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经世:慢病缓调,一方治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一元堂中医张 2021-06-04

小编导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治疗颇为棘手的病症,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曾诊治一位该病患者,其辨证拟方,疗效明显,在病情控制后,效不更方,只是转变了一下思路,以慢病缓调之法,最终治愈患者。到底其中奥妙何在,请看正文~~

图片

温某,女,46岁,合肥人。初诊时间:2009年12月6日。

4年前出现小腹坠痛,大便每日3~4次,夹有黏液,伴肛门重坠,无便血,肠镜检查提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时有胃脘牵及腰背疼痛,近1年咳嗽咳痰,活动气短;舌淡红,苔薄微黄,脉弦数。

证属“滞下”,乃系肝郁脾虚,湿浊阻滞之象,宜疏肝理脾、清热化湿法为治。

予自拟“葛枳二仁汤”加减。

处方:煨葛根25g,陈枳壳15g,陈皮10g,姜半夏12g,炒川连3g,马齿苋15g,杏桃仁各10g,桔梗10g,首乌藤15g,佛手15g,姜竹茹10g,生甘草5g。

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大便次数减少,每日1~2次,夹有黏冻样物,便前腹痛减轻,胃脘及腰背部未见疼痛,纳食可,眠安,小便黄;舌淡红,苔黄腻,脉弦。前法得效,拟守原法加之。

处方:煨葛根25g,陈枳壳15g,广陈皮10g,姜半夏12g,炒川连3g,马齿苋15g,杏桃仁各10g,炒白芍20g,蒲公英20g,炒薏苡仁30g,姜竹茹10g,生甘草5g。

1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药后症情平稳,大便每日1~2次,时稀时干,大便黏液减少,便前腹痛明显减轻,体重增加,精神好转,余证如常,继守前法调之。

四诊:服前药旬日,大便已转为正常,唯饮食生冷或油腻之物后出现大便异常,他症皆可。服药月余,诸症已平,唯病证缠绵,容易复发,现拟予散剂,以缓调之。

处方:田七粉60g,乌贼骨150g,白及100g,生薏苡仁300g,蒲公英200g,生白术150g,炒白芍200g,广陈皮100g。

共研成细末,另用糯米粉600g与药末一起混匀,服用时,取两小勺放碗里,用开水调成糊状,空腹服下。

半年后复诊,其肠镜检查示:全结肠及直肠未见明显异常。

图片

【质难】

针对本案病证的特殊性,终拟予散剂调治,此剂型的转换有何具体寓意?

【解惑】

本案所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即中医所谓的慢性痢疾,中医、西医对此病的治疗都颇为棘手。本案经治月余,虽诸症改善明显,大便转常,但其病灶仍在,故饮食生冷或油腻之物后大便即出现异常,依据本病具体特性,拟用散剂调治较为理想。

其因有二,古人云:“汤者,荡也。”中药汤剂具有吸收快、疗效好、能根据症情灵活加减等优点,凡涤除邪气者于汤剂为宜,然脏腑虚弱,久病痼疾之人,又须丸散以缓调之,赵佶《圣济经》云:“散者,取其渐渍而散解,其治在中。”故用汤剂者,其药入胃即被吸收,不如散剂能直达病所,从而对病灶起到直接的治疗作用,此为其一。

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表明,散剂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若加以糯米粉调制,不仅可以补脾止泻,且可矫正药物的刺激性而起到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此为其二。

以此法治疗多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无不取效,可见中医剂型的转换对于疾病的愈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对于中医各种剂型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须做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按】

本案宿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大便增多、夹有黏液、肛门重坠、舌红苔黄,显是肝郁脾虚,湿热壅滞之象,遂投以葛根二仁汤以升提醒脾、理气燥湿、宽肠导滞,药服月余,诸症皆平。唯本病病情缠绵难愈,须以缓调,故又疏以散剂,直达病所。方中三七活血祛瘀、化腐生新,清除局部粘连;乌贼骨、白及收湿敛疮;薏苡仁、公英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白术、白芍、陈皮拟仿痛泻要方以扶土泻木。所用方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诸药合力,以达愈合溃疡、解除病灶之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