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史斑斑|泱泱千年 庙堂仪范

 历史探奇 2021-06-03
青史斑斑|泱泱千年 庙堂仪范

《便桥会盟图》局部。这一部分展示的是马球比赛,马球比赛是唐朝一项十分流行的运动。(资料图片)

青史斑斑|泱泱千年 庙堂仪范

《雪夜访普图》局部。画中上首坐者是宋太祖赵匡胤,他侧耳倾听一旁的赵普的谈话,赵普的妻子侍立在门后。雪夜访普日后成为礼贤下士的美谈。(资料图片)

青史斑斑|泱泱千年 庙堂仪范

宋人摹本《女史箴图》局部。画中展现的是一个正在对镜梳妆的人,旁边的文字说“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提醒观者不能只重视修饰外貌,更要关注内在修养。《女史箴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原作已佚。(资料图片)

故宫博物院正在文华殿内展出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一期“庙堂仪范”,呈现历史上享有声誉的帝王将相以及为家为国做出贡献的伟大女性的形象,我们选择了其中几幅画,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共同感受其“庙堂仪范”。

1 《便桥会盟图》:以心理攻势退兵百万

渭水,一条见证了无数中国历史重要时刻的河流:“文王梦熊,渭水泱泱”,在渭水旁,周文王遇见了姜太公,姜太公辅佐文武二王灭商兴周;“我送舅氏,曰至渭阳”,秦康公送舅舅重耳到渭水之北,重耳此去将就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元朝画家陈及之的长卷《便桥会盟图》讲述的故事,也发生在渭水畔。文中节选出的这个画面,即是渭水上的便桥,又叫西渭桥。杨柳依依,渭水悠悠,一骑马者跃上桥,在这幅看似宁静的画面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情节紧张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

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十万,入寇唐朝西北重镇泾州(今甘肃泾川),之后颉利可汗更是引兵至便桥北,此地距长安城只有四十里,朝野为之震动。颉利可汗派出心腹执失思力出使唐朝,想窥探其虚实,伺机而动。执失思力佯称两位可汗将兵百万之众,而且已经集结在便桥北了。李世民知道唐朝决不能示弱,对要回去复命的执失思力说:“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说罢,令人扣留执失思力。

李世民对突厥此时发兵进逼长安的心理了如指掌。隋朝末年,各路豪强竞起,到李世民即位时,除了梁师都之外,其余势力都已肃清,梁师都与突厥勾结,不断怂恿其南侵。要使突厥退兵,决不可闭门自守,而应该出其不意,在气势上先战胜他们。李世民与高士廉、房玄龄等人乘六匹马到便桥南,隔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斥责他破坏此前的和亲之约。突厥大军未曾料到李世民只带少数几人面对百万敌军,这扰乱了他们的心理,不久唐朝大军陆续进驻,旌旗蔽天,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整肃,自己派出的使者又被扣留,于是大惧,向唐朝请和。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就在这便桥之上,斩白马而盟。

李世民便桥会盟,不战而屈人之兵,又能以和为贵,堪称历史佳话,唐人编纂的《贞观政要》卷九《论征伐》中将此事置于首位。

这幅《便桥会盟图》长卷,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绘各类马上运动和马戏表演,有骑手站在马上举大旗,还有骑手在马上倒立,这一部分还能看到在唐朝风靡社会的马球比赛;第二部分仿佛是骑手们累了正在歇息,马儿随意在稀疏的树间闲走;第三部分就是便桥会盟的场景,便桥北聚集了一小群人,按照史实,这群人应是突厥人,但陈及之这位元朝画家,却让他们穿上了蒙古人的服装,他们望向对岸,而便桥南是盛大的仪仗,李世民端坐在华盖下,庄重威严,整个长卷到此为止。

这幅《便桥会盟图》始于轻松自如,而终于恢弘庄重,长卷正如一场电影,观众在欣赏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情绪起伏。

2 《雪夜访普图》:演绎礼贤下士美谈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君臣相得的故事,如刘备与诸葛亮,唐太宗与魏徵,宋太祖与赵普等。展览中有一幅明朝画家刘俊的《雪夜访普图》,观众在欣赏这幅立轴时,会自然地首先聚焦于宋太祖赵匡胤,他衣服的颜色在全画用色中最为突出明显,他身材魁梧,气度不凡,正侧耳倾听面前赵普的话。赵普的妻子也出现在了画中,她双手托碗,侍立在门后。

雪夜访普并非民间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事。《宋史》记载,赵匡胤喜欢微服私访功臣家,赵普每次下朝回家后,不敢随意换上居家衣服。有一夜,赵匡胤冒雪拜访赵普家,并且还约了晋王赵光义。屋外大雪纷飞,屋内炭火烤肉,三人围炉聚谈,商定了宋朝“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

