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滑县文化遗存寻踪之‖八里营镇南苑村成公绥墓·成公简墓遗址  文/刘继干

 滑州文史之窗 2021-06-05


寻其迹,追其源,也是我辈文化爱好者的责任,更是做好历史文化研究的根本。大家在了解成公绥和成公简的时候,先要知道这里盛产黄金瓜,你若是去过刘苑村黄金瓜基地,或者吃过黄金瓜。这样就更好沟通了。根据初定路线,前往成公绥墓和成公简墓。

八里营镇南苑村是一个自然村,南苑村分为六道街,刘街、赵街、陈街、张街、郝街、王街,此六道街现为六个行政村,也叫刘苑村、赵苑村、陈苑村、张苑村、郝苑村、王苑村。成公绥墓在赵苑村辖内,成公简墓为刘苑村所辖。

“成公”姓,中国罕见复姓。据郑樵《通志·以爵谥为氏》记载:“成公氏,姬姓,卫成公之后,以谥为氏。”

成公绥(公元231年一273年)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滑县)人。西晋文学家,复姓成公,名绥,生于魏明帝太和五年,卒于晋武帝泰始七年,年四十三岁。张华(张良的十六世孙)每见所作文,叹服以为绝伦。荐之太常,征为博士,历迁中书郎。所作《天地赋》《啸赋》,皆为传世名篇。明人辑有《成公子安集》。

据《晋书·文苑列传》载:“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人也。幼而聪敏,博涉经传。性寡欲,不营资产,家贫岁饥,常晏如也。少有俊才,词赋甚丽,闲默自守,不求闻达。时有孝乌,每集其庐舍,绥谓有反哺之德,以为祥禽,乃作赋美之,文多不载。又以「赋者贵能分赋物理,敷演无方,天地之盛,可以致思矣。历观古人未之有赋,岂独以至丽无文,难以辞赞;不然,何其阙哉?”

成公绥墓位于赵苑村西,大广高速天桥附近。此墓呈楕圆形,东西长17米,南北宽16米,占地272平方米,高出地表约3米。此墓为研究晋代葬俗、葬制提供了有力的资料,具有较高的价值。1985年11月,滑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几十年来,曾经无数次路过这里,多年来就知道成公绥墓在这里,但是真正看其真容还是第一次。来到家门口了还要问路,真是羞愧。墓冢在一片碧绿的麦田内,墓前有一条小路向东通向赵苑村街里,文保碑就立在墓前路边处,墓冢已封新土,四周有围栏。该墓被建筑物和茂密的树木遮挡,增加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了解成公绥,还要从几年前说起,2014年初冬,领导组织几位老师,研究几个课题,其中就有成公绥,曾对他进行了浅薄的研究及整理,在翻阅资料的时候从网上找到一篇论文,作者是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崔晓蕾的论文《成公绥集》整理与研究,还为此专门驱车前往石家庄与崔晓蕾进行协商论文使用一事。这一期间学习了成公绥著作及其他资料,对其有了深入的认识。现在站在墓前,迎着轻柔的微风,吸吮淡淡的麦香,默默咏诵其美赋,意味深长。

离开成公绥墓,驱车前往成公简墓。

成公简墓位于刘苑村东地,一片黄金瓜大棚之间。墓冢用砖配以石栏杆围了起来,墓西北角有一棵大树,墓西有芒种生产路一条。2018年12月,滑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没有立文保碑。

据《晋书》载:“成公简,字宗舒,东郡人也。家世二千石。性朴素,不求荣利,潜心味道,罔有干其志者。默识过人。张茂先每言:「简清静比杨子云,默识拟张安世。」后为中书郎。时馥已为司隶校尉,迁镇东将军。简自以才高而在馥之下,谓馥曰:「扬雄为郎,三世不徙,而王莽、董贤位列三司,古今一揆耳。」馥甚惭之。官至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永嘉末,奔苟晞,与晞同没。”

据清《滑县志》载:“晋成公简字宗舒东郡人家世二千石性朴素不求荣利潜心味道罔有干其志者默识过人张茂先每言简清静比杨子云默识子拟张安世官至太子中庶散骑常侍”——成公简,字宗舒,东郡人也。家世二千石。性朴素,不求荣利,潜心味道,罔有干其志者。默识过人。张茂先每言:“简清静比杨子云,默识拟张安世。官至太子中庶散骑常侍。”成公简,西晋朝官,至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永嘉末年,投奔苟晞,311年与苟晞一同被杀。


