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办寿宴饭店坍塌,80岁老人下跪致歉:为了流量,连官媒也放弃节操了

 毒鸡汤 2021-06-03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1

如果家中老人能健康活到80岁,相信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喜事,如果子女有心思为老人举办一场寿宴,那就更加难得了。

然而,就在8月29日,山西临汾发生了一起与寿宴有关的悲剧。

8月29日,山西临汾某村庄,一家正在举办寿宴的饭店发生了坍塌事故,造成29人遇难,28人受伤。

据了解,发生意外的聚仙饭店紧挨着附近两条村,平时村民们办红白喜事,经常到该饭店宴请,生意一直都不错,直到事发前都处于营业状态。

但据事后调查,饭店所在的建筑始建于80年代,后来又经历过6次加盖、扩建。

发生意外的是饭店的宴会厅,原本是一处院子,后来上方搭盖了屋顶,至今已超过十二年。

根据救援人员的介绍,宴会厅上所谓的“屋顶”,就是预制板加水泥,上面还加盖了一层彩钢板房,时间长了极度容易塌陷。

看到这里,相信我们不难判断,这起令人唏嘘的悲剧的源头,就是房屋主人和饭店经营者。至于饭店有没有存在违建,有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也是应该后续调查清楚的。

然而,大概是因为“寿宴”这个词和悲惨事故组合在一起实在太吸睛,很多媒体从一开始,就有意无意地将报道焦点向过寿老人身上靠。

个人认为,老人才是这起事故中的最大受害者。

他只是想办一场寿宴而已,没有任何过错,也没有任何失误,但就是因为阴差阳错的巧合,令他失去了老伴,失去了亲朋好友。他的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悲怮、创伤和愧疚,我真的不敢想。

而且他已经80岁了。

一个80岁、刚刚死里逃生、失去了至亲老伴的老人,事故刚过去两日不到,媒体就接二连三轰炸式采访,一次又一次揭别人心头的疮疤,真的合适?

事故跟寿宴无关,媒体却把寿宴细节前前后后调查得毫无遗漏,又频频要过寿老人“发声”,不明真相的人还能同情心泛滥三秒,理性的人却只觉得莫名其妙。

没想到,一天过去之后,媒体的底线又一次被刷新。

8月30日下午,微博上突然出现了一条热搜 #襄汾饭店过寿老人下跪道歉# 。

点开一看,居然是过寿老人在采访中下跪的视频。

视频中,老人正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的采访,再次回忆起当时的细节,不禁悲从中来,呜咽痛哭。

接下来的情景更令人揪心:在内疚之中,老人颤颤巍巍,在镜头前跪了下去……

老人刚跪下,周围几个记者连忙将老人扶起,对他说:不怪你。

这种不痛不痒的劝慰,显然于事无补,直到视频结束,老人都依然在痛哭。

说实话,短短14秒的视频,我几乎看不下去,这视频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悲,第二感觉就是怒。

当然不怪老人,怪就怪你们这些无良媒体!

老人就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该说的那些也早就说了,媒体一次次采访老人,除了加深他的心理阴影、让他产生负罪感,再一次让媒体拿来消费之外,还有别的意义吗?

更可怕的是,如此吃相难看、丧失守则的媒体,是我们的官媒啊。2

齐鲁晚报当日对这起事故的报道不止一条,但数据证明,哗众取宠是真的有效果的。

中规中矩的报道,观看量416万,评论700多条;

有老人下跪视频的报道,直接上热搜,观看量上亿,评论20多万。

对流量主义者来说,这一波操作稳赚了。

问题在于,齐鲁晚报真的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自媒体,而是大名鼎鼎、历史悠久、荣誉加身的省级官媒。

新闻讲求的是真实性和公信力,而对于像央视、齐鲁晚报、新京报这类背靠权威机构的主流媒体来说,它们的报道是有社会价值导向的。

大家只要想想自家老爸每天是怎样看着新闻对你指点江山的,就知道官媒对普通人的三观有多么重要了,在绝大部分人眼中,官媒所报导的内容,就代表着真实、权威以及主流价值。

但如果连官媒也开始蹭流量了呢?

事实上,在齐鲁晚报报道了老人下跪的消息之后,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对该报导的指责。

网友不用说,其他官媒也发了声。

眼看着舆论压力山大,在几个小时后,齐鲁晚报删除了微博。

微博是删了,但记忆不会就此消失,三观不正的印象算是留下来了。

更何况,微博发了又删,本身就是对公信力的一种亵渎,官媒不是我们自己的朋友圈,不是什么都能一删了事的啊。3

这次齐鲁晚报的翻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媒体在流量时代中的迷惘和妥协。

在我们眼中的官媒,大都是严肃、正经但充满权威。

一篇正儿八经的新闻报道,至少要经过采、写、排、编、报这几个流程,每个流程又可以细分几个小流程,当中动用的人力和时间都是很多的。

但随着人手一台智能机的时代的到来,在速度方面,略显笨重的传统媒体,显然被新媒体按在地上摩擦。

你这边还在等着核实呢,人家已经编好稿子,微博一发,收获几十万赞了。

官媒也要吃饭,为了不让时代拍死在沙滩上,只能纷纷向新媒体看齐,像各大传统媒体在微博上注册的官方账号,以及像红星、津云、荔枝新闻等背靠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等。

