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海》之后,你过得怎么样?”“没朋友了。”

 毒鸡汤 2021-06-03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最近,B站联合毛不易发布的MV《入海》再一次刷屏了各大朋友圈。

《入海》比起《后浪》更为接近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受得了广泛的好评,也为B站博回一局。

里面主要讲述了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面对不同的场景、从事着不同行业,面临着各种困境的故事。

在MV里,很多90后表示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最为普通不过的影子。

《入海》毕竟是正能量的片子,自然结局也不能差到哪里去,毕业后各走各路的室友依然能相聚一堂,把酒言欢,每个人最终都能有所收获。

而现实中的我们其实都深知,毕业之后能在重聚一起,畅聊今宵都很难,更别谈兢兢业业就能有所成就。

有时候人特别容易感慨,不知道是从毕业证拿完开始,还是从正式踏出校园开始,所谓的大学友情,就开始快速变淡了,以前经常活跃的聊天八卦群,也早已置于聊天记录的底层。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边入海,一边丢朋友。

 

1

记得跟朋友聊天的时候。

他说到:“大学毕业后,我和室友前两年总会聚一聚,现在完全就没联系了。”

我惊讶:“前两年还会聚一聚?我这一毕业,就没有联系了。”

随着时代在快进,讲究短平快的我们,丢朋友的速度也在加快。

入海之后,便难有从一而终的朋友。

龙应台说过:“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每个人到了一定的人生节点,他必然要做出选择,与他携手同行的人固然,而选择不一样,去往的方向不一样,慢慢的,自然渐行渐远。

是什么时候,我们的朋友圈中再没有出现过彼此的亲密合照,再没有为对方点个赞,甚至还产生了一种点赞,都是对对方的一种打扰的陌生感。

朋友,是什么时候,说没就没的?

基于社会地位的差异、金钱收入的落差感、未来选择不趋同。

记得张爱玲在香港大学就读的时候,她最好的闺蜜便是炎樱。


炎樱和张爱玲

十几岁的友情,自然纯粹。两人同进同出,亲密无间。

她两的友情至深,连当时张爱玲丈夫胡兰成都觉得自己才是“第三者”。

但是当人生的境遇,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任谁都无法再保有平常心。

后来,张爱玲境况落魄,甚至要依仗炎樱才得以住进救世军办的贫民救济所,炎樱则身居上位,光彩无比。

在张爱玲最是失意的时候,炎樱非但没有安慰鼓励,反而不断炫耀其辉煌事迹。

因生活的差异,两人再没有了共同的语言,只能从回忆中找寻共鸣。

可是回忆终有聊枯的时候,张爱玲对炎樱回信说:“我不喜欢一个人老是和我聊几十年前的事情,就像我是一个死人一样。”

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么一个炎樱,她陪我们度过烂漫的青春,可是随着社会身份差异的不同,生存境况的不一,三观的改变,曾经的她也终将成为我们的回忆。

时光留不住人,在湍急的人生河流中,总有人是有去无回。

记得陈奕迅的《最佳损友》中唱道:

问我有没有

确实也没有一直躲避的借口

非什么大仇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不知你是我敌友 已没法望透

被推著走跟着生活流

来日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入海之前,总觉得友情大过天,入海之后,才发现有些友情只能共青春,不可共沧桑。

2

记得以前我父母总是教我:“记得在大学里多交朋友,以后你出了社会后,她们有可能对你的发展有所帮助。”

那时候的我,总是觉得,为什么成年人非得把所谓的资源,跟友情绑架在一起。

为什么交个朋友,都要讲究长远利益?

难道成年人的世界,都是这么肤浅的吗?

