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我们纪念的晒谱节

 温馨qoussqwnl3 2021-06-04

一届值得我们纪念的晒谱节 


2020年9月7日上午,湖北省第十二届晒谱节在省图书馆开幕了。本届晒谱节由湖北省图书馆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共同举办,以“英雄城市英雄谱”为主题,首次集中展出了辛亥革命志士家谱。因此,对于我们辛亥革命志士后裔而言,这一届的晒谱节有着特殊的意义,值得回味,值得纪念。怀着愉快的心情,现将我们“参晒”的情况也晒一晒,以资纪念。

以前我整理过一份资料《辛亥革命志士群 麻城余李八兄弟》,介绍我的祖父余祖言和他的堂弟、族弟、内弟一共八人参加辛亥革命的情况。今年八月,我收到省图研究馆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研究会秘书长昌庆旭老师发来的邀请函,请我参加这届晒谱节,并希望写几句话介绍一下麻城《余氏宗谱》和其中辛亥革命志士的情况,于是我将《余李八兄弟》中李子祥先生拿掉,并配了三种不同年份版本的《余氏宗谱》图片,发给了他,经他指教修改,就成了下面这篇《余氏七兄弟》:

—————————————————

麻城《余氏宗谱》里的辛亥革命志士

(麻城“辛亥余氏七兄弟”)

湖北麻城余氏自宋德祐年间(1275—1276)迁来本邑,已七百馀年。麻城《余氏宗谱》首修於清嘉庆廿一年丙子(1816);二修於同治二年癸亥(1863);三修於民国元年壬子(1912);四修於民国卅五年丙戌(1946),惜未刊出;五修於公元1988年,由品旭、品旺、佩乐、佩臣主其事,全四十一卷(册)。

堂号:敦本堂

字派:载(或盖)功永远 建树光环 宏开景泰 伟业超前 辉煌腾达 继庆昭先 知勤习礼 广益长延

现将1912年三修版和1988年五修版里记载的辛亥革命志士“麻城余氏七兄弟”简介如下:

(一)余祖言(1873—1938),谱名淑身。清秀才、岁贡。1904年官派留日。早期同盟会会员。辛亥首义湖北军政府总监察秘书,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官秘书兼河南安抚使政务官。鄂东护法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二)余 诚(1884—1910),原名仲勉,谱名淑潢(一名淑煌)。清副榜。1904年自费留日。《民报》撰稿人,《河南》杂志主笔(之一)。襄助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并成为首批会员,任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

(三)余万卿(1886—1930),一名万青,谱名淑文。同盟会会员,共进会会员。参加辛亥首义,任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官随员。护法运动中任鄂东护法军司令。

(四)余稚夷(1890—1929),谱名淑祈。湖北(武昌)农业学堂毕业生。辛亥首义学生军。北伐左翼军总司令部护令处书记官。

(五)余瑞卿(1891—1913),谱名淑润。湖北(武昌)陆军中学堂学生。辛亥首义学生军。作战勇敢,曾获“黎副总统给有奖照片”。

(六)余少仁(1892—1915),谱名淑寿。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学生。辛亥首义学生军,参与汉阳保卫战。北伐左翼军总司令部书记官。

(七)余远声(1894—1922),谱名淑气。武昌陆军测绘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辛亥首义学生军,参与汉阳保卫战。北伐左翼军总司令部监视官兼河南安抚使政务处科长。

【附图】:

【图1】1863年二修《余氏宗谱》复印本

【图2】1912年三修《余氏宗谱》复印本

【图3】1988年五修《余氏宗谱》原本

(余祖言之嫡孙余品绶提供)

有了这份简介,再带上几册版本不同的《余氏宗谱》,我和老伴就奔向了省图。

【图4】我们提前到达了省图东门

【图5】自以为来得比较早

【图6】却不料“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辛亥革命志士邓玉麟之孙、七十四岁的邓中宪先生(左三)等人昨晚从上海赶来武汉,今天一大早就来到了会场。

