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维降魏标志着蜀汉真正灭亡,那么他是诈降、迫降还是真降呢?

 人之意 2021-06-04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者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平襄侯姜维是何等的忠于蜀汉!但他后来却不战而降。对此,很多人的说法不同。

那么姜维降魏是诈降、迫降还是真降?

公元263年,魏军三路伐蜀,姜维在汉中失守后,向阴平撤退,与从成都北上的廖化、张翼等会师,据守剑门关。剑门关又叫剑阁、剑门山,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山势险峻,飞阁通道,故称剑阁。李白《蜀道难》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于姜维大军在剑门关凭险据守,魏军不得进。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绕过剑门关,直取江油,涪城。待到绵竹陷落后,蜀军已无险可守,邓艾大军于是向成都推进。蜀汉朝廷一片慌乱,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决定向魏军投降,随后,姜维等也到涪县投降了钟会。

对姜维最后投降之事,向有都有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诈降。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至一百一十九回写蜀汉后主刘禅决意降魏后,派太仆蒋显到剑闹,命令姜维投降。姜维大惊,众将得知,无不愤怒,全军号哭。姜维见人心思汉,乃率众诈降钟会,欲伺机复国,钟会得知姜维全军来降,大喜,与之结为兄弟,仍令照旧领兵。当初,钟会、姜维相拒于剑阁,使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直取成都。

蜀汉亡后,邓艾进位太尉,钟会进位司徒,二人矜功自夸,互不服气,姜维便利用二人的矛盾,劝钟会诬邓艾欲反,将邓艾以槛车押送洛阳,途中被杀。姜维又假意劝钟会吸取文种、韩信的教训,早日请退,钟会不愿;姜维乘机劝钟会叛魏自立。恰巧司马昭率大军至长安,钟会生疑,于是叛魏。姜维又劝钟会诛杀诸将,欲随后杀死钟会,夺其兵权,恢复蜀汉。不料消息走漏,监军卫璀纠集众将杀死钟会,姜维见计不成而自杀,时年59岁。

另一种说法是迫降。

此说依据《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和《华阳国志》认为,刘禅敕令姜维降魏和邓艾、钟会争功残杀,史有其事,姜维降后也确曾劝钟会诛“北来诸将”、“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但说姜维降魏之初即拟“诈降”,则于史无据。此说还指出,《演义》说姜维系计绌而自杀,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据史书记载,姜维系被魏军所杀,所以,姜维投降钟会应该理解为“迫降”。

还有一种说法事真降。

此说认为,姜维忠于蜀汉,曾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事业作过长期的奋斗。但是,分析姜维降魏的背景,即姜维降魏,一方面是刘禅“敕令”而降,另一方面也是姜维一败于北伐前线而退沓中,再败于沓中而剑阁,三败于剑阁而退县(四川三台县南江乡)之后作出的选择。当时姜维军由姜维北伐退居汉中的北伐军和从成都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兵马组成,从这支军队曾在剑门关使得钟会所率十余万精锐之师受阻,屡攻不克分析,姜维军不会低于十万。

十万大军进可以令钟会军退师,退可以凭险据守,万夫莫开。然而,当姜维闻江油、涪城、绵竹相继失陷消息后,斗志已大为减退,故而弃关而走;当退军达于县,接到后主刘禅“敕令”后,就更是斗志全消了,所以,尽管蜀军“将士威怒”,姜维仍在不作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缴械投降了。

由此可见,姜维自退离剑门关,坚决抵抗的斗志已开始动摇,他的最后投降,应理解为“真降”。

以上三种说法,到底哪一种说法是真的呢?

长期以来,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姜维形象的深入人心,所以人们都相信姜维“诈降复国”事,并且对姜维的赤胆忠心表现出无限的崇敬,现在剑门关姜维庙有一联云:

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热心,剥开大胆;剩水残山守落日,虚怀远志,空奇当归。

不论哪一种说法是真的,姜维的投降,致使蜀汉政权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标志着蜀汉政权真正灭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