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罕见的抗战时期湖南东安军医教育文物:《军政部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第五分所同学录》|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1-06-05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37)——抗战时期军政部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第五分所同学录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我收藏有一册抗战时期的《军政部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第五分所毕业同学录》。早在2015年,我即已完成该同学录的史料整理工作并将名录发在了我的新浪博客上,惜这些年网络生态的变迁,原文早已杳无踪迹。那会一心只当打字员,没有深入探究其历史的想法和能力,名录虽发布了,但对这个训练所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今日精神疲懒,不愿大费脑筋,打算改版重发一下这份史料也就算了,但一看之下,又深感它实在有些“简陋”。于是职业病发作,鼓足余勇略作查考了一番,本想简单交待几句,结果却又交待多了。
 
 图1:我所藏军政部卫训第五分所同学录封面

抗战军兴,国军在大幅扩军的同时,军医人员面临巨大的短缺。据史料记载,抗战初期国军中的军医人员,真正是专业科班出身的,竟还不足三成!有鉴于此,增办战时军医教育培养军医人员实为当务之急。我对军医这块的收藏整理也不甚砖业,但从所藏的一些同学录中,已发现当时至少有三个军医教育体系。最正规的一个,自然是军医学校,这是真正的军医养成教育。其二为军医预备团,后来在名义上也归军医学校管辖,其三就是这个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这两个均主要是速成教育,但看起来卫训所的层次更高一筹。

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最初名为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班,1938年5月成立于长沙丝茅冲。该班是中国红十字会主办,由该会救护总队总队长林可胜先生负责,后来迁到贵阳图云关,隶属关系名义上归军政部,实际的业务大多还是红会这边“洗剪吹一条龙”,这是有别于军医学校的另一个体系。1939年起,因为战地救护的需要,该所陆续在各地设立了六个分所,就近为各战区所辖部队训练军医人员。其中此同学录所属的第五分所,1942年在湖南东安成立,由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九大队大队长林竟成先生(福建闽侯人,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兼任分所主任,当时可谓筚路蓝缕,创业艰辛。
 
 图2:军医泰斗林可胜先生的玉照和题词(照片非出自这本同学录)
 图3:林竟成先生给本届毕业同学的题词

我在整理完名录后发现(名录篇幅太大,不再放在本文后面,可“点击此处查阅),其调训的学员,大部分是第九战区所辖部队的现职军医正、军医佐(相当于校、尉级)。也有一部分来自第七战区,比如这本同学录的原主何明轶(广东南海人),其入学前任职于军政部第九卫生船舶队。

此同学录是第五分所第五届同学于1944年编印的,因无期史记载,该期准确的毕业月份竟一时难考,题词落款有三月和八月,想来似应从晚。另外,此同学录是成书于湖南东安,由于东安是个小县城条件有限,更兼战时物力紧张,所以因陋就简,显得比较粗糙,文字均为手写体,也没有一张照片收录。在编后语中,编委们对此也有提及,说要想印得理想,除非去衡阳,但这样费用很庞大,又耽误功课,只能作罢。有趣的是,这个编后语本是第四届同学写的,却被第五届同学COPY来一用。从字里行间也可看出,第四届应是毕业于衡阳保卫战前,到第五届这会儿,即便再想去衡阳印,也是难以实现了。
 
 图4:第五分所所徽

此同学录的印制虽简陋,但内容却非常翔实,将该所一至五届近五百名毕业学员的详细资料全部收录,史料价值极高。至于该所此后是否还有续办?最终办到多少届,目前缺乏资料,尚不得而知。1947年6月,前文所述的这三个军医教育体系:军医学校、军医预备团、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最终全部“合流”,于上海江湾合并改组为国防医学院,迁台后延续至今。

据统计,抗战时期的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与各分所总计训练2万余人次。他们中的很多人,曾在抗战最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无名英雄,我们也不应忘记。



                             静思斋 于岳
                             2021年6月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