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被打的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

 123xyz123 2021-06-04

长平之战的失败,是因为赵国的决策层失误造成的。赵括、廉颇都是优秀的将才,谁做统帅都是合适的。

赵国决策者的失误。

1,没有发挥骑兵优势。

赵武灵王打造的赵国是农牧二元制的国家,骑兵之强,远不是秦国能比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让赵国人模仿胡人的方式,训练了一支骑兵军队。第二阶段,是在占领了大片游牧民族的领土后,建立正确的民族政策,吸收消化大量胡人,直接打造了胡人组成的骑兵部队。

在赵国的主力骑兵部队中,核心将领是赵国原本的华夏人,而底层军官和士兵大多数是胡人。胡人是天生的马背民族,对骑兵战术的理解,骑射之精湛,都不是秦人能比的。

然而,在长平之战中,双方一直在用工事对峙。赵括被围后,也是立即挖工事固守,始终没有赵军骑兵的身影。如果赵国能及时投入骑兵主力,恐怕第一阶段的对峙都不会存在,廉颇直接就能碾压王龁军团了。

2,赵国犯了添油战术的大忌。

赵国接盘长平时,就预计到秦国必然的报复。奇怪的是,赵国接盘长平后,没有做战争准备。直到王龁攻赵,才派了擅长野战、进攻型的选手廉颇统兵(我们对廉颇善守的印象是错误的。)。很明显赵国决策层的目的,是要让廉颇主动出击,给来犯秦军来一下狠的。

赵国决策层这种思路是对的,但是给廉颇的兵力不足。以致于,王龁带着攻韩大军奉秦王令来攻长平时,廉颇被迫放弃了进攻的初衷,挖了几道工事固守。

如果,赵国一次性给廉颇足够的兵力,一战打退王龁,也就没有后来的消耗战了。

3,赵国的外交错误。

赵国派廉颇出兵时,应该同步启动外交工作,积极合纵。把其余五国尽可能拉到自己一边,共同抗秦。

然而,赵国的外交工作很不到位。齐国不愿出粮,魏、楚的配合也不到位。甚至,燕国还响应秦国,在北方蠢蠢欲动,帮秦国牵制赵国。

另外,赵国在大战中期 ,赵王居然在战与合之间犹豫不决。别国即使想来帮赵国一把,也有些无所适从。

廉颇、赵括的能力。

廉颇和赵括的能力 ,或许比不上赵奢和李牧,但是绝对是优秀至极的,打长平之战是没有问题的。

一,优秀的廉颇。

1,善攻的廉颇。

廉颇是赵武灵王一手带出来的骑兵将领,凭才能和军功一步步升到将军的。

廉颇是脾气暴躁,视死如归的硬汉。在战场上,廉颇擅长使用骑兵野战,不善防守。

赵惠文王十六年,燕国组织联军攻齐,廉颇带兵参加。廉颇以悍勇至极的风格,带兵恶战并攻取了阳晋,震惊了诸侯。战后,廉颇被封为上卿。

四年后,齐国与秦国眉来眼去,要联合攻赵。廉颇独自帅军攻齐,打破齐军新建的精锐部队,让齐国不敢再攻赵。

又四年后,廉颇带兵威震魏国,攻取魏地防陵和安阳。

赵惠文王三十年,赵奢大败秦军后。秦人大怒,派军再次攻赵。廉颇不满上次被赵奢出了风头,带兵前去,大败秦军。



2,廉颇在长平的无奈。

白发苍苍的廉颇,仍然杀气腾腾。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廉颇看不起王龁,尽管王龁带的是秦军最精锐的部分。

四月,廉颇刚到长平,就急着杀敌立威。让手下的侦查骑兵去杀掉秦军的侦查兵,没有想到反被秦军打败。

六月,经过两个月血战,秦军夺取两城,杀了赵军四个校尉。廉颇只好取守势,修筑了工事据守。秦军强攻,杀了赵国的两个校尉。

廉颇见实在是打不过,就再不出战。一个脾气暴躁的进攻型选手,被迫防守应该是很无奈的,应该无比的渴望带着骑兵大军碾压秦军。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让廉颇苦恼的是,赵国没有足够的筹码打败秦军。更让廉颇苦恼的是,秦国远胜赵国的后勤补给能力。秦国的粮食走水路一船又一船源源不断运到前线,赵国的粮食却供不上了。赵国被迫与秦决战时,却把廉颇撸下去,换上了赵括。

这也是廉颇的幸运,否则廉颇被赵王命令进攻时。在不知秦军已经秘密换将的情况下,照样会栽倒在和赵括同样的地方。

二,赵括也很优秀。

赵括的优秀,其实不次于廉颇。

1,赵括去长平时,根本就不是初出茅庐的懵懂少年。

太史公是人不是神,他的资料也不完善,有许多是从 传说中整理出来的,难免有偏差。《史记》对赵括的描述,就有些错误之处的。在太史公看来,赵括只是个未经世事的毛头小子,便有些错误了。

