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刚,这位回国的最绝密“大人物”上了热搜……

 华人星光 2021-06-05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众所周知,

我国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字,

当年都是被深深藏起的“秘密”。

但鲜有人知的是,

在钱学森第一次被公开,

登上《纽约时报》时,

有且仅有另外一个神秘中国人,

被美国视为和钱学森同等重要,

也一起登报。

这个人从美国归来后,

一直是中国“最绝密”的存在。

直到今天,

几乎没有任何一篇关于他的完整文献,

可刚刚因为一件事,

他终于第一次上了热搜.......

他,就是朱光亚。

1924年12月25日,他生于湖北宜昌,

父亲在法企工作,

一家人原本优渥的生活,

在抗战爆发后,

成为四处逃难的颠簸。

朱光亚年纪虽小,

却在山河破碎的飘摇之中,

坚定了内心志向:

科学救国,物理报国!

18岁,他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在这里,

他遇到两位改写他一生命运的老师:

一位是为新中国培养79名院士的叶企孙,

一位是当年物理界最顶级的科学家,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在他读书的第三个年头,

蒋介石征得美国同意,

要派6名最优学生去美学原子弹技术。

叶企孙建议下,

吴大猷亲自点名了两个得意门生,

一个叫李政道,

另一个正是朱光亚。

朱光亚

一开始得知要去美国学“造弹”,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让朱光亚心里又惊又喜,

“国破山河碎,没有强大的国,

哪会有安全的家,

如果我们也像美国一样,

拥有这样的武器,

又岂会受到日本的侵略?!”

他当即收拾行囊,

高高兴兴同其他被选派的5人,

一起踏上美国国土。

只是这场寻觅原子弹的漫漫征程,

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顺利吗?

左起: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

千里迢迢来到美国,

让朱光亚始料未及的一幕出现了:

美国有关原子弹的各个科研机构,

绝不允许外国人进入,

人家根本就不开放原子弹技术,

他们被耍了!

没办法,考察组只好就地解散,

回国的回国奔亲的奔亲,各寻前程。

“原子弹”梦破灭了,

可朱光亚心里的“原子弹”爆炸了,

非要学成不可!

他自筹经费,

来到了老师吴大猷的母校:

密执安大学。

四年苦读,

朱光亚以全A的最优成绩,

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考卷整洁,字迹娟秀,

连美国教授都赞不绝口:

“这样的答卷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与此同时,

他在世界著名期刊,

《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优质论文,

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中佼佼者,

知识成为他展翅的力量,

他等待着一飞冲天的到来!

1949年美国开出高薪聘请,

本以为留下他是铁板钉钉,

但这一次,

一件让美国方面措手不及的事出现了。

一封洋洋洒洒1600余字的,

《给留美同学的公开信》,

突然登上了美国报纸。

字字句句,如今读来仍旧慷慨激昂: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

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

在向我们召唤,

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

回去吧!把我们的血汗,

洒在祖国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

我们的祖国要出头的,

我们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

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

回去吧,祖国在迫切等待着我们!”

这封“劝归信”的落款,正是朱光亚,

每一个感叹号,都敲打在留学生心上。

发表完之后,

都没有给美国劝留的机会,

他第一个带头绕道香港回到了中国,

而这封信引发的“连锁效应”,

让美措手不及,

数以千计的优秀中国留学生,

看过信后纷纷选择回归,

我国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

便是其中一个。

点击图片查看吴仲华的故事

天降大任于斯人,

朱光亚携一身本事归来,

他有能力劈开一个时代。

归国后他被调任东北,

负责组建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

当时国家急需物理专业人才,

形势所迫只能边建系边上课,

朱光亚带着仅20来个教师白手起家,

大一到大三设立几十门课程,

给几百名学生上课.......

32岁时,

他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

担起培养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人才重任,

之后,年仅35岁的他,

就被任命为,

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漫漫原子征途开始。

而当时,

美、苏、英签订了《部分禁试条约》,

这一条约签署的目的,

就是为了阻止中国获得核武器。

面对核大国动不动给原子弹尝的威胁,

面对众人犹疑的态度,

朱光亚写出了,

“停止核试验是一个大骗局”的报告,

他鼓舞大家:

“我们绝对不能上他们的当!

我们不仅能试,反而还要抓紧时机,

想要捆住我们的手脚,这他们办不到!”

