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美获奖成果 | 周博 《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

 顺其自然h 2021-06-05

编者按:

     根据教育部正式公布的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我校共有6项成果获奖(艺术学全国获奖成果共93项)。其中,一等奖1项(李军教授《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二等奖2项(尹吉男教授《政治还是娱乐: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新解》,赵力、余丁教授《中国油画五百年》);三等奖2项(刘礼宾研究员《“超越性”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缺失》,于洋教授《唯拓展方能超越——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涵范畴及其未来机遇》);青年奖1项(周博副教授《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我校获奖数量稳居全国艺术类院校榜首,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涵盖各奖项等级的艺术类院校。

 青 年 奖 

《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

图片

作 者  

周 博

图片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设计史、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出版专著《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2014)、《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2018),译著《20世纪的设计》(2012)、《为真实的世界设计》(2013,2020)、《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2013)、《运动中的视觉:新包豪斯的基础》(2016)、《文字设计》(2017)等,主编《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经典文选》(2010)、《字体摩登:字体书和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再发现(1919-1955)》(2017)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两项:“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史研究”、“20世纪西方设计伦理思想研究”。策划的研究性展览有“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2019)、“与世纪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设计教育文献展”(2018)等。获奖包括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2014)等。

  著作简介  

    《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以著名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设计思想为中心,从设计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现代设计伦理问题的线索。全书一直围绕这样一个潜在的问题展开,即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设计师从19世纪以来逐渐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的综合体,到底应该如何运用和发展才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祉。《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的研究跨越了20世纪,而围绕设计伦理问题展开的设计思想史线索事实上也勾画出现代设计史的一个重要思维传统,即人道的设计思想传统。在该传统中,现代设计不满足于其职业所规定某种或某一些物品功能的完善,还向往着一种对于至善或人类总体幸福的追求。当然,对于现代设计论理问题的研究也必须放在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讨论。

  序  

许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青年学者周博关于西方现代设计伦理思想的研究,实际是从他的博士论文选题《行动的乌托邦——维克多·帕帕奈克与现代设计伦理问题》确定之前就开始的。他与其他很多博士研究生不一样,入学之前就已经明确了读书期间要攻克的论题,入学之后很快就着手收集资料投入工作,这在当今的博士生中很难得。从那时以来至今已整整十年。这十年中,他顺利完成了从美术史论领域向设计史论领域的转向,完成一系列有质量的专业论文及博士学位论文,带领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史论部几届博硕士们通力合作、完成教学资料《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献》的翻译 ;完成艺术学基金青年项目研究计划,译成两部维克多·帕帕奈克的重要著作(其中一部为合译)并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最后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加以完善补充,完成此书,十年中稳步推进,硕果累累。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前周博尚未就读时即已与导师商定的帕帕奈克研究专题,在十年之后不但未显过时,反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设计深入的形势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帕帕奈克的两部力作《为真实世界的设计》、《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与伦理学》借周博及其学友译介之功,借中信出版社出版导向之力,在中国大陆首次登陆即告热销,帕帕奈克近来也成为更多关注设计发展以及设计伦理问题的设计界朋友,尤其是年轻学子们热心讨论和关注的对象,这在当今世界各国并不多见。这股小小的“帕帕奈克旋风”既显示了当下中国设计界热心思考、愿意读书之变,也显示了周博敏锐且富洞见的治学之策,作为导师深深为之欣喜。

     本书《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从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1923—1998)的研究入手,梳理了西方现代设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帕帕奈克毕生成就中最值得尊敬和关注的部分——其设计伦理思想及设计责任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涉及现代设计所遭遇的各种文化矛盾中最为本质的部分。设计伦理问题是现代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设计责任与设计利益之间的冲突形成社会矛盾之际而浮出水面的,也是最难从历史的高度及复杂多变的 20 世纪设计实践的现实中予以澄清的理论课题之一。这一工作涉及面广,理论成分复杂,也缺乏相应的学科基础,要从中梳理出一条连贯的研究线索并不容易,周博对此的描述和自我评价非常淡定,但其间的工作付出是不难想象的。

(内容节选)