【图7】这是邓先生家藏的《邓氏族谱》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颁发的《收藏证书》。

【图8】英雄的武汉,更加坚强!今日聚会,来之不易。(左起:昌庆旭、邓中宪、刘重喜、孟进、余品绶、张铭歌、夏钢、尚荣华、万学工)

【图9】开幕式会场里的展板之一:麻城《余氏宗谱》里的辛亥革命志士

【图10】开幕式就要开始了!感谢昌老师为我们留驻了这个有意义的时刻

【图11】家谱里的故事。我在学习辛亥革命史的过程中,通过检阅《余氏宗谱》,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信息,这些信息帮助我发掘和整理了家族中被人忽视了的辛亥志士的事迹,也反省并纠正了我们后人在个别地方牵强附会的描述。(详见文末【附录】:余诚的祖父参加了太平军吗?)。

【图12】开幕式后拿出家谱去“参晒”。

【图13】蔚为大观的宗谱“晒场”。


【图14】宗谱之一

【图15】辛亥革命志士刘仲文先生的孙女刘重喜老师(左一)在参观宗谱。

【图16】湖北省第十二届晒谱节全体“参晒者”合影留念。

二〇二〇年九月九日

於武昌珞珈山黄月斋

【附录】:

余诚三传平叙(下)(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1)余诚的祖父参加了太平天国军队吗?

《事略》称,余诚的“祖父谟瑞于一八五四年参加太平军,入川后无消息。”“父雅诗闲时在家,常谈祖父谟瑞公生平和洪、杨反清事迹,这使简叔(案:即余诚)从小就受到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

余佩鸿说,当初(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这些提法其实只是一种揣测。

那时的依据,仅仅是1912年版《余氏宗谱》“谟瑞”名下的一段文字:“咸丰甲寅五月十二被虏招葬太高祖墓侧”(1988年版的《余氏宗谱》,“虏”作“掳”)。于是有这样一种看法:“'被虏’是隐晦的说法,因为投奔太平军在过去被认为是'造反’,不光彩,所以修谱时只好写成'被虏’。而实际上是投奔革命、是主动参军。”佩鸿先生则认为不能这么写。

然而,出于对余诚的敬仰,也由于被极左思想钳制了多年,“左八股”塑造英雄人物成长的“样板”和“套路”影响犹存,到《事略》第三稿时,佩鸿先生终于还是服从了“参军”的说法。

至于后来有人写文章,说“余谟瑞咸丰四年五月十二日被掳招”,并断言这“被掳招即是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起义军”,则显然是因为不懂“招[魂]葬”、不会断句而弄出的笑话,不议。

后来,我们辗转借到了1988年版的全套的《余氏宗谱》,于偶然翻检之中,发现有几位“被掳”者竟然高龄六十多,难道他们也是主动去“投奔”太平军的吗?

于是再回过头来详细审视余谟瑞“参加”太平军时的情形:

1.他本人已有41岁(按传统计龄通例,出生年即一岁);

2.父已亡,母年高七十;

3.妻已亡;

4.两儿尚小,一为15岁,一为12岁。

如此丢下两个幼小的儿子让年迈的母亲去照顾,自己则以41岁的年纪去“参(加太平)军”,这太匪夷所思了。

于是,我们索性将整部《余氏宗谱》共计41卷(册)中所有“被掳”者的情况一一检录,结果真是令人吃惊。

现不避冗赘,公布于此,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麻城《余氏宗谱》中咸丰年间

被掳者情况汇览

面对着这样一份材料,人们不禁会问:

一、为什么(恰恰)是这样一些人被掳?

二、这样一些被掳的人,都是去投奔革命、参加太平军的吗?

我相信,若从太平天国史方面去探究,应该不难找到答案。

但不论会有着怎样可能的答案,我想,“被掳即参军”一定不是唯一的答案。

也就是说,在见到新的、确切的正面材料之前,《余诚革命事略》不应当断定“余诚的祖父参加了太平军”,并倚此发挥。

一、六安余学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