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文论辽宁官方笔记4
2021-06-04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节课官方笔记【辽宁】目录本章/教材结构图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配套练习题一、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节文心雕
龙·神思一、作家作品概况刘勰南朝齐梁时期杰出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全书十卷五十篇,其中《原道》、《宗经》等五篇为总论,《明诗
》、《诠赋》等二十篇为文体论,《神思》、《风骨》等篇为创作论,《知音》、《才略》等篇为批评论,最后一篇《序志》为自序。全书首尾一贯
,体大思精,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巨著。(1)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并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艺批评思想,着重批判了当时的形式主义
文风。(2)论述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肯定了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并认为文学的演变发展,皆与时代政治有关,即所谓“文变
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阐明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互相依存又互为影响的关系,强调质先于文,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并要求质文并重,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从艺术构思、结构安排、文学语言、声律技巧等各个方面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提出了不少精辟
的见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尤其注意批评家的学习修养,把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4)刘勰的创作论,受到陆机《
文赋》一定的影响,但比《文赋》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也深刻得多。(5)《神思》是创作论的第一篇,是创作总论,它以艺术构思为中心,论
述了创作的全过程,又被称之为艺术构思论;构思以想象为中心,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艺术想象论。二、文心雕龙·神思-讲解(一)“神思”是什么
呢?(1)神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说明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事实上,这也就
是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事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而且要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也必须运用想象,可以
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二)“惠理为妙,神与物游”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一且脱离了现实,
想象活动也失去了依据。另一方面,“神与物游”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刘勰继陆机之后,对
艺术创作中这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作了理论概括,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三)论述了志气和辞令的重要作用。即所请“志气充其
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把志气和辞令视为对想象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志气泛指思想感情,辞令指语言或语词,任何思维活动都是通过
语言的媒介来进行的。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指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穷尽物色,曲写纤毫。
(四)关于意象的提炼刘勰在《神思》中指出,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
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所想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刘勰在这里接触到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
化、典型化的问题。三(五)关于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刘勰提出“虚静”说如何打开思路呢?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脏,澡雪精
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张要在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
力。(五)关于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刘勰提出“虚静”说培养艺术创造力,注意进行四种基本训练:(1)“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
广博的学识;(2)“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3)“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4)“驯致以怪辞”,
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第四节诗品序一、作家作品概况钟嵘,南朝梁著名文学批评家。人
梁,先后任衡阳王及晋安王(萧纲)记室,故世称“钟记室”。著有《诗品》三卷,《诗评》、《梁书》、《南史》均有传。《诗品》是我过现存最
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全书分序文和正文两大部分,系统论述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与《文心雕龙》齐名,被视为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双壁
”。《诗品》正文三卷,共评论自汉至梁的122位诗人。依据其创作成就,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作家均有简要评语,探讨其渊源,标举其特色
,指陈其短长。言简意赅,极有见地,为后世诗话之祖。书中所提出的重要论点是针对当时的诗风而发,在一些文艺基本问题上有其精辟的看法。《
诗品序》自述作书缘起,并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观点。二、诗品序-讲解《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破有立。属于破的,就是对南朝诗风的批
评,表现在以下两个问题:破:第一是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钟嵘时代,正当沈约提倡声律之说,“永明体”诗风泛滥,