《宋史》还提到赵普晚年喜欢读书,手不释卷,下朝回家后,他总是关上自己的房门,从书箱中取出一本书读很久,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如流水一样顺畅。他死后,家人发现书箱中的书是《论语》。大概由于这个事实,竟使后人演绎出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奇谈。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南宋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定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元朝以降,官府将四书及朱熹的注定为科举考试必读之书。随着《论语》地位的提升与影响的扩大,也出现了不少本源于《论语》故事的画作。本次展览中有一幅《问津图》,讲的是《论语》中子路问津的故事。

这幅《问津图》是明朝有“画状元”之誉的吴伟的作品。画面中端坐在牛车上的人是孔子,车后有三位孔子弟子,车前执鞭者应为子路。在他们面前是一片田地,两个农人正在劳作,他们的名字分别叫长沮、桀溺。

这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的一个故事。孔子派弟子子路询问过河的渡口在哪,子路找到了长沮、桀溺。面对子路的问题,长沮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问坐在牛车上的人是谁,在得知是鲁国大名鼎鼎的孔子后,他说道:“他肯定知道渡口在哪”,言下之意是,孔子既然通晓世间万物,怎么会不知道一个小小的渡口在哪。在长沮这里碰了一鼻子灰后,子路又转向桀溺,他也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问你又是谁,在得知眼前这人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后,桀溺忍不住发了一通牢骚:“这天下已如滔滔洪水一般,谁能够改变它?你与其跟从孔子四处碰壁,还不如跟从我们逃避乱世。”子路将这话转述给孔子听,孔子怅然若失,感叹自己与这些消极避世者“道不同,不相与谋”,并表示倘若天下有道,又何须自己出山做出改变呢?

在《问津图》的背后,是消极避世与积极入世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孔子的选择是积极入世,这种坚定的承担意识、广大的天下观念,历来为中国的仁人志士所推崇。

3 《女史箴图》:告诫重视修养胜于容貌

在中国古代,许多清廉正直、为民分忧的官员在离任后,当地百姓或立碑或画像以纪念,这揭示了人物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因其所绘人物的事迹而具有一定的教化价值。在不同时代,对于一幅人物画的这两方面的价值的强调是不同的。本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一幅画是《女史箴图》,今天我们强调的更多的是其艺术价值,而在它问世的年代,则呈现出明显的教化意图。

要讲清《女史箴图》的源流,我们需要跨越好几个时代。西晋时,有一位叫张华的大臣写作了《女史箴》一文,箴是一种以劝诫为主要功能的文体,文章讲述宫廷女性应具备的道德修养。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将《女史箴》中提到的故事绘制成《女史箴图》。可惜,顾恺之的原画已不存于世,存世的是唐人和宋人的摹本。唐人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国人从圆明园中盗走,今存大英博物馆。宋人摹本,今藏故宫博物院,也就是本次展览展出的本子。

《女史箴图》原有12段,无论是唐人还是宋人的摹本都有缺失,唐人摹本存9段,宋人摹本存11段。宋人摹本多出来的2段,分别讲述了樊姬、卫女的故事。两个故事都体现出对欲望的克制:樊姬是楚庄王夫人,她以不食禽兽之肉劝诫丈夫不要耽于游猎;卫女是齐桓公夫人,她拒绝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因为郑卫之音被认为是靡靡之音,孔子就批评过郑声“乱雅乐也”。

这些故事体现了当时通行的一种观念,今天的观众在欣赏《女史箴图》时更容易为画家精湛的笔法而吸引,尤其是画家描绘人物衣饰的线条,简约、流畅、飘逸。这种绘法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高古游丝描”,又有“春蚕吐丝描”的形象说法。

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论顾恺之的画作:“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围绕在顾恺之这个名字周边的,是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东晋兴宁年间(363年-365年),南京的瓦官寺向社会各界人士募捐,顾恺之在募捐册上大笔一挥,要捐赠百万,众僧均极感讶异,因为顾恺之不可能有这么多钱。众僧请顾恺之不要食言,兑现自己的承诺,他要求在寺中找一块干净的墙壁,他要在上面绘维摩诘像。维摩诘是佛教中一位居士,在当时极有声誉,也许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喜爱维摩诘的要数唐代诗人王维,他把维摩诘的名字拆开,维做自己的名,摩诘做自己的字。顾恺之绘好维摩诘躯干后,只剩眼睛没有点出,按照顾恺之的观念,画人物最难的是画眼睛,等了一个多月后,他才点出眼睛。第二天,寺庙开门迎接信众,人们惊异于如此精妙的画像,纷纷布施,很快就达百万之多。

倘若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原本能留存至今,那该是何等的惊艳?(罗慕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