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多处涂改却是公认的不朽艺术

 墨品书法网 2021-06-0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000年书法发展史,每个朝代留下了为数不多的书法精英,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傅山、王铎、于右任等等。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书法大发展,匆匆四十年过去了,中国书法出现了空前不曾有过的繁荣,书法作品也出现了从来少见的多种风格面目。除了那些称“书法不是写字”的以外,经常受到人们关注的是一些与传统碑帖书法面目决然不同的面目。展览会上的作品,有的有人认真在看,有的确实没人认真看。—不是观赏者无兴趣,而是看不懂历史的书法审美经验告诉人们:一种被曾以为美的面目,大家都去重复,就失去了审美效果。原因就在艺术品是艺术家尽其功夫、心力、修养,遵循形式构成规律,进行有生命形象的创造。如果只见前人形式面目的重复,而不见一个书家的创造,人就不以为美反以为丑了。这是常理如今提出书法“创新”,也含有这样的意思。

世上所有国家、民族的书写,从寻找工具器材、摸索方式方法开始日渐出现顺畅流利、字势平正安稳的效果,人们都会认为美,可是除了汉字的书写,没有人承认它们是书法艺术那些书写,无论书技多么精熟,写出多么平正安稳的形式,也成不了艺术。中国书家取那些文字用心书写,也不能产生书法艺术作品。说明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并非只是前面所举的那些效果。书法在当初,也只是为了利用文字保存信息,没想到作艺术创造,可是写着写着,由单纯的文字书写出现了举世无双的艺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原因就在于不只有了越来越精熟的技法形式,关键在它还出现了具有生命意味的形象。

然而从技法上,确实也越来越精妍、越写越为人所美,正如虞穌《论书表》所讲的:

“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大家觉得是这道理。

可问题又来了,在大家都在一心寻求精妍之时,竟然出现了“字美观则不古,字不美观则必古”之说,出现了以“古质”为美,而不以“今妍”为美的声音。如果“古质”原本就是美的,人们何必一代一代花气力追求“精妍”呢?如果后来出现偏爱“古质”,只是少数人不明事理的错误,为什么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声浪越来越高,到明清之时,甚至有了“四宁四毋”的呼唤?

上了丑书榜的书法

定要突破定势去为新的形象创造的书家,则认为艺术创造,宁要丑的,也决不死守那一套程式化的妍媚,“四宁四毋”论就是这样提出的。

仅仅把字写得笔势流畅、形式工稳,视此为书法美的标准,而缺少这种效果,就认定是“丑书”,无以言书法之美。看到写得平平正正、清清爽爽的书作,一般人都会说好说美。做不到这一点的,人都说不好。只因为以一支软硬难以控制的毛笔,将繁简不同的字写得整齐工稳,实非易事。而当今一些“丑书”却见不到往常以为美的效果,有人却说是“创新之作”,美。

当前,确有一些实在不知美在何处的“书法”把人的见识弄乱了。从欣赏的角度有人要问了,时下兴起的这样那样的“丑书”该怎么欣赏?

不过,怎样欣赏“丑书”,这样提问题,确实也反映出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对其认为美的书法未必有真识,至少可以认为他对书法之美的认识不全面,未抓住根本。因为一般看来,整齐、平整、工稳、清爽等等,只是书法的一种表现,还不是书法艺术美的绝对标准。书法艺术美,还有比这更重要的要求,提问者显然还不知道。

从当前情况看,确有一些具有审美意义和效果的“丑书”,人们尚不能接受,也还有一些以“丑书”自居、毫无任何审美意义和价值的作品,干扰了人们的书法审美生活。在这种状况之下,确也应该让人们弄清究竟什么是美的书法, 究竟该怎么欣赏书法,怎么认识当前出现的似丑而实有审美价值,和确实是借“以丑为美”之名的欺世盗名者,即确不是书法艺术的东西。

首先说清楚,形式上的平正安稳、流利清爽等,都不是书法之为艺术的根本标准。明显的事实是,世上各种文字书写,都可以而且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可是他们自己和别人都不承认是书法艺术,有书法艺术之美。也就是说,仅仅以平正安稳、流利清爽等看书法,实际上还不知书法之为艺术、之所美的究竟是什么。今天有些人在书写形式上一味做“丑”,也是不真识书法之为艺术、所该讲求的美究竟是什么。

所以这不是“丑书”该怎么欣赏的问题,而是要弄清书法所以为艺术和所讲求的美究竟是什么?一种分明是作美的艺术创造的书法,为什么出现“丑”,或被人认为“丑”?

