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父母的无为”,这次终于讲清楚了 | 教育评论44

 怀众心理 2021-06-04


作者:九九

人类学博士

上周写了一篇《父母越无为,孩子越有为》的教育评论,反响不错。看来不少父母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可喜可贺。但我自己总觉得没有把什么是“父母的无为”讲清楚,有点意犹未尽。

昨天,一位早期的学员在微信上找我聊天,想跟我分享她女儿的一个成长故事。她觉得她们早期一起学习的一波人,状态都不错,孩子们也都成长得不错,非常值得分享,建议“怀众心理”开一个分享专栏。

我听了她女儿的成长故事,很开心。她倒是很谦虚,说:“我陪伴的过程就省略了哈”,关键“就是老师说的观看、等待、不评判”等等。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诠释何为“父母的无为”,所以征得她的同意后,决定写下来。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三年前,她女儿临近小学毕业,由于她女儿一贯非常优秀,不仅学习成绩数一数二,而且课外活动、节目主持、尊师敬长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很好,当选“优秀毕业生”应该没有悬念(一个班选5个)。可是“优秀毕业生”是由班级同学票选的,期间因为某个同学有拉票、“贿选”行为(事后知道的),她女儿居然落选了。

孩子完全没想到,所以打击很大。不甘心、痛哭啊、前几个月只要一想起来就闹一出情绪,妈妈都接住了,就是陪伴。妈妈没去找学校找老师申诉,或找那个同学去理论。但这个事情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从初一开始,她跟同学的相处模式就有所改变,不断调整自己,虽然初中她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好,但各种评选她一律不参加了,妈妈也不催不说不逼她去参选。

直至前天,临近初中毕业,最后一次评选,孩子终于去报了“优秀毕业生”的评选。评选结果公布前夜,由于担心,还莫名拉稀。最终她被选上了,非常开心。

妈妈说,她看到孩子的一个创伤被修复了。这里面当然主要依靠的是孩子的努力和坚持。妈妈看到孩子这三年内自己不断调整、尝试,找到她自己的生存方式,觉得很感动。

我也觉得很开心、很感动。同时,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父母的无为”

01

 无为就是不越俎代庖

要做到无为,首先要想清楚这是谁的事,谁该负责。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最好要由孩子自己去面对、去决定、去处理,而非由父母越俎代庖。

像故事中的妈妈,当然也可以去找老师,闹到学校,为孩子争取权益,也可以去找那个同学理论,反正有很多做法,但妈妈都没有做,只是选择陪孩子去经历。初中三年,孩子不参选各种荣誉,妈妈也不去说她劝她激励她甚至逼迫她。最后是孩子自己走出来了。

一个反面的例子是我儿子。从小时候开始,对于早上起床这件事,大人从来都比他操心。每天早上外婆叫、阿姨叫、妈妈叫,我觉得他的注意力都放在跟这些大人对抗了,就更不想起床了。时至今日,他已经上大学了,早上还是经常起不来。

相反,我看到有个孩子,从小妈妈就叫她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什么时候该起床要自己起来。所以无论早上还是中午,都是她自己起床,比大人上心多了。

越俎代庖,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依靠父母为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会觉得没面子。因此,父母要尽量无为一些,让孩子自己去处理。

插画作者:法国插画师Marion Fayolle

02

无为就是观看、等待、不评判

当然,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那叫不负责任,而不是无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父母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以外,对孩子就是观看、等待、不评判。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处于所谓不好的状态,就想尽办法,急于把孩子从中拉出来。这里面其实有父母的评判和自大。一个是父母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不好的状态,也认为自己知道孩子一定很想赶快出来;另一个是父母觉得自己一定有办法把孩子拉出来。

但故事中的妈妈不这样。不急于介入,不急于改变孩子,但不是不管,而是要关注、观看。对孩子的状态很敏感,先看、先听、先陪伴,先让孩子的情绪有个出口。

其次是等待。孩子有孩子的节奏。有些情绪,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去消化;有些错,需要孩子自己去试。你急着改变她,她也许主要精力都拿来跟你对抗。相反,当你不急着改变她、纠正她、指导她的时候,她的改变也许就发生了。这需要耐心。像故事中的妈妈,等了三年,不急不躁。

最后是不评判。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每个人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切忌武断。评判是一堵墙,阻止了孩子跟你靠近、跟你谈心。比如动不动说孩子或孩子的朋友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是很忌讳的。

03

无为其实很难

也许有些父母会说,无为好啊,我乐得轻松呢。其实恰恰相反,无为很难。我们常常说,“少做比多做难,不做最难”。不是吗?无为需要父母有定力、有耐心,无为需要父母对孩子有信心,无为需要父母放下自我,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无为需要父母不需要通过孩子证明自己……总之,无为需要父母有很好的修为。

插画作者:法国插画师Marion Fayolle

THE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