蔡元培:

“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

图片

这不是美差,而是挑战。

当时摆在蔡元培面前的北大和现在不同,根本称不上是治学的场所,里面的师生私生活荒唐,打麻将、吸大烟、吃花酒、捧名角……

很多朋友纷纷上门劝蔡元培不要趟这个浑水:“北大太腐败,整顿得不好,反而影响名声”。蔡元培撂下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十几天后,他写信告知妻子:“船票已买得,十月初二日午后开”。

这个烫手山芋,蔡元培似乎没犹豫便接过了手“如果能够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才,中国就有希望”。

 风骨:“人格平等,不畏强权”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作为新校长迈进北京大学校门那一刻,就震惊了全校。校役们在门口排好队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与以往不可一世的校长不同,蔡元培脱下礼帽,谦逊地向迎接他的校工们鞠躬,校工们都惊呆了。

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行礼,他也脱帽鞠躬。蔡先生这一鞠躬,就是读书人最大的修为。

图片

可是刚上任没几天,蔡元培从考勤记录上就发现了好多教员缺勤,而且都是大有来头的人物,其中克德莱是驻法公使指派的教员,他和徐佩铣、燕瑞博几个外国教员不好好教课,整日进出八大胡同,把校风搞得是乌烟瘴气。

蔡元培当即拍案而起:开除!

“凡无学识,误人子弟之中外教员,一律开缺,永不延聘!”

要知道他这个决定,得罪的可不是一般人。果不其然,克德莱找来英国公使朱尔典质问蔡元培,蔡元培横眉冷对。朱尔典就动用外交手段,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于是外交总长伍廷芳给蔡元培写了几封信,劝他放手,蔡元培依旧并不买账

这就是读书人的硬骨头,谁来破坏学校风气,我这一身浩然正气,必然捍卫教育尊荣。这一举措不但彻底改变了北大的风气,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之帷幕。

 教育:“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这一句话奠定了大学的基调,从此,也一举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序幕。

为了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蔡元培对教授的选聘可谓是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愿意接纳。

当时陈独秀在上海办《新青年》风生水起,为了请他担任北大文科系长,蔡元培三顾茅庐。虽然陈独秀一开始就谢绝了邀请,但蔡元培求才若渴不愿放弃,天天往他的住处跑。

图片

北京深冬的上午9点,是叫人冻得喘不过气的钟点。蔡元培从东城东堂子胡同的住所早早赶到前门外,有时候来得很早,陈独秀还在睡觉,他就吩咐门房不要叫醒,自己搬了把凳子坐在房门口。经过三番五次造访,陈独秀才被他的诚意感动。

于是在这里

“天下诸子,百家争鸣”

即便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蔡元培也让他们各持己见,并存于北大。

例如,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并提出“书中之事,在吊亡明,揭清之失”的看法。擅于考证的胡适认为他的说法完全是牵强附会,准备寻找《四松堂集》来推翻他的观点,但是找来找去总是找不到那本书。

图片

这时,蔡元培托人帮他找到此书并送上门来,正是根据此书,胡适证明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在别人看来,蔡元培此举无异是自取其辱,但是此等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天下能有几人?

正因不拘一格揽人才,北大师生力量才得以大幅提升,北大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新思潮中心。

 办学:“大门敞开,有教无类”

1918年,北大学生冯友兰要办一件事,需要北大校办开证明。由于时间特别紧急,他放大了胆量直接去见蔡校长。没想到校长室没有一个服务人员,只蔡元培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办公,穿着长衫,虽贵为校长,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知明来意后,蔡先生毫无校长架子和蔼地说:这是好事啊!便当即批证。

不仅办公室永远向学生敞开,他说:“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权利,大学应该是对外开放的!”

图片

一个叫王昆仑的北大学生问蔡校长:“我姐姐想读北大,北大招不招女学生?”

要知道,女孩上大学,这在当时的社会可是离经叛道的事,甚至还会影响一个学校的声誉。而蔡元培却不在乎,微笑着反问了一句:她敢不敢来?只要她敢来,我就敢收!”

就这样,王昆仑的姐姐王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

这一举动,石破天惊地开创了男女同校的先河。如此有魄力的校长,当时蔡先生可谓是第一人,他在教育方面的推动,至今都深刻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方向。

图片

总览蔡元培一生,辞职就不下24次。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蔡元培却辞官而去,回绍兴办起了学堂。

1912年,他受孙中山之邀出任教育总长,后来因不满袁世凯的独裁而辞职。袁世凯以“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相留,蔡元培脱口而出:“元培亦以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风骨傲人。

即使执掌北大十年,期间就请辞了八次。在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时,他便以此明志。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死后无一间屋、一寸土,一生清贫。

图片

追求真理,知行合一,对北大的影响,是蔡元培先生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功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两句话也已经成为了大学精神的代名词其人格魅力,爱国精神,至死而光芒不减。

今日老街故事

取材于《记住乡愁》第五季之

《绍兴书圣故里——正笔正心正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