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外孙(26):孩子爱模仿,家长须谨慎

 新用户19085124 2021-06-05

我说孩子爱模仿,大概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

孩子模仿的对象有很多,但最喜欢模仿的还是年轻的爸爸妈妈。对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专门的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儿童最喜欢模仿的楷模人物是他们的父母与教师。”

班杜拉的这一发现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身为父母或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你是否愿意,你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我在带外孙的过程中也发现,外孙的言谈举止几乎处处都显露出模仿女儿、女婿及我们老两口的痕迹。举几个例子。

在女儿家陪外孙,不方便把电脑带来带去的。有时想写点东西时,我就在手机的“备忘录”中写。写东西是需要边想边写、边写边改的。有时候外孙看我拿着手机发愣,他不解地问:“爷爷,你在干什么?”“爷爷在构思文章。”“构思是什么意思?”“构思就是想着一句话、一段话、一层意思该怎么表达,可能有多种表达方式,但肯定有一种方式是比较好的,构思就是要把那个'比较好的’找出来。”我知道外孙不能完全明白我说的这些话,但最起码他对构思有了初步的认识。当我还沉浸在构思中的时候,外孙说,你构思完了吗?我想用你的手机看看今天老师布置的是什么作业?

每当作业里有“写话”要求的时候,外孙会说,爷爷,你忙你的,我先构思,等我想好了我们再讨论。

外孙的同学在发作业本的时候往往不是“发”而是“扔”作业本。有一天,一个同学在“扔”作业本的时候碰到了外孙的眼皮。外孙回到家没说什么,吃晚饭时他想起了这件事,给女儿告状说,“今天×××同学扔作业本把我的眼皮弄伤了。”,女儿说,“让我看看伤得重不重,你疼不疼?”外孙大大咧咧地说,“不用看了,没事,一点都不疼,再说他也不是故意的。”临睡前洗澡时,大约是眼皮伤口沾到水的缘故,外孙感觉到了眼皮的不舒服。他给女儿说,“妈妈,我眼皮有点疼,你明天必须给他家长告状。”女儿问“为什么要告状,你不是说没事吗?”外孙说:“是这样的,前几天有个同学把另一个同学弄伤了,受伤同学的家长找对方家长告状了,结果,对方家长赔了几万块呢!我的眼皮受伤了,不可能有几万块的赔偿,但是他们赔偿几百块钱也是好的。”外孙的一番话让女儿哭笑不得。女儿知道,外孙不是真的要赔偿,只是在模仿某些家长的说法而已。

这件小事让我联想了很多。第一,只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原则问题,孩子之间的事情家长一般不必过问,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沟通、去调整、去解决。第二,孩子之间因顽皮而导致一方受点伤,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今天人家伤了外孙的眼皮,明天或许有可能外孙伤了人家的脸蛋呢,所以,家长不要当回事。第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成人的言行对他们影响很大,成人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果不是成人的影响,外孙根本想不到让妈妈去找别的家长告状并索赔。所以,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啊!第四,我经常看到,在孩子在场的情况下,一些家长毫无顾忌地吵架;一些家长们毫无顾忌地议论老师、议论学校、议论社会风气;一些家长们毫无顾忌地抱怨作业太多……所有这些,要么影响孩子安安静静地学习,要么在孩子心里种下了对学校、对老师不满意的种子。而等这种子发芽成长的时候,家长们往往反过来批评孩子不懂事、不应该,岂不知始作俑者正是家长呢!

女儿和女婿拌嘴吵架时,总是喜欢搬出强大的后盾——让我批评女婿。我不能也不愿为了安抚女儿而一味地批评女婿。我不批评女婿,女儿会说“我还是不是你的女儿?”我批评女婿时,女婿委屈地说:“爸爸,是我错了,可是我已经给她道歉了,她还是不依不饶,您让我咋办?”天哪,我好难啊!

上面这些话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重点还是前面的主题:成人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了“榜样”。这不,今天外孙又给我视频通话,主题是“爷爷,你要批评爸爸,他今天又叨叨我了!”看看,外孙也学会了找强大的后盾——让我批评女婿。

我当然知道“老不问少事”这个常识,这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我放不下外孙,外孙也离不开我。放不下外孙的结果就是必须面对女儿三口之间的关系,必然参与到女儿的家庭生活中。天哪,我好难啊!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就批评过类似我的做法:“也许您有丰富的带孩子经验,也许您刚刚退休,身体还非常好,也许你的儿女们现在非常需要您的帮助,但无论如何,您都没必要在照看孙辈这件事上'包打天下’。您不能让您的儿女觉得家里多个孩子只是多了个'小宠物’,却不经历屎一把尿一把精心细致带孩子的过程;不能让他们当了父母,还在心理上吸吮奶嘴,而不考虑自己对这个小小的人除了有提供经济保障的责任,还有提供感情与教育的责任。所以您不妨在这件事上少做一些,把更多的事情推给儿女自己去做,让他们在学习做父母的过程中,自己也进一步成熟起来。这对他们两代人都是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事。”

知错就改,今后少问。

女婿有个习惯——蹲卫生间,一蹲就是十多分钟。这十多分钟女婿都干啥了,我心知肚明:无非是抽一颗烟,刷一会抖音,看看娱乐圈的最新消息(女婿在我们家是明星八卦方面当之无愧的专家)。

外孙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也有了同女婿一样一样的习惯——蹲卫生间,一蹲也是十几分钟。十几分钟外孙都干啥了,我心知肚明:要么拿着爱派玩玩游戏,要么带一本《米小圈脑筋急转弯》翻上几页。

有人教外孙蹲卫生间吗?没有。外孙怎么也蹲卫生间了?模仿。

模仿,可以说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做家长的应该想一想,当你们做到和睦相处、认真工作、努力学习、谦虚谨慎、举止文明、心地善良、宽容大度、诚信正直、孝敬老人、遵守公德的时候,孩子模仿的结果是什么呢?因此,对于孩子教育问题,我坚信:家长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家长的好行为、好习惯达到什么水平,孩子达到的水平肯定不会低于家长。

其实模仿这个话题可以稍微扩大一些,不仅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模仿,小到一个人的学习,大到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模仿。

先说成人的学习。王鼎钧在《云月精神》一书中举了若干古人在写作诗文方面模仿的事例,很有说服力。王鼎钧说: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得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产生了神话。在王勃之前,大作家庾信写过“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当然读过。李太白先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稼轩后写“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郑板桥再写“我梦扬州,便知扬州忆我”,都很好。陶渊明先写“不喜亦不惧”,白乐天后写“无恋亦无厌”,苏东坡再写“与人无爱亦无憎”,也都很好。崔颢在黄鹤楼上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太白见了,为之搁笔,可是后来他仍然提起笔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诗中有崔颢的手印,怕什么!仍然是一等一的好诗。

再说一个民族繁荣昌盛与模仿的关系。胡适在《不朽》一书中说:一个民族也和个人一样,最肯学人的时代就是那个民族最伟大的时代,等到他不肯学人的时候,他的盛世已过去了,他已走上衰老僵化的时期了,我们中国民族最伟大的时代,正是我们最肯模仿四邻的时代:从汉到唐宋,一切建筑、绘画、音乐、宗教、思想、算学、天文、工艺,那一件里没有模仿外国的重要成分?

由孩子的教育扯到成人的学习和民族的进步,严重跑题了。打住。

20216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