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插花简史——简述日本插花发展的几个阶段

 拈花贝贝 2021-06-04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传统插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我国隋唐时代正值中日文化交流之最盛期,也是日本传统插花艺术萌芽时期。

日本的插花也曾经历大起大落,现把日本插花的兴衰分为几个阶段,并把左右其发展方向的主要流派做一简述。

一、15世纪前

15世纪以前,日本插花主要是佛教寺庙内,僧侣中流传的供花

相传,6世纪时,太子派小野妹子到中国(隋)建立邦交,努力传入大陆文化,而尽力于佛教的兴隆。作为遣隋使节的小野妹子,在潜心研究佛学之时,兼学佛教插花。回到日本后,他自称专务,住到日本京都一座著名的法寺内。那里有一六角堂,堂旁有一池塘,他在池畔筑起厢坊,隐居于此,故名“池坊”。

很快便把中国当时的佛前供花发展起来,形成了池坊流花道。

日本的花道以池坊流历史较为悠久,具有500多年的传统。

14世纪,日本仿效中国,兴起了“七瓶花赛”。

当时把插花作为一娱乐消遣活动,插花逐渐摆脱宗教色彩,由供花变成赏花,常以7-9支花材构图,并用常绿枝叶相配,要求以一个立体花瓶表示平面庭园风景,早期的“立华”形式产生。

二、16-19世纪

日本插花的黄金时代。

这期间,日本太平盛世,民从生活水平提高,插花也从僧侣、贵族上层人士进入平民百姓家。

池坊的“立华”不断完善达到定型,但越趋豪华,一般百姓难以接受。

随新旧茶道的流行,出现了简朴素雅的抛入花,俗称“茶花”,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为适合一般民家壁龛的“生花”。

快速发展的生花,主张以少而精的花材表现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和组合美,强调真实和优雅,反对非植物的利用,多以3支花来表现,代表古代东洋思想中所理解的天、地、人之宇宙。

17世纪,我国袁宏道的《瓶史》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被日本插花界奉为经典,还因而产生了一派称为“宏道派”。

18世纪以后,出现了“自由花”,它不同于生花和立华,是依直觉和感觉为依据,不拘泥配合方式和形式,实现自由的艺术化构图。同时流行一种更简单的“投入花”形式,采用细花的花瓶,注重色彩和自然。

三、20世纪

第二次插花高潮。

20世纪初,日本花道又有一次历史性变革,许多新奇的西洋花卉输入日本,五彩缤纷的色彩打开了插花人士的眼界。

原来的池坊流派比较保守,他们不接受新鲜事物,传统的立华和生花也不再符合时代的潮流,弟子们纷纷脱离池坊,另立流派。

日本现今号称三千流派,绝大部分就是这个时期衍生的。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小原流,于1911年创立,他自行设计了圆形浅盆,把自然景色移入盆中,称为“盛花”,从此盛花开始流行。

公元1926年出现了“自由插花”及1927年的草月流,草月流分成实用型、创造型和抽象型,通常3主枝,也叫天、地、人(真、控、副)。

不久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花道濒于崩溃。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插花走向世界。

沦为战败国的日本,插花已无人问津,但是,随着美国驻定的进入,奇迹般的让日本插花有了起死回生的转机。

1945年,麦克阿瑟的太太和驻军的夫人小姐们想学习插花,这给了草月流发展的机会。

1946年,草月流和小原流合作,在东京的废墟上开办了战后第一次展览会,恰 好给当时精神极度虚脱的日本人带来了精神食粮,展览会盛况空前,从此,日本插花开始了新的转折。

不论是中国插花还是日本插花,都属于东方插花的范畴,它是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涵的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