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文论辽宁官方笔记2
2021-06-04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文论第二节课官方笔记【辽宁】目录本章/教材结构图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配套练习题一、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节毛诗
序一、作家作品概况(1)《毛诗序》亦称《诗大序》、《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
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我们在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的成果:它应是汉
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诗乐的批评而写成。(2)两汉时期的文学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就是《毛诗序》。汉人传诗,凡四家:一是《鲁诗
》,始于鲁国的申培(简称申公);二是《齐诗》.始于齐国的辕固;三是《韩诗》,始于燕国的韩婴;四是《毛诗》,始于鲁国的大毛公(毛亨)
和赵国的小毛公(毛苌)。二、毛诗序-讲解(1)《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产生、特征以及它和时代的关系,说明诗歌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是
志与情的统一;同时,它又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歌和音乐都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2)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风:“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即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雅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即产生
于周朝中央的诗歌。至于颂,则是祭祀、赞美祖先的乐歌。(3)《毛诗序》变风变雅,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
而变风、变雅作矣”,认为变风、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变风的特色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这种变而不失其正的认识,以及关于诗的美刺作用的强调,正是儒家“温柔教厚”诗教的具体体现。《毛诗序》的见解,都是先秦时期特别是孔子
、《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的关于诗乐主张的进一步发展,反映封建阶级利用诗歌为政治服务,巩固封建秩序的要求,体现了儒家注意改良
政治思想,成为封建阶级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准则。(一)《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
情分立,与《诗大序》大相径庭。(二)《毛诗序》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
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三)《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王道衰,礼义废,政
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
代的治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四)《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
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郑玄注释《毛诗序》:“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载,赋、比、兴只是诗
的表现手法,这种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第四节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一、作家作品概况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
家。字子长。《史记》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形式。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
史。其体例为以后历代史家所沿用。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动机,
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创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二、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讲解(一)
对“春秋笔法”的概括“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
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律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
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二)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
一家之言”,他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理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
,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而不能发违心之论。(三)总结“发质著书”说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这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
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发愤著书”: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
经历磨难,达到愁苦优思,疾痛惨但,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发愤著书”代表了古代进步作家创作动机的一个
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一、作家作品概况王逸(生卒年不详)字叔师,东汉文学家。哀悼屈原而作的
《九思》,存于《楚辞章句》中。其所著《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书中注释字句外,还对作品的产生背
景和思想、艺术特色,作了说明和评论,立论比较全面。二、楚辞章句序-讲解(1)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有一个政治道德标准,而最高的标准就应
当像孔子在《论语》中所主张的那样,要讲谋国之“忠”,要讲“人臣之义”,要赞美“杀身成仁”之勇,而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之可
耻可鄙。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准确地击中了论敌的要害,有力地辨明了论争的实质。(2)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
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王逸特别强调“《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他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
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互相比附,想以此肯定屈原作品的价值。但这既违反艺术的特点,也不符合《离骚》的实际,结果却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
。(3)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当奇,词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4)王逸对屈
原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作了极其热情的赞颂和期待。(5)历史上很多人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王逸诸人对
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这场论争虽然是围绕某一作家进行的,但是,实际上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艺思想。
交锋的结果,是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是中国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山
鼻祖。从这场论争来看,不同意见的双方,对他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三、配套练习题1.“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出
自()A:《诗式》B:《毛诗序》C:《论语》D:《与元九书》2.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是()A:《汉书》B:《史记》C:《三国志》D:《春秋》3.司马迁字()A:子长B:序始C:子才D:正三参考答案:BBA四、其余课程安排1、认真完成本节课的作业;2、知识点有疑问可以发在APP群里询问老师
献花(0)
+1
(本文系悦颜芮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