依靠新媒体是好的,然而最怕的就是官媒们水土不服,明明掌握着巨大的公信力和话语权,却在流量面前失了智,搞起了不实消息和猎奇内容。

在这方面,翻车的远远不止齐鲁晚报。

不知道大家对两年前的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还有没有印象。

事故是由撒泼的乘客和不谨慎的司机共同导致的,然而,在事故刚发生、警方还在忙着调查的时候,各大媒体已经出动了,将矛头对准了当时与公交相撞的小轿车女司机。

而媒体们的依据,就是警方将女司机带走协助调查,以及,她是女司机。

人民日报首先发力:“女司机被控制”。

如果带回警察局问话算是“控制”的话,好吧。

然而更骚的在后面,官媒们纷纷站队,上演了一场魔幻现实的传话游戏。

“疑因女司机逆行导致”;

然后“疑”字消失了,连动画路线图也画了出来,仿佛小编就在现场;

还有直接用上感叹号的,标题中都能感受到那键盘侠式的义愤填膺。

……

一整个下午,那位女司机被全国如此众多具有话语权的媒体揍了一拳又一拳,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暴力,更不要说其他地方性媒体、自媒体了,就连“女司机”这个群体,也迅速被污名化。

一下午过后,警方连忙澄清:女司机的小轿车当时是正常行驶。

一张通报,把捕风捉影的媒体们的脸打得啪啪作响。

也就是这样,在今年贵州公交坠江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和网友都显得冷静了很多,等到警方发布通报才敢正式评论,不是因为真的足够理智,而是真的怕了啊。

两年过去,媒体们虽然没那么夸张了,但捕风捉影的尿性,依然时不时就展现出来。

7月的杭州来女士案,也经历了一场公信力危机。

当时案件已经在网上发酵了一周,全国人民都在盯着最终结果,可以说,谁抢到了“头炷香”,谁就掌握了巨额流量。

然后媒体的骚操作又来了。

先是津云,从“接近警方人士”那里获得了消息,引发了众多媒体转载;

结果没过多久,就被辟谣了,假的;

没过多久,全国人民心中的权威大佬央视也出来了,还发布了一则警方通告。

大家都以为这回稳了,没想到此时警方又出来了:警方没发过这个通报。

虽然事后证明,真正的警方通报与假的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未经核实和审批就发出来,还借了人家警方的名头,真的不可以啊。

而最最最骚的是,媒体们也没有被白打脸,上面那些谣言反转再反转的操作,相关报道齐齐上了热搜。

失实的同时,有些官方媒体也在流量面前失了德。

比如在今年曾闹腾了一时的“大学生偷外卖”事件。

这条新闻,最初由江苏新闻和其旗下的荔枝新闻报道,讲的是南京某小区有外卖连续被偷,结果发现偷外卖的是一名正在复习考研的名牌大学生,原因是家里贫穷,家里3兄妹都辍了学供他读书。

消息一出,又引来众多同情和讨论,再次引爆热搜。

有人将这名大学生比作现代的冉阿让(《悲惨世界》的主角),表示大学生吃不上饭是全社会的错,圣母光环熠熠生辉。

有稍微理性一点的,表示违法就是违法,而且说不容易,外卖小哥也不容易。

有人冷眼旁观,有人深恶痛绝,各方在微博上吵得天昏地暗。

直至警方发布通报。

偷外卖男子并不是复习考研的大学生,而是早已毕业工作,有固定收入,偷外卖也不是因为贫穷,而是自己曾经被偷过外卖,产生了报复心理。就连名字也是姓李,不是之前新闻说的“周某”。

……

合着除了“偷外卖”三个字中了之外,其余全都是假的咯?

一件原本毫无讨论价值的偷窃案,在媒体的加工之下,变成了《悲惨世界》,全国人民吵来吵去吵了个寂寞,流量是有了,但经此一事之后,谁还相信官媒?

但如果连官媒都不能相信了,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4

无论是抢发假消息,还是老人下跪、大学生偷外卖这类失德报道,都透露出一个事实:我们媒体的公信力正在流失。

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可以理解自媒体哗众取宠,可以接受普通人口无遮拦,但唯有当官媒也为流量而陷落时,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悲哀。

说到底,官媒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官媒不应是娱乐至死的伶人,不应是金钱至上的商人,不应是滥用同情的圣人,而是不偏不倚、坚持真实和公义,连接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摆渡人。

照顾流量可以,赚钱嘛,不寒碜。

但凡事都要有个度,要是为了流量丧失最基本的真实性和职业道德,那就得不偿失,到时官媒就不再是官媒,而是要么哈哈哈,要么稀里哗啦的真人综艺节目了。

老人一跪,跪的是受害者,掉的是官媒的节操。

只希望所有媒体引以为戒,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我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博人眼球的新闻,而是一个真实、公正、又让人能够理性思考的世界。

文 | 毒哥&玉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