很快,

朱光亚领导设计了轻水零功率装置,

顺利地迈出了,

中国核反应堆制造第一步,

带给研发队伍极大的信心和底气。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

他起草原子弹爆炸计划第一份纲领,

先后参与了45次核爆试验。

大漠风沙碎石,环境恶劣,

吃饭粥里掺着沙子,

这一切,挡不住朱光亚,

挡不住两弹人!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无人区,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过后,世界为之一震。一朵巨大蘑菇云在天空盛开,如一团火炬耀眼夺目。不远处,一双眼睛注视着这火炬,静默片刻,眼泪滚滚而流,

六年披荆斩棘路,

当初意气风发青年,

如今已是白了一半华发!

这沉甸甸的大国核梦啊,

他们终于将它变成了现实!

那晚,生平极为克制的他,

第一次喝的酩酊大醉......后来有人问总指挥,原子弹爆炸你们有多高兴?

总指挥想了想:“朱光亚都喝醉了......”

作为朱光亚的好朋友,

李政道后来说:

“当初蒋介石派出去学做原子弹的几位,

只有光亚是派对了,

他回国来是做原子弹了,

其他人都没有做。”

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在天安门城楼燃烧岁月,呕心泣血,朱光亚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从未改变。此后多年,他指导制定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计划,

完成中国第一枚空投航弹、

第一次导弹与原子弹“结合”试验任务,

支持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全程领导参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参与组织中国第一座核电站

......

1993年秋,朱光亚在新疆罗布泊实验基地

这星光璀璨护我山河的众多第一次,

正是朱光亚以热血年华谱写!

张爱萍将军说:

“朱光亚,

是我在核工业战线上第一位老师”;

李觉说:“他是杰出的科技帅才”;

王淦昌病危之际说:“朱光亚真了不起。”

在核武科研人眼里,

能和钱学森并肩站在一起的,

唯有朱光亚,

他被称为中国核事业“众帅之帅”。

惊天伟业,可比肩神明,

以朱光亚的功绩,

他获得什么样的赞誉都是理所应当的,

可他却以“事业是大家的”为由,

从不张扬自己。

曾经,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

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

朱光亚是必写对象之一。

可报请他审批时,

他竟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

他说:

“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

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

做了一些工作。”

因为太过低调,

他是最晚一个被解密的两弹元勋,

很多人要为他著书立传,

他全都拒绝了。

以至于直到今天,

没有一篇完整介绍朱光亚的文献,

这位最绝密的“大人物”,

被称为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

1994年,朱光亚众望所归,被推举为第一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6年,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得100万元港币奖励,当年这是一笔巨额财富,

放银行一年都有近10万利息,朱光亚平日清苦,

剩菜剩饭留着下顿吃,可经济并不宽裕的他,却将这笔钱全都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界奖励基金,并反复叮嘱,这件事千万不要张扬出去。

后来,他还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4.6万多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协基金会。这些事,很长一段时间里,

无人知晓......

2004年12月,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那天,朱光亚望着群星闪耀的天空,淡淡地叹息,他说自己很不敢当。短短七年后,沉痛消息让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齐悲:我国核物理奠基人、两弹元勋朱光亚病逝.......朱老走的那天,北京漫天飞雪,那是一颗巨星的陨落,含泪望长空,有人说:钱老走的那天,也是这样大的雪。

一个峥嵘的时代,结束了......

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有一件常年穿着的旧军大衣;

有一个破旧的工具箱,

这是他的“百宝箱”,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就用它修修补补......

本图只为匹配文字,非遗物原样

还有一辆很老很老的自行车,他每天就推着“老伙计”上下班......

本图只为匹配文字,非遗物原样

而他走后十年,就在2021年6月的今天,他的遗物:西南联大作业本,上了热搜。

保存了80年的纸已经很脆了,

可朱老当年工整的笔迹,仍旧清晰可见。

全英语行文,手画图示似印刷体一般,批改处几乎全是对钩。手捧着这珍贵的作业本,朱老的儿子说:“有位数学老师说,我父亲的考卷连标点符号都找不着错。”

网友们纷纷膜拜评论:

而从这些笔迹和手写画中可以看出,80年前的朱光亚,他年轻的心里,一直藏着那颗让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大国之核.......

归国抉择无悔;铸核盾卫无畏;科学精神无暇;战略决策无惑;人生境界无我。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五无境界的“众帅之帅”朱光亚,

一生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

因为有他这样的人,

新中国的血脉中,

才拥有了最激烈奔涌的雄壮力量,他这灿烂一生,将永载史册,与星辰同辉!

中兴业,须人杰,今年,是朱老离去整整十周年,向滋养出中国今日辉煌的,大国脊梁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