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也写错字了,非也!有一种笔法处理叫剩笔

 墨品书法网 2021-06-04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书圣”的地位是无人感动的,也是无人超越的1700年的发展已经证实,其书圣的地位也不是白来的,他的行书《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他的草书是今草的鼻祖,他的书法笔法、结体处理千奇百怪,在今天看有的感觉是错字,其实不然,这就是书圣有别于一般书家的高妙之所在。比如有一写字的笔画少写或多写,并不是错字,我们称之为——缺笔剩笔。

王羲之《姨母帖》“奈”字

王羲之对缺剩笔的运用相当熟练,在其墨迹作品里多次出现了缺剩笔。如《姨母帖》第四行“奈”字,上边本应是一个“大”字,但是,王羲之却将其捺画省略了,而且为了调整省略捺画后的空间安排,强调了最后一点的宽度,这是缺笔里常见的特征。此外,该字第一撇出现了中断笔现象,从字体看并不是残缺,中断部分收笔处理得十分分明。

类似的写法在《丧乱帖》第三行的“慕”更为神奇。仔细观察这个字,可以看出该字下边只有三个笔画,直接少写了一个点。而且两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这就给鉴赏者以更大的发挥,想象在缺省部分添加上多种形状的笔画,这也是缺笔的魅力所在。

王羲之《丧乱帖》

我们把字作了处理,增加了一个单笔非对称笔的假象,笔画下边的宽度是上边的3倍左右;我们看,当然添加笔画与原笔画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可以自由调整。

如果在鉴赏者的头脑中出现了图那样的假象图,鉴赏者和书写者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鉴赏走出了被动的状态,主动参与到了作品的创造中,这应该也是王羲之有意为之,并非是拉写一点,这就是书圣的意图。

除了完全省略一个笔画外,省略笔画一部分的缺笔也较常见。如《九月十七帖》第二行“书”字的折笔部分。转折以后在横画内部收笔,因此出现了空白,缺少了下半部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折收笔的位置和收笔的位置不同,而且B转折后的运动方向是向左下方的,收笔的位置偏右,因此,这一缺笔应该是王羲之有意设计出来的。

《九月十七帖》“书”字类似的缺笔在与王羲之同时代的墨迹书法里也较常见。事实上,“书”字的这种结构在后世的作品里也较常见,但是后世的这种写法已成为程式化的规范。

如果说缺笔利用了人们对完美的追求来吸引鉴赏者的注意,发现欠缺就自然想把缺陷处补上,那么剩笔就是利用“过犹不及或“画蛇添足”的方法吸引鉴赏者的注意。

如《丧乱帖》第四行“贯”字上边构成了“口”,“口”中间的竖画,是“口”中间的长横画。已经满足了“贯”字上半部分对笔画的需要,因此那一重重好似捺画的一笔就是一个多余的笔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剩笔”。

将《丧乱帖》中的“贯”字与删除剩笔的假象图比较,能更客观地了解剩笔的效果。A部分的空白有点虚,整个字倒向左边。王羲之故意在该处加了个长而粗的笔画,与最下边左侧的点画相呼应,整体感觉就平衡了。

此外,《丧乱帖》“贯”字还有一些其他的造型特征。首先,“贯”前个字“病”字最后的一笔直接写下来的,因“贯”字的第一笔,却在上边,这是典型的笔画逆转。其次,中间出现了宽变,左边的宽度是右边的一倍,这是单笔非对称笔。

王羲之《兰亭序》

在《兰亭序》第八行“和”字部分里也能见到剩笔。该部分横画边剩笔的结构较复杂, 出现了两处空白。中心轴线的运动方向不同,外部轮廓线明显,因此中间的空白应该是故意写出来的。右边起笔连接起来,因此出现了空白。

和横画的起笔位置比较,竖画收笔的位置过于向下,收笔的位置变得恰当起来,因此从整体的字结构看,应该是为了追求变化,王羲之故意写出来的。

“和”走

将《兰亭序》第八行“和”字的原图和删除剩笔后的假象图进行比较,能看出“和”字的原图要华丽得多,虽然假象图没有给“和”字本身造成致命的不和谐,但是缺乏精彩之处。

而将《兰亭序》第八行的“和”字与《兰亭序》第一行的“和”字进行比较,能更清楚地了解王羲之追求变化的意图。笔画、结构都很到位,但从古至今,研究者关于它的研究几乎没有,远不及有横画“和”字。第一个“和”字除了完整以外,没有可深入探讨之处,缺乏独特的造型生命力,不易抓住鉴赏者的目光。而第二个“和”字中不但出现了剩笔,还出现了中空笔。上下左右四个笔画围成的空白,也很有动感。该字独特的外形结构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的注意,留下了不少他们对这个字的进一步理解和解释。

剩笔在《兰亭序》第四行“崇”字里也能见到。上边的“山”与下边的“宗”之间有一个多余的点。与其假象图比较,能更明显看出剩笔的效果。

《兰亭序》

此外,与剩笔相关的一个概念也值得注意。《兰亭序》第十行“骋”字的A部分,四个横画不但与竖画连接,而且四个笔画的起笔部分都在竖画的左边外部轮廓线之外,这样的结构本书称为“过笔”。《兰亭序》中的大部分字里都出现了过笔,而且过笔在晋代写经里很常见。如敦煌县博物馆藏的《大盘涅槃经》有类似的字,连接的结构与“骋”字相同,是追求一种效果,或者说是那个时期的一种习惯写法。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可以知道,不但王羲之书法中的笔画写法与前代及同时代书画有关,而且其字结构的形态也离不开书法史的大潮流。

王羲之这种字并不是错字,是笔画处理的巧妙。今天再写这类字就是错字,我们没必要写的一样。目的是学习王羲之那种处理的高妙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