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从生活中发现奥秘,心态决定圈子,圈子决定层次

 大牛忙 2021-06-05

本文暂不写婚姻类文章,稍微讲一讲统计心理学的一些有趣现象。

人生在世,有很多曾经不以为意的事儿,却藏着普遍的规律。偶尔可以颤动人心,折射出一些后知后觉的道理。

生活会告诉你,人与人一旦敞开心扉交流,总会聊出共鸣。原来曾经的某些经历并非自己独有,这种现象常常引人好奇。

比如小时候走夜路,总感觉身后有鬼。不跑还好,一旦飞奔起来,越跑越毛骨悚然。

当你问别人是不是也这样时,他们往往会点头,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类似的“共鸣”太多,生活中有些事儿如同规律一样,既有趣又耐人寻味,其中的变迁藏着生活的重量。

一、规律客观存在,人心无限大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曾经没太在意过。

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请回想你小时候所见过的生活场景。

就说小学、中学的过程吧。

每个班里大概都有一个大傻,一个大胖,一个小矮子,一个傻大个。至少有一个人穿着华丽,至少有一个人穿得土里土气。

每一个人都带着鲜明的“标签”,每当听到那个名字,首先想起那个标签。一说起谁,哦,那人爱吹牛,那人太自恋,那人上课睡不醒……

那是童年时期,我们对一个人最深的印象。

通常而言,小矮子学习好,傻大个发育早,大傻似乎只会玩,大胖不仅仅爱吃,成绩也不错。

女孩们多数爱学习,成绩却参差不齐。男孩们多数爱胡闹,总有人不学习也能考第一,男孩女孩偶尔传小纸条是大事儿,被拒绝就假清高……

老师呢,也有鲜明的特点。

有的被悄悄喊母老虎,有的被称为大坏人。有的凶巴巴爱揍人,有的总爱喊家长……

在统计心理学范畴下,如此种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被“标记”的人。

此类记忆深藏在很多人心中,那是挥之不去的烙印。

工作中,我曾被任命统计过80、90后的普遍心理特征,还曾提交过报告。

有一种心理特征,用术语来讲,叫作“初次脸谱化”。

在我们的童年时期,眼光很纯粹,身边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特点。

但是长大后,整个世界就不再是这么回事儿了。并不是说人们的特点不再鲜明,而是生活隐藏了人心的固有本色。在社会“滤镜”下,人与人的特点趋同化。

这是进化中的人生逻辑递进关系,脸谱化也随之进化,因圈子而跃迁。

深说起来,这既是统计学的魅力,强调的是大局观,也是心理学的要义,讲求的是人心微观论。

一个无限大,一个无限小。大的可以统计出一组数据来表示,而小的却包含着整个宇宙,每个人的心思无限广阔。

二、认知单向心理逻辑

也许你会问,统计与心理学划归到一起有什么用呢?

这是目前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论,用处就是可以更好地观察这个世界的规律。

就讲一个通透的道理吧,依然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8年前的夏天,临近暑假,我跟老师坐上高铁,到某院一处人文实验室拿数据。那是我的毕业实习的项目,很感激老师亲自陪我去。

但那天我挺郁闷,人家负责人准备了一大桌子饭菜招待老师,老师却拒绝了。我想吃却吃不上,从来没见过那么多菜。

老师看他们这样招待,突然很生气,转身带着我出去吃了一碗米线。

老师一走,那个单位那一桌子作陪的人就很尴尬了。很快就把菜撤了,和我们一起吃米线。

离开时,人家的主任要亲自开车把我们送到学校。老师又拒绝了,不想麻烦人家。

回来时已是傍晚,我们在大马路边等出租车去火车站。

我满心里抱怨,这算个啥事儿呀。您这么大的面子,考虑考虑我呀,跑了这么远的路就给我吃了一碗米线……

老师说:别只想着吃,改天咱自己做,让你男朋友也来,我见见他……

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别腼腆了,腼腆影响思维。你看,这条路上的汽车很多,打东头来往西边去。往西边的这半边路车满为患,去东边的半边路反而没有几辆车。在这个时间点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不能归纳一下?