入海后的我,总算明白体会到了。

记得我的第一份实习,认识了同部门的另外一个实习生,因为职位的相同,境遇也相同,我们很快的走到了一起。

一起吃中饭,一起下班搭公交,工作上彼此帮助,周末闲暇就约出来喝个东西。

简单又快乐。

我曾经以为,社会中的友谊也跟年少时那般,坚挺而长存。

后来,她离职了,我也离职了。

我们分别去到了不一样的行业,她做了猎头,我去做了自媒体。

我们渐渐没再聊天,在我的朋友圈中,都是各种文章,在她的朋友圈中,都是参加各种大会,与某某某领导们的合照。

曾几何时,我找她聊天,但她回答永远只剩下嗯,好的,先不说了,我去忙了。

不在同一个空间,也不再需要抱团取暖。

两人成长方向不一样,简单而言,就是当相互不能再索取到彼此身上的价值,各自的生活环境不一,自然就分散。

记得知乎有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下面有一个高赞评论:“你有用的时候。”

周国平说: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一段优质的友谊,往往就是发生在两个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的欣赏和尊敬,并且能从彼此身上得到相对应的资源价值。

当你有能力能帮到对方进行利益换取,你在别人眼中便成了能共生死,共患难的至交,当你与他不再在同一个平台圈子,你便成了他通讯录中躺尸的其中一位。

现在快节奏生活下,每个人都讲究一个“快”字,快速浏览,快吃快喝,甚至连交个朋友,都要快点谈。

如何快?那就要讲究能否资源置换。

之前记得有一个热搜,章泽天和杨天真共同出现在剑桥活动上。

有人疑惑:两个人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怎么就在一起了。

成年人的友谊,就是这么的迷幻而又现实。

两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频道上,生活模式也不同,但要说二人的社会地位,却是处在同一个平层,所站的高度一样,自然能站在一起,欣赏同一个风景,并且还可以在彼此圈子中挖掘到更多的社会资源。

真正的友谊,大都权衡利弊,互得利益,这才是感情的本质。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在成年人的世界中维持好一段高质量的友谊。

那就要保持好势均力敌的相处模式,提升自身价值。

3

为什么入海后,我们发现以前的朋友都不见了,说好的友谊天长地久,都变成了再见再也不见。

记得这样一句话:友情这个东西已经被世人捧得太高,它跟永恒没有太大的关系。

换了空间时间,总有人离去,也总有新的伙伴不断出现,来陪你走接下来或长或短的人生。

友谊的存在,是要两人有相匹配的条件,同一个生存环境、成长方向趋同、三观的合适....而当条件不相匹配,这段友谊便只能成为回忆。

电影《社交网络》里,里面讲述了扎克伯格与其好友埃德瓦多之间的纠葛。

埃德瓦多,是扎克伯格的室友,也是在他最艰难的时刻不离不弃,一直力挺的患难之交。

《社交网络》中的扎克伯格与埃德瓦多

从大学时期,埃德瓦多便和他一起讨论创业,后来加入了Facebook的初创工作,一度成为了公司的CFO,由此看出,他对Facebook的贡献之大。

但是到了后来,Facebook接近6亿用户里程碑时,埃德瓦多却被除名,股份也被大幅削减。

两人变成了陌路之交,只因为两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预判,已经不再趋于一致。

当行进的速度和目标的方向,与朋友的节奏和目的无法相容,那么分开就不可避免。

而当注定的人总该离去,不要纠结,因为这本该就是到了他该下车的点,我们只需要接受,然后继续往前开。

《山河故人》中有句话:“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不要念念不忘,不要硬留旧人共同上路,应该要相信,在下一站,总能碰到下一个与你相为匹配的人。

因为纯粹的感情参杂了复杂的人情世故、太多的利益因素,我们更要抱有醉时同交欢,醒时各分散的智慧处世态度。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遇见,然后不断失去,再重新遇见。

对于酒醒过后依然留在身边的朋友,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并努力提升自我价值;

对于酒醒过后已经消失的朋友,我们也应该坦然点,好好道一声,珍重,有缘再见。

文 | 毒哥&吴小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