为什么我认定不知何以欣赏当今丑书的人,实际上是并不知书法之美,不知何以欣赏书法之美,实际上是不知书法值得欣赏的是什么呢?仅仅把书法艺术当作实用工具在观赏,认为只要把字写得平正安稳、无涂无改、干干净净,就是好书。事实上一切熟练的书写,按照前人已有的书势,大多能做到,但这些却不是美的艺术。相反,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有多处涂改,却是公认的不朽艺术。而那些写得最标准的科举文书,却从来没人认为它们美,是书法艺术。

颜真卿书法

原来作为艺术、被认为美的,并不只是那些仅表现为形式的平正安稳、清爽流利之类。书法虽只是汉字书写,作为艺术,却是要讲求生动的有个性面目的形象创造的。其艺术性之有无、高下,都取决于形式运用所产生的形象的生动、个性的鲜明、境界的高下。

书法形象由书写形式展现出来,确有美丑。不过这美丑,只取决于形象的生动与否。没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形象创造而徒有形式,无论新旧,都没有艺术上的意义,也无以言美丑。

不要有对“丑书”如何欣赏的想法。如果不去观赏形象的生动性之有无,只从形式上看新旧、美丑,这不是对书法之为艺术、真知其审美意义与价值的真赏。

仅仅以长期以来形成定式的书法面目观赏书法、评论美丑是不对的。

容许有多种形式风格的创变,今后必然会有新的、不同于已习见的风格面目出现,要有这种心理准备。但既是书法艺术,即使不准备为实用而书,也必须坚守汉字书写作形象生动、意味隽永的创造这一铁律。

时代不乏确有真见识、亟欲突破传统程式作新面目创造者,因而会出现一些暂时为少部分人不能理解的“丑书”;但确实也有人以为书法之美只在形式,认为传统的书法形式已经很老旧,时兴的就是“新”“怪”、“丑”,没有别的追求,所以我尽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只要我坚持着炒下去,就是“大家”。时代仿佛真是这样不过,这终究不是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时下各式各样的丑书怎么欣赏。

郑板桥书法

书家们在追求什么?怎样的“丑书”才是有意义与价值的?其实,问题不在形式上各人认识到的“丑”与“不丑”、真丑假丑,关键只在汉字书写能否有个性化且格调高雅的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创造,人们最终会认识到,书法形式的美是要讲的,但形式的美丑取决于形象的生动性与个性化。是不是确有艺术的美,根本的仍只在于能有扎实的功夫、以汉字书写作意味生动、个性鲜明的形象创造。能做到这一点,都是艺术,都有美。

没有把握这一根本,无论任何形式都不是艺术,都无以言美为什么历史上一致以妍媚为美,以致引起逆反?这是历史的实用要求,需要有统一整齐的形式导致的结果。在发现它的艺术性以后,人们已认识到,强行统一的形式妨碍了艺术个性,但对个性的尊重抗衡不过时代的实用需要,所以已形成的妍媚形式越来越走向极致,最终引起了逆反如今丑书的大量出现,更是多方面原因促成:既是还历史的债,又是从为实用中解放出来,更逢时代改革开放,鼓励创新的土壤气候。其中也确有些人并非真识书者出于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的闹腾,所以当下书坛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的混乱状况。

其实又何止于一部分“丑书”?那些“非丑书”,我们也要从其是否在作有深味的形象创造来认识其艺术美。当书家和赏者都能对书法艺术有时代的真知灼见,古老的书法艺术才有健康美好的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