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津往事(14)|故乡端午节的龙船

 文乡枞阳 2021-06-03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每到端午节,我就想起故乡义津那划龙船的锣鼓。
端午节,义津也和其他地方一样,粽子飘香,艾草遍布,雄黄酒醉人,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小镇呈现在一派繁忙祥和的热闹气氛之中。而划龙船,又让义津的端午节“火”上浇油,让小镇彻底沸腾了。
义津的龙船虽然并不高端大气,但照样划出了义津人的精气神,划出了人寿年丰,划出了风调雨顺,更划出了义津的商业繁荣。
端午节划龙船,是很多地方的风俗习惯,但唯有故乡端午节的龙船,他那独特的方式和风格,让我始终铭刻在心,永世难忘。


义津,濒临菜子湖,汛期时大水漫天,有时大街下面的小街,也有一半淹没在汪洋大水中。此处湖面平静开阔,绿水涟漪。真正是“碧空连水水连天,鱼鹰飞鸟舞翩跹。”不远的吐秀山与湖水相互映衬,它的倒影在波光粼粼中,时隐时现,水里有山,山映绿水,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无与伦比的美妙山水画。湖面平静时像一面镜子,文静乖巧;发怒时狂涛拍岸,似乎要把束缚它的堤岸摧垮。
此处是划龙船的理想之地,义津的龙舟比赛也非这里莫属。


为了端午节的龙船,春节舞灯结束后,义津街道、义津区政府及所辖各村(后来叫大队),早早就开始准备了。并在端午前几天,把龙船请下水,烧黄泉纸,放鞭炮,焚香叩头,为正式比赛作好准备。义津街道也准备了一条船,叫游船。此船很大,周围挂满了红披,上面有一个很大的顶棚,顶棚四周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幔,将游船打扮得花枝招展,喜气洋洋。顶棚下面是个大平台,是演员表演的地方。这船很像电影《刘三姐》里地主莫怀仁的那条船。这条所谓游船,实际上就是演员唱戏的专用大船。
义津的龙船为什么好看?就是因为它别具一格。别的地方划龙船就是划龙船,拼速度,讲力量,很单一。而义津的龙船还配上游船,既有文的,又有武的,改变了划龙船的单一。这一创造恐怕在全国,唯义津所独有。


端午节这天,据我所知,先进的,北圣的,吐秀的,增展的,义西的,义东的,五里的,还有较远的雨坛……等地,都派船参赛,加起来大约有七八条的样子。
这些船大清早就聚集在湖面上,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一决高下。
在比赛之前,游船是主角。只见它在湖面上游来荡去,时而离岸很远,时而又很近。很近时,能听到黄梅戏那咿咿呀呀的腔调;很远时,只能看到演员扭动的身影。
有了这条游船的助兴,不但让岸上观众等待比赛的心情不再焦燥,还为划龙船增色不少。
这天表演的节目多为黄梅戏《白蛇传》。据说白蛇精在端午节这天,误喝了法海的雄黄酒,现出了原形。今天演这本戏真可谓珠联璧合,不但突出了主题,还贴近了生活,更增加了端午节的神秘感。
由此可见,义津人的审美水平和文化品位,实在是可圈可点。
表演者为义津最好的花旦杨绍竹,最好的小生伍先柱,最好的青衣李秀枝。白蛇,许仙,青蛇,非她(他)们莫属。法海当然是由吴克全担任了,他更是义津黄梅戏的台柱子哟。
这几人都是义津黄梅戏的风云人物,当年在义津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看龙船的是人山人海,河岸边挤得水泄不通。街上的人倾巢而出,家家户户关上店门,生意都不做了。附近的四邻八乡,周围几十里范围内的百姓,皆扶老携幼,涌向义津。甚至有更远的,桐城的孔城、庐江的罗河、桐城的金神墩的人,头天就赶到义津,他们住饭店也要看第二天的龙船比赛。卖小吃的在人缝里钻来钻去,什么卖油条的,卖粽子的,卖咸鸭蛋的,卖麻花馓子的,卖油炸豆饼的,还有卖香烟的,卖瓜子的……等等,都来了,小孩子也在人缝中钻来钻去,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也有极个别不怀好意之徒,总喜往大姑娘小媳妇身边凑,以沾点荤腥为乐趣。因为人实在太多,后面的人看不到龙船,拼命往前挤,常常挤得前面的人,像下饺子似地掉到河水里。


端午节这天,最忙的可能就是我了。我这个“好玩鬼”天不亮就起床,跑到河边,看龙船来了没有。如果没来,回家搞点吃的,饭还在喉咙里,又向河边跑;还没有来,又跑回来。跑来跑去,反复折腾,像中了邪似的来回跑了无数趟,直到比赛开始才安静下来。
龙船打扮得也非常漂亮,有龙头龙尾。龙头威武,怒目圆睁,龙须飘逸,仰天长啸;龙尾似在水中摆动,波浪翻滚。龙船两边分别坐着大约九位彪形壮汉,手握木桨,威风凛凛。
上午九点多,终于盼得比赛开始了。随着发令锣“哐当”一声巨响,只见湖面上,锣鼓喧天,喊声震地,划龙船的人们在鼓点指挥下,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拨浪前行,那激起的水花,像戏水,龙船像箭一般向前冲刺。岸上看龙船的也齐声呐喊助威,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整个现场,真正成了狂欢的海洋。
比赛距离常设计在一千米左右,大约两里的路程。比赛的结果,常常是先进和北圣难分高下。记得有一年,为了一块“红披”(就是一块红布)这两家发生争执,后来还动起手来。
尽管闹了点不愉快,但最终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来年的龙船仍旧照划不误。


这样的美好大约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宣告结束了。
后来,随着小街附近的围湖造田,随着义津商业的没落,划龙船在义津也渐渐偃旗息鼓了,这项活动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故乡的划龙船虽巳远去,但划龙船那种奋勇争先永不言败的拼博精神,每时每刻都在激励义津儿女,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争先,顽强拼搏,永不懈怠。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