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伊战争到底谁是真正赢家?霍梅尼笑到最后,美苏也都占足了便宜

 历来现实 2021-06-06

两伊战争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间进行的战争,1980年爆发,战争进行了8年。

表面上看,双方打成平手,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其实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是最大的输家,伊朗霍梅尼政权是最大的赢家。

苏联和美国也是这场战争的赢家。

战争起因

一、领土争端

很多战争的起因是领土争端,两伊也不例外;双方的争执焦点是阿拉伯河的划界。

该河流是两国共有的一条河流,根据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的协议,伊拉克拥有该河流的大部分。

1937年,已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重新签订协议,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正式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认为后来的划分自己吃亏了。

伊拉克正是以此为理由,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

除了领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教派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同为伊斯兰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中什叶派人口占多数,什叶派当家做主。

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教徒占多数,但统治阶层是却是人口占少数的逊尼派。

三、民族矛盾

两国虽然都是伊斯兰国家,但不是同一个民族。伊朗主要人口是波斯人,伊拉克却由阿拉伯人组成。

四、领导人性格和政策方针

伊朗1979年发生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国王统治,宗教领袖霍梅尼个人威望得到顶峰,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希望向中东地区输出革命,当那里的老大。

伊拉克的统治者萨达姆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希望在中东地区称霸,建立一个大阿拉伯国家。

那么,萨达姆为什么不迟不早,在1980年发动战争?

70年代初萨达姆上台后,实行国有化,把财富装到了“国家”这个大框里,一夜暴富。

当时国际油价飞涨,作为中东产油大国的伊拉克躺着照样赚钱。

1969到1979年10年间,伊拉克GDP增长了10倍。萨达姆用这些钱提高了人民生活,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而伊朗恰恰相反,政局处于动荡时期。

1979年,霍梅尼为首的教士集团,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的统治,对政府官员和军队军官进行大清洗,军队战斗力大大降低。

以教士为主的统治集团没有执政经验,不懂军事不懂政治,更不懂经济,将伊朗搞得一团糟。

萨达姆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伊朗当时跟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关系都很紧张,阿拉伯国家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国一边倒地支持伊拉克。

伊拉克跟苏联非常铁,跟美国关系也还不错。

1972年苏联和伊拉克两国就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成为战略伙伴关系。

为了巩固友好关系,苏联不仅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海湾战争中大量向以色列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就是80年代前后苏联买给伊拉克的),还向伊拉克提供低息贷款、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

打个比方,萨达姆是个有10年驾龄的老司机,背后还有声势浩大的啦啦队呐喊助威;霍梅尼是刚拿驾照开始实习的新手,只有叙利亚一个国家为他加油。

两人如果驾车赛场竞技,结局如何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萨达姆也是这样想的,他觉得只要伊拉克大军一到,伊朗军队绝对土崩瓦解,他的大伊拉克梦就能实现。

可是萨达姆忘记了,两伊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两伊战争背后的大国角力

冷战时期的战争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每一场局部战争背后,都有大国的影子。

比如阿以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印巴冲突、柬越战争、坦桑尼亚和乌干达战争等,莫不如此。

大国因素非常重要,不能忽略,有时候甚至能决定战争胜负。

两伊战争也是如此,战争爆发后几个大国看热闹不嫌事大,纷纷以各种形式参与进去,唯恐天下不乱。

因此任何时期的战争,无论力量对比如何,结局是未知的,就像体育比赛一样。

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和伊朗关系迅速恶化,因为霍梅尼要求引渡逃到美国的国王巴列维,美国不干。

于是霍梅尼就煽动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扣押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人质危机爆发,持续两年,两国关系降到冰点。

美国要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确保霍尔木兹海峡畅通,所以必须介入两伊战争。

如果这场战争伊朗获胜,霍梅尼就会加快输出革命的步伐,伊朗就会控制中东,影响中东地区局势稳定,削弱美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两伊战争前,美国和伊拉克关系一般,两国甚至没有外交关系。