  目 录  

Chapter 1 绪论

Chapter 2 早期现代设计中的道德话语与消费话语

01 现代设计的道德话语

02 现代消费设计的话语

Chapter 3 “二战”后设计伦理话语的觉醒与背景

01 战后设计道德话语的觉醒

02 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经验与设计话语

03 自然与生态的设计视野

Chapter 4 维克多·帕帕奈克与设计伦理问题

01 维克多·帕帕奈克论设计的本质与设计伦理

02 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设计构想及其实践回应

Chapter 5 当代设计伦理问题的处境与探讨

01 实践语境中的设计伦理

02 理论研究中的设计伦理

03 设计伦理与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感

Chapter 6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节 选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地加以思索,她们就愈给人心灌输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我无须远求它们或猜度它们,仿佛它们隐蔽在黑暗中,或处在我的视线以外的超越境界中一样;我亲眼看见它们在我面前,并把它们和我自己的存在意识联系起来。

                                           ——伊曼努尔·康德[1]

     1919年《包豪斯宣言》的封面是一幅由费宁格(Lyonel Feiniger)创作的题为《社会主义大教堂》的木刻作品(图1)。大教堂尖顶的上方和两侧共三颗闪耀的明星,光芒四射,教堂的背景是具有放射感的竖线条。这件具有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特点的木刻,以其中世纪大教堂的形象、重叠上升的三角形构图和具有神圣性的光束演绎了包豪斯精神。的确,“这一木刻打着象征的烙印同时又表达了浪漫的思想”。[2]

     时隔8年,1927年3月份的《时尚》杂志刊载了一幅题名为《大都会》的商业插图(图2)。插图的前景是三角形结构、层叠堆积在一起的摩天大楼。在大厦的顶端有一个人,双手举着一支巨大的女性高跟鞋。楼宇的背景是灿烂的星空,远处射出四束探照灯般的强光。插图的内容是为一种新款皮鞋作广告[3]。作品采用的是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其作者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工业设计之父”的雷蒙·罗维(Raymond Fernand Loewy)。他于包豪斯创建的那一年从法国来到了美国,在开始发迹的十年中,他曾绘制过大量的广告插图,这幅插图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图片

图1  费宁格的木刻《社会主义大教堂》,31.9×19.6cm,1919年,包豪斯档案馆藏,德国柏林。这件具有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特点的木刻,是包豪斯精神的形象注解。

图片来源:Jeannine Fiedler, Peter Feierabend, (ed.), Bauhaus, (Cologne: Tandem Verlag GmbH, 2006), P180.

图片
图2  雷蒙德·罗维的广告画《大都会》,原载《时尚》杂志,1927年5月15日。作品采用了装饰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一幅消费文化的图解。
图片来源:Richard Guy Wilson, Dianne H. Pilgrim and Dickran Tashjian (eds.), The Machine Age in America,1918-1941,( New York: The Brooklyn Museum& 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1986), P86.

    两幅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们的相似之处也同样明显。两幅画面的视觉结构是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构图,背景上有交叉的光束,形式感是向上的、升腾的,画面的视觉中心也都存在于建筑物的尖顶处。这种画面结构,带给我们的统一感受就是一种“现代感”。所不同的是,费宁格的作品服务于一种纯粹的精神的指向。这种指向就是《包豪斯宣言》中说的:“让我们一起来希望、设想、并创造未来的新结构,这结构将把建筑、雕刻和绘画综合成一个整体,而这整体有朝一日会从千百万工人手里升到天堂,就像一个新信仰的结晶的象征一样。”[4]其视觉隐喻就是中世纪哥特式的大教堂。而相同的视觉结构和现代感在罗维那里则服务于“皮鞋”的广告宣传和商业营销。我们并不知道罗维的创作是否参照了费宁格的作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两件视觉结构相似的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现代性表述。在它们的结构与内容之间隐藏着设计的意义——建筑尖顶指向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星光和商品。这是一种隐喻。