钟嵘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他认为“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所反对的是
那种“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探造作,而对诗歌自然的音节美,并不排斥。破:第二是反对作诗用典。他认为诗歌是用来“吟咏情性”的,“亦何
贵于用事?”他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甚广,还幽默地讽刺那些尊书袋的诗人实手学间。当然,写作时援古证今,有时也需要,钟嵘对此也不
一概排斥,他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奏”等倒是适于用典的,至于作诗,就不适用这样的标准了。可以看出,无论是反对声病还是反对用典,
钟嵘总的都是主张自然真美,这对弥漫南朝诗坛的雾气,有廓清作用。《诗品序》立:第一,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脉。”钟嵘继“四侯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
“恐”的作用。他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诗者认识社会的面
貌。此观点出现在作诗偏重形式的齐、梁时代,是有它重大的进步意义的。第二,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1.钟嵘既然重视诗歌的群
、怨,就决定了他对诗歌的要求,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2.诗的“滋味”是什么呢?钟嵘认为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
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乃可耐
人玩味,而感染力也强,这才是“诗之至也”。3.至于永嘉以后的玄言诗之所以“淡乎寡味”,就是由于“理过其辞”,“平典似《道德论》”。
而钟嵘的“滋味”说,主要是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4.正是从重味的观点出发,他在诗歌形式上,并不赞成采用“文约”的四言和“文繁”
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5.“滋味”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司空图、宋代杨万里、清代王土
祯均得益于此。第一节戏为六绝句一、作家作品概况杜甫,字子美,唐代大诗人。一生创造了大量文学作品,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的诗被历代称为“诗史”。“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由切身之感,写下了不少杰出的作品。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他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是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
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隋唐以来,有不少人著书立论,批判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文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就
是针对贵古而贱今、务实而去华,割断历史,不加分析而否定六朝和初唐诗歌的倾向而作的。杜甫在这组诗中重点评论了齐梁和初唐作家,摈弃了时
人的偏见,提出了自己对待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二、戏为六绝句-讲解第一首:(1)对六朝时庾信的评价,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
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2)庾信前期作品都是应制之作,基本可称做宫廷诗人。作品内容空洞,形式浮华,没有什么成就;(3)后期作品:诗
歌由绮靡浮艳转变为质朴刚健,内容与前期迥然不同。他的《拟咏怀》三十七首倾诉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表达了自己离开故国的痛苦之情。(4
)杜甫的观点:评论一个人,必须纵观他的全人和全文,看到文章的长处。庾信虽然前期文章无可取之处,但晚年的创作意气昂扬刚健,文笔纵横开
闻,和今人相比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废弃。杜甫对当时讥责庾信的人给予极大讽刺。第二首、第三首:对初唐四杰的评价以及对妄加评价四杰的狂妄
之人的批评和讽刺。(1)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生活本身的限制,初唐四杰的诗作没有完全摆脱齐梁浮华的风气。但在当时,他们都以唐诗开创
为已任,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领域,探求诗的格律和创作形式,创作了很多有风骨的诗歌,诗歌内容从宫廷走到了市井,
从台阁走到了江山和边塞,思想内容扩大,形式有了唐诗的稳定性,可以说唐诗真正的面貌是从他们开始创造的。因此杜甫评价“不废江河万古流”
。(2)杜甫非常蔑视轻薄评论的态度,指出尽管这些轻薄为文之人讥笑不已,可是当他们身与名同时消失的时候:四杰的文章却会像江河一样,永
远流传下去,因为他们的创作成就不可抹杀。第四首是杜甫对今人的评价。杜甫不否定当时也出现过不少能写诗的作家,但是他们的创作只是像翡翠
戏兰苕一样,文采鲜妍,缺乏雄健的才力,很难超过庾信和初唐四杰。第五首杜甫指出如何对待评价古今诗歌的问题。杜甫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
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的文
章,步齐梁后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术成就。第六首承接上一首表达了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收,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
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多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评价:(1)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唐代
文学的发展吸收了汉魏、六朝文学创作的营养。故杜甫没有一概地否定六朝庾信、初唐四杰等人的文学创作,也并非认为仅仅具有词气纵横的诗句就
是好诗,他还提出要对这些作品做出严格区分,要从艺术上向古人学习。这与李白矫枉过正地否定六朝创作和陈子昂、李华等人笼统地抹杀初唐四杰
的艺术成就的做法大不相同。(2)杜甫看问题更公平、更客观、更全面,更符合艺术规律。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是转益多师,熔铸古今,作品的充实内容要和完美的形式统一,力求反映现实,广泛地吸收创作精神,作品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三、配套练习题1.关于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提出“虚静”说的是(?)A:皎然B:刘勰C:钟嵘D:李渔2.“滋味说”的提出者是(?)A:钟嵘B:刘勰C:曹丕D:沈约3.《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一首杜甫评价的是(?)A:皎然B:曹丕C:庾信D:韩愈参考答案:BAC四、其余课程安排1、认真完成本节课的作业;2、知识点有疑问可以发在APP群里询问老师
献花(0)
+1
(本文系悦颜芮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