1967年中东战争后,伊拉克曾经为了声援巴勒斯坦人,跟美国断交。

两伊战争爆发后,为了遏制政教合一的伊朗输出革命,美国开始支持伊拉克。

美国不但将伊拉克从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抹去,还向伊拉克提供大量贷款以购买美国粮食和包括军用高科技产品在内的武器装备。

此外,中情局还向伊拉克提供有关伊朗的军事情报。

1984年11月,美国与伊拉克恢复建立外交关系。

这时候的美国,当然是希望伊拉克能赢,抵挡住伊朗的革命输出。

但是随着战争进行,白宫又坐立不安,开始担忧,因为苏联转向支持伊朗了。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朗严厉谴责,支持阿富汗反对派抵抗苏联入侵。

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孤立无援,只能向苏联求助,以取消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为条件换取苏军军事支持。

1981年,伊朗副总统阿齐兹出访苏联,两国签订两项军事协议,伊朗终于如愿以偿,苏制武器源源不断运到了伊朗。

在两伊战争前几年,苏联和伊朗每年的武器交易额都在10亿美元左右。

白宫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伊朗战败,它就会彻底倒向苏联,扩大了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

所以美国悄悄改变策略,开始背地里支持伊朗。

美国政府不但自己偷偷向伊朗出售武器,还默许以色列这样做。

截至到1986年11月伊朗门事件爆发,美国一共向伊朗进行6次军火销售,总价值高达2.5亿美元。

美国这样做,也有解救人质的初衷在里面,但主要是为了它的国家利益,确切地说是地缘政治。

因为伊朗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同程度的支持,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萨达姆预想的伊朗大溃败并没有出现。

1988年7月18日,打得筋疲力尽的两国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两伊战争谁赢了?

两伊打到最后两败俱伤,霍梅尼和萨达姆谁也没有如愿成为中东霸主。

这场战争前,伊拉克坐拥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富得流油,结束时,它的外债是700多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

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

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伤7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

据专家估计,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两伊战争旷日持久,主要是因为两国领导人为了个人目的,不顾人民死活,最后一无所获。

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美苏两国。

苏联通过两伊战争出售了军火,减轻了因为发动阿富汗战争造成的财政压力。

两伊战争的爆发也转移了各国视线,减轻了苏联在国际上的道义压力。

美国通过支持两伊大打出手,削弱了两国的实力,维持了地区平衡。

战争后期,美国为了遏制两伊在霍尔木兹海峡进行袭船战,出动军舰通过为各国油轮护航,树立起世界警察的良好形象,加强了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联系,实现了在海湾地区建立军事基地的目的。

其实霍梅尼政权才是两伊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霍梅尼领导革命成功后,伊朗国内派系林立,争斗激烈。

从1980年到1981年两年间换了3个总统。

首任总统叫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是精神领袖霍梅尼的亲密战友,只当了7个月的总统。

1980年1月,巴尼萨德尔宣誓就任伊朗第一任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1981年6月,霍梅尼先后解除和罢免其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统的职务,还宣布通缉他。

7月底,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领导人拉贾维逃亡法国,宣布成立"全国抵抗委员会",呼吁反政府力量联合,推翻霍梅尼政权。

同年9月,巴尼萨德尔和拉贾维宣布成立流亡政府——伊朗伊斯兰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自任总统,拉贾维任总理。

第二任总统拉贾伊就任总统仅20多天,他就和总理霍贾特伊斯兰·巴霍纳尔(Mohammad Javad Bahonar)、国防部长纳姆朱上校等10名军事和治安方面负责人被炸身亡。

由此可见,当时的伊朗四分五裂。

如果没有两伊战争,霍梅尼政权能否存续都是问题。

可是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各派放弃纷争一致对外。对教士集团统治不满的伊朗人也同仇敌忾,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通过两伊战争,霍梅尼在国内的地位更加巩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伊战争拯救了霍梅尼。所以我们说,霍梅尼是两伊战争的最大赢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