我不懂老师在说什么,没回答上来,还在郁闷。

老师说:现在是下班的时间点,绝大多数私家车从东往西去,这说明东边是工作区,西边是住宅区。偶尔有几辆公务车由西往东去,结合这几天开展文明行动,这说明西边是今天的考察区,东边是公家的办公区。几辆黑牌车从东往西走,插着两面小红旗,还一直鸣笛,黄牌车从西往东走,综合研判,西边肯定有飞机场,东边有尚未开发完的楼盘……

我仔细思考了一会儿,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儿,就是不知道老师怎么“研判”出来的。

突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细心观察这个世界的现象,会发现很多未曾在意过,却又十分普遍的规律。

从那之后,我感觉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还不够细致,更别说细微。

生活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想得更简单,所以它就复杂了。若想得太复杂,它就会更复杂,这是不可逆的单向心理逻辑。

三、耗不起的别死磕

如今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个时间成本,以前只有爱好的时候可以用时间磨。可后来爱好容易淡化,毕竟还要生活,时间耗不起。

耗不起的时候,那就不能死磕。

做任何事情,想要提高效率,就要学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时时刻刻观察这个世界的变化,观察身边的普通却又不普通的现象,必然有收获。

关于这些现象,带着生活最真实的逻辑。

再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你或许听过这句话,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据说这是爱迪生说的。

可事实上,这只是谦虚的话,他不得不这么说。天才确实都是天生的,有根骨,普通人和天才的差距绝不是汗水能弥补的。

有些人就算流百分之二百的汗水,也不一定取得天才百分之一的成就。作为成年人,大概都懂这个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但是这种话能堂而皇之地强调出来吗?

肯定是不行的,那太打击人了呀,容易让人丧失积极性,失去最后一点奋斗的动力。

但生活依然需要激励,立设一个光明的前景,然后持之以恒即可。古人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自由与渴望,在天花板到来之前,始终保持上进心。只要心无旁骛追求下去,总有概率成功。

这里的概率,就是本文讲述的统计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研判要素。

大部分人的普通成功,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天才”两个字,而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动力以及执行力。

所以生活不能以上帝视角看待,很多事情绝不能提前理解,不然也会消磨毅力。未知是人生最大的魅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即可。

四、任何圈子中,永远不要高估自己

如果什么事情都看得太通透,动力就成了压力

若高估了自己的眼光,人生的天花板必会提前到来,因为你不可能无敌。未来成就的高度越来越低,道路越走越窄,以至于寸步难行。

把认识世界当成经验的积累,把努力当做目标,你想要的梦想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取决于环境,俗称圈子。

当你身边都是“大神”的时候,你不得不努力,哪怕耳濡目染也会成为“小神”。

根据上文的“单向逻辑”,当你身边都是穷人时,你会有优越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活中处处都是相似的道理,这就是人心微观论的层次。

生活是奋斗的过程,也是感知世界的过程。既有大局,也有围观。别攀比,就始终还是那个自信的自己。

你或许曾听过这句话,没钱的人很累,越累越没钱。

可当你用心观察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有钱的人似乎更累,越有钱越累。

你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逻辑吗?

五、认不清自己,心中就有鬼

就说小时候走夜路怕鬼,这是人面对未知时的本能情绪,而生活会给本能加上约束与方向。

有些害怕是因为不了解,有些只是心虚的表象,这是人生梦想的阻碍。

所以,长大后,心里有鬼的人才怕鬼。道理有跨度,但殊途同归。

老师以前曾和我说,你可以试一下,如果你看所有恐怖片,一点恐惧感都没有。要么你情商太低,要么智商太高,要么你心中有个天使……

生活中有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心思,都是潜意识的综合体现,其心理逻辑都是相通的。

在情绪巨变的转折点上,潜意识是假不了的。

你相信鬼,那么很多事情就能让你恐惧。当你真的对鬼无所畏惧的时候,那就有了足够的自信,看到了自己的弱点,于是这个世界就没那么复杂。

真正的心理学,可以让人说出梦里的话,假心理学只会让人说梦话。你把一个人的心里揣摩透了,剧情全都看懂,那就没神秘感了。

所以,生活也需要平衡。大局观与微观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走好自己的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中有执着的方向,从此就不会迷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