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亩方塘】芦苇情

 文艺众家 2021-06-04


芦苇情

刘庆珍

芦苇,是家乡的一种植物,生长在河滩或水沟边。小时候我们村西有片芦苇荡,那里是绿色的海洋。

初春时节,天气回暖,蓟运河边春景迷人。经历了冬天的荒芜,再来欣赏这芦芽时,翠绿浸染了河滩,也醉了我们的眼。长长的河滩地上,芦苇嫩芽如雨后春笋,绿油油一眼望不到边。近看,芦苇芽绿色点点;远看,河岸边如绿色长廊。芦苇芽,是我心中报春的使者!

夏天,河水涨满,芦苇长满河滩。此时,芦苇高高长起,苇秆青青,苇叶飘逸,丝裙带般随风摇曳,河边像绿色的海洋。一场小雨过后,河边散发着芦苇的馨香,吸一口空气,甜甜的,沁人心脾。太阳出来时,芦苇倒映在河水中,河面上出现一道绿色的屏障,那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到了秋天,芦苇成熟了,苇秆变白,叶子变黄,芦苇花变成葛色。秋风吹来,苇叶飘落,给地面覆盖了一床金黄色的棉被;站在远处望去,骄阳下苇海成了金色的海洋!

入冬时节,河水冰冻,苇秆坚硬,叶子落得所剩无几,此时收割季节到了。收割前,乡亲们准备好皮滩鞋,磨快加长的大镰刀,只要生产队长一声令下,河边立即呈现出繁忙的景象。乡亲们把芦苇割下来,打成捆,或肩扛,或车拉,运回村里,由生产队分给各家各户。农户把芦苇分成等级,经过打理,或编苇篓,或编苇席再交给生产队。那时,农民生活都很困难,好多农户靠养几只鸡,捡几个蛋换回点柴米油盐,只有到了芦苇收割后,编织成各种成品,才能换回多一点的零花钱。至今,我还记得,家里卖了几捆苇席后,母亲手里攥着几个钱的那种兴奋!

河边那片芦苇荡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有甜色的,也有苦涩的。

文革时期,因受父亲牵连,我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很小就起早贪黑在家里编苇席,满手伤茧,身体之累,心灵之苦刻骨铭心!岁月流逝,我的梦中,时常还会出现儿时的场景:芦苇荡里藏身、捉迷藏;芦苇荡深渠旁摸鱼、捉蟹;河边看渔船撒网、鱼鹰捉鱼;和伙伴们在河岸边采一支苇叶,做小船,唱着我们自编的歌:“南船子,北斗子.......

眼下,春天又来了,我在想:蓟运河边的芦苇芽该是又破土而出了吧?河岸两边的长廊是否又是一片碧绿?

芦苇,承载了我深情的记忆!

【作者简介】

刘庆珍

刘庆珍,昵称心里话,天津市宁河区人。天津音乐学会会员,天津海韵诗社会员,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曾在《中华风》、《诗中国》、《千家诗》、《七里海杂志》、《中国诗歌网》、《世纪经典.中国优秀诗歌精品集》«中国当代诗词大典» 《天津歌词月报》等刊物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歌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