    英国学者爱德华·卢西-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曾以一种诙谐的笔调写道,现代工业设计是两种不同的出身的混合:一边是罗斯金及其后继者清教徒式的道德主义;另一边是现代广告和推销的叫卖。[5]美国设计史学者大卫·利茨曼(David Raizman)也认为,现代设计中存在着两种“分裂”的现代主义传统:一种是基于标准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的”现代主义;另一种是自由企业主导、选择大众市场的“经济的”现代主义。他认为,这两种现代主义之间的分裂“使现代设计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英雄主义、紧迫感和洞察力”。[6]大卫·利茨曼对于设计的两种分裂的现代主义的论述,很容易让人想起许多学者对现代性/现代主义进行的二元论区分。比如,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认为,在现代主义初期“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同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在他看来,前一种现代性相信进步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崇拜理性、自由和实用主义,最终形成了中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而美学的现代性则拒斥这种价值观,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法表达其对这种价值观的厌恶和反叛。[3]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rrlarluel WaIIerstein)也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中存在着“技术现代性”和“解放现代性”令人困惑的共生历史。技术的现代性在形式上是非常物质的,它表现为对摩登商品——飞机、空调、电视、电脑——的欲求,是一种“被释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现代性、无限增长的财富的现代性”,而解放的现代性实质上是“民主的现代性、人性实现的现代性,也是温和的现代性。”在沃勒斯坦看来,技术的现代性是飞逝的——“今天摩登的,明天就将过时”,而解放的现代性则是永恒的——“一旦获得,就永不放弃。”[4]两种现代性的区分在丹尼尔·贝尔那里“断裂”成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之间不同的结构和原则之间的对抗。经济领域有着分工严密的“科层制”,全部活动遵照“效益原则”运转;政治领域的核心原则是“平等”观念,人们要求在政治生活的所有领域享有公平的权益;而文化领域的核心原则是“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是“个性化”、“独创性”和“反制度化”的精神。[5]上述关于现代性的视角和表述各不相同,但却都承认现代世界体系不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这些相互矛盾的现代性又都指向“现代”。

     但是,现代设计在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矛盾结构中又是颇为特殊的。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的现代设计运动一方面关注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却与纯粹的资本主义商业行为保持着距离,甚至是反对资本主义。这种倾向,使现代设计运动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即大卫·利茨曼所谓的“基于标准和社会责任”,它既不按照经济领域中的“效益原则”办事,也不像艺术家那样“自我”。它以人的尺度和人的需求为中心,更多地关注社会与普通人的利益,以及设计如何促进这种利益。在这种关于设计的思考中,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思考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话语。然而,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所勾画的先驱者们的足迹,归根结底并没有与他们想要与之联合的产业界达成制度性共识。当欧洲早期的现代设计运动随着包豪斯的完结落幕之时,美国的工业设计开始蓬勃发展,他们发展出了一种完全合乎经济领域“效益原则”的设计话语,它诉诸大众消费,而不是道德。

     我认为,包括维克多·帕帕奈克在内,几乎所有当代设计师都面对着这两种现代设计的话语传统。在下文中,我将考察,道德话语和消费话语在现代设计史中的展开、困境以及置身其中的设计师的应对。这种应对在历史的语境中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并不是简单地选择是否认同。


注释:

[1]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58页。

[2] [德]保尔·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刘玉民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第233页。

[3] Richard Guy Wilson, Dianne H. Pilgrim and Dickran Tashjian(eds.),The Machine Age in America,1918-1941,( New York: The Brooklyn Museum& 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1986),p.86.

[4] [德]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宣言》(1919),陈志华译,载《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第44页。

[5] Edward Lucie-Smith, A 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 (Oxford: Phaidon Press, 1983), p.230.

[6] David Raizman,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p.354.

[7]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顾爱斌、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47-53页。

[8]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何种现代性的终结?》,载《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周宪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14-115页。

[9]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龙、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书籍内页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推荐语  

     本书梳理了西方现代设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现代设计所遭遇的各种文化矛盾中最为本质的部分。设计伦理问题是现代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设计责任与设计利益之间的冲突形成社会矛盾之际而浮出水面的,也是最难从历史的高度及复杂多变的20世纪设计实践的现实中予以澄清的理论课题之一。

——许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设计作为文化的产物,历史上的每一项发明与创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思想、精神与情怀;每一个细小的物品都传递着物质的需要、情感的因素和观念的诉求,感谢作者为我们开启了设计与人、设计与社会、设计与自然的伦理学双向之门。

——孙建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主编:郭丽

编辑:吴晶莹

图文统筹:张奕晨(设计学院)

摄影:陈露羽(设计学院 )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