苟晞,何许人也。苟晞(?-311年),字道将,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县)人 。西晋末年名将。他出身寒微,起家司隶从事,得到东海王司马越引荐,担任通事舍人,外任阳平郡守。永宁元年(301年),担任大司马齐王参军,尚书左丞,考察属下诸曹办公,迁丞相从事中郎。304年担任北军中候,管理禁军,出任兖州刺史。他精通兵法,时人比之韩信、白起。八王之乱时,先后投靠多王,战败汲桑、吕朗、刘根、公师藩、石勒等,威名甚盛,人称“屠伯”,累迁大将军、太子太傅、录尚书事等,受封东平郡公。苟晞后投靠石勒,永嘉五年(311年),图谋反叛,被石勒所败被俘,遭射杀。成公简也随苟晞一起被石勒所杀。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匐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 ,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壮健雄武,善于骑射。

成公简在这个十六国纷争战乱之时生活,其人生履历不多。据以上史料记载,成公绥生于231年,卒于晋武帝泰始七年(273年),四十三岁。成公简生于何年不详,卒于永嘉五年(311年)。也就是成公绥死后38年成公简被杀,成公简的年龄可能小于成公绥。推测为成公绥之弟或之子,也有可能为族中人。

多年来,一直只知道此为“冢”,约有二亩以上。曾听年长者谈起,在生产队的时候扩展耕地,有人挖出过陶人、陶马头、陶马身、陶罐、空心砖等物,据说附近村庄的村民也挖出来过东西,觉得不是一般人家的坟墓,也不知埋的是哪朝的王公将相。后来冢上也有长方形盗洞,不知盗走了多少宝藏。冢上土质为红褐色,与四周田间的胶泥土质不同。冢上高低不平,杂草丛生,所生长的草根系很深,与田间的草不同,用手极难拔出。土中有已经钙化的田螺(海螺)壳,抓一把就有四五个。因冢的面积较大,草木茂盛,人们很少上冢,给蛇类提供了天然的安静场所,特别是中午时分,冢上走一圈看见七八条蛇属于正常,各种色彩大小不一的蛇在草上飞,甚是瘆人。

八十年代之前,农村新生儿死亡率挺高,附近村庄的夭折婴儿都会被送到冢上来,不得埋葬。有的婴儿穿衣服,有的还没有穿衣服,就用小被子(包袱)包着,外边再用杆草(谷子杆)裹着,任由风吹日晒,让其尽快转世投胎,不知道这种近乎残忍的习俗始于何时,在许多地方都有这种陋习,现在已经没有了。

小的时候,两三个人上冢,腿边常有蛇隐于草丛中,一不小心就会踩上一条二条。四周弃婴尸体、白骨屡见不鲜,每走一步都是心生惊悚、胆战心惊,如同大海荒岛一般。

今日与几位历史文化研究的老师来到这里,仰望修缮一新的冢丘,抚摸新装的大理石栏杆,远眺漫漫而辽阔的麦浪,黄金瓜大棚一个连着一个,多少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已黯淡无声。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是否还能看到蓝天、夕阳,还有那暮归的老牛。

曾记得,村中还流传这着一个美好而悲凉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国君懿公因好鹤而不理政事,狄人攻入卫国都城朝歌杀死卫懿公。卫懿公之堂弟接任为卫戴公,在滑县留固野外搭草庵暂住,史称“庐于曹”。同年卫戴公亡,其弟继任为卫文公,迁楚丘(今滑县八里营)。卫懿公的妹妹(姑姑)许穆夫人得知北狄发动对卫国的入侵,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她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随身卫兵及随从亲赴漕邑,她写的千古名篇《载驰》,就表明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归国的决心。

卫文公之子卫成公在楚丘(八里营)继位后,狄人再次侵扰,据传,这次许穆夫人年岁已大,不宜乘车,再救弟侄,深感不便。正在焦急之时,忽然平地百丈见方的土地慢慢升起,兵将立即登上台上,高台如一块祥云,又如航空母舰一般向楚丘快速进发。

当高台飘到南苑村东地之时,忽闻信使来报,卫都已迁于帝丘(今内黄二帝陵),高台自此如生根一样不再飞起。此故事的也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一笑置之罢了。

风云变幻,流年更迭。此地的民众勤劳耕作,休养生息,冢前冢后地里的庄稼长势极好,该地块小麦的产量每年都要比其它地块高出不少,而且麦籽又黑又瓷实,蒸出的馒头酵味袅袅,香息扑鼻。据说在某个朝代还做过贡品,卫国在此建都时,卫文公、卫成公及贵族王公大臣每年必囤之而自食矣。

传说往往是美好的,也是回味悠长的。经过领导的努力,专家学者的研究,此冢考证为晋代成公简之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来此冢,别有一番滋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