赵括的父亲赵奢,与赵国王室同宗,本可富贵一生的。奇怪的是,赵奢早年却是在燕国度过的,还在燕国娶燕女为妻,生下了长子赵括。

赵奢回到赵国发达后,与同族的赵胜关系很好。有一次与赵胜聊起过往,赵奢得意的说自己少年时期曾经逃亡到燕国,以逃亡者的身份得到燕王信任,还做了上谷守。具体是因为什么,才使得赵奢这样出身富贵的人逃亡,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外人已经不能知道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印证赵奢是在少年时期到燕国成家立业,并生下赵括的。而长平之战,是在赵奢去世几年后才开打的。

据现有资料看,赵奢应该是活过了60岁。我们可以由此计算得知,赵奢少年时期生下的赵括在长平之战时,已经是个约50岁的中年人了。

在那个全民皆兵的年代,打仗和吃饭喝水一样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赵括活到这个年纪,说没有实战经验有人信吗?

赵括之所以没有独自领兵的记录,是因为赵括一直跟赵奢在一起。赵奢的功劳,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赵括帮忙立下的。

另一个佐证是,秦国要引赵军出战时的间谍活动,之所以选择赵括做为对象,也是因为赵括有足够的份量。如果赵括真是个庸才,赵王能用他吗?

2,赵括的无奈。

(1)赵括是带着“进攻”的王命去的。

赵国决策层因为缺粮,实在耗不下去了。决定毕其功于一役,集结了一支军队,让赵括悄悄带去长平,要一口吞掉王龁。王命之下,赵括没有自主决断的余地,只有进攻了。

赵国决策层没有选择让廉颇主持最后的决定性进攻,我以为有这几点。

一是因为廉颇脾气暴躁。赵王害怕廉颇在暴躁之下影响到理智,做出错误的决定。

二是因为,廉颇已经在长平连败几个月。赵王害怕连续的失败,让廉颇失去了主动进攻的锐气。

(2),赵括的悲哀。

赵括自始至终,都因为他的作战对象是廉颇对战的王龁兵团。他的作战部署,都是以王龁兵团的特点对症下药的。

岂料,秦国在赵括出发的时候,派白起带着比赵括更多的援军也出发了。更可怕的是,白起通过秦国的间谍,知道了赵括即将发动进攻 ,而赵括却什么都不知道。

(3),悲情之下,方显英雄本色。

赵括在白起截断自己归路之后,多年的沙场经验告诉他,对手不是王龁。王龁没有这样的本事,也没有这么多的兵力。

赵括冷静的下令,就地稳住阵脚,与白起硬碰硬。没有资料显示赵括是怎么做到在后路断绝,粮草断绝的情况下,组织兵力硬撼白起的优势兵力的。

到后来,赵王拼尽最后的力气,组织兵力要解救赵括时。秦王也发了狠,带着更多的军队打败了赵王的援军。

赵括在绝境之中,仍然在尽力奋战。赵括的军队战力具体如何,现在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赵括带兵杀伤大量秦卒之后,自己也战死沙场。(下图,是赵括庙里的赵括夫妻塑像。)

此战,赵国一蹶不振,秦国也没有讨到便宜。白起说秦国“死者过半,国内空。”不同的是,秦国依靠雄厚的实力挺了过来,白起成了名将。

赵括因为失败,成了失败者的代名词。但是,我们要正视历史,还赵括一个公道。他在长平之战中,因为信息错误而中伏还能保持冷静,让断粮的军队一个多月内力战不休,到最后本人战死沙场。他已经做到了一个军人的本分,不应该再被指责。

战后,赵王鉴于赵括的战场表现没有惩罚他家属。后人为了纪念赵括,还在他战死的高平修了赵括庙。

结语:长平之战,让人遗憾的是。赵国的骑兵始终不见动静,没有参加。

廉颇初到长平时,发起的斥候遭遇战,被秦军的骑兵斥候打败,赵军骑兵不见踪影。后来,白起派出了5000骑兵去截断赵括后路,赵军的骑兵却仍然丝毫没有见到踪迹。

可见,赵军的骑兵主力军,压根就没有参与长平之战。

秦军的步兵强于赵军,而骑兵是弱于赵军的。秦军当时,对骑兵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白起围困赵括时,派出的是两万人的战车部队,骑兵部队仅5000人。而这仅有的5000骑兵,还是被当做步兵使用 ,去守壁垒的。

如果赵军骑兵及时参战,或许廉颇一个照面就能压制住王龁。白起那25000人的战车兵和骑兵, 如果遇到足够的赵军骑兵,大概率会被反杀的。

所以说,赵军的长平之败,是败在国力不如人,战略谋划失当。(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