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镜像与精神秘史

 马勋林 2021-06-06

心灵镜像与精神秘史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文学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一种真实性。这种真实不仅包括对客观事件的真实再现,更多是展现了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的内心的真实,亦即一种人性真实。司汤达曾将自己的职业形容为“人类心灵的观察者”。走进人物内心、展现人物思绪的流转与心灵的裂变是优秀作家们共同的文学追求。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春籍作家高君的长篇小说《柔情史》中,他致力于“进入他们沉默乃至隐秘的内心深处”,书写以主人公王玉梅为代表的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心灵深处的百转千回,展现了平凡人的内心的真实与切肤痛感。

《柔情史》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以“一章现实、一章回忆”的模式交替延伸。两条线索均以主人公王玉梅作为主视角进行叙述。主线记录了作为芬芳文化用品店店长的王玉梅的现实生活和她与白羽的隐秘而复杂的情感纠葛。副线均为偶数章节,以“母亲”为题,回顾了王玉梅的童年记忆及其成长经历,展现了王玉梅眼中的母亲的形象以及王玉梅对母亲的态度变化。副线穿插于主线之中,在第20章母亲去世后戛然而止,为主线作了背景上的填充并影响着主线的发展。双线并行的结构伴随着王玉梅母女情、姐妹情与爱情等多重情感的复杂交织,读者能够从历时性角度对王玉梅的生存困境产生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从内容上看,《柔情史》更像是一部心理小说。在全知视角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暴露无遗,作家以复调式的写作将小说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流动跃然纸上,刻画出活在当下的芸芸众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柔情史》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表露能够使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最直观的感受,而形象的进一步丰满与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深入的感知则多是通过荒诞离奇的梦境和人物隐秘的潜意识得以呈现。

王玉梅与母亲、与白羽的关系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脏兮兮、臭烘烘的生活环境和旁人对王玉梅母亲的鄙夷和咒骂使王玉梅从四五岁时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敏感和羞耻心。她心思细腻,在意别人对母亲、对她的家的看法,旁人的看法深刻影响了她对母亲的印象和认知。王玉梅经常会进入到一种闻气味的梦境中。在梦里她央求一个朦胧而模糊的他者认真地闻自己身上的气味,问对方“我身上到底臭不臭”。在她心中,作为拾荒者的母亲就像“一个令人讨厌、恶心的臭垃圾箱”,她的被人称作大粪池的家带给她的尽是耻辱和不堪。王玉梅害怕与母亲、与自己的住处融为一体,强烈地渴望与之隔绝。如果说“臭”是自己家庭的特征,那么“不臭”才能证明自己已经和原生家庭划清界限。这类梦境的反复出现和王玉梅对他人反复询问说明王玉梅对脱离原生家庭与获得他人认同有着强烈的渴望。

白羽是小说中王玉梅唯一爱过的异性。白羽的出现仿佛触碰到了王玉梅情感的开关,让从未体味过正常的亲情和爱情的王玉梅坠入柔情之中,难以自拔。王玉梅在潜意识里害怕她和白羽的关系被人揭穿,非常在意他人对她的看法,正如之前王玉梅到处询问别人自己的气味一样。王玉梅十分在意他者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这是母亲、是她的原生家庭对她产生的影响,也是她在与白羽的感情中裹足不前、充满畏惧的根源之所在。工作中的王玉梅勤劳能干、经营有方,有着堂吉诃德的干劲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而爱情中的王玉梅则思虑过重,具有哈姆雷特似的延宕。

小说以“柔情史”为题,展现了王玉梅与母亲、与白羽的情感变化历程,亦可称作是三位主要人物的精神秘史。遭人厌弃的成长环境使主人公王玉梅自幼心思细腻、敏感,身体的残缺造就了她内心的坚韧与冷酷。但王玉梅内心的坚冰在遇到白羽后逐渐消融,白羽的出现疗救了她内心的创伤,使她获得了爱的力量与对爱情的渴望,转变为一个充满温情的女人。从王玉梅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饱受身心创伤而又几经折磨的女人的心灵的演变史。

王玉梅的母亲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整个家庭却不被孩子们理解,一生都在承受家人的鄙弃、对抗和外人的冷眼相待与利用,从未感受过纯真的爱情和亲情。母亲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两个孩子身上,到暮年终于可以追随自己的心与意中人共度余生,结果遭遇意外,生命戛然而止。母亲以自己苦难的一生演绎出一部命运的悲情史。

白羽起初具有十足的善良和正直,后来独自游荡江湖的他收起了之前的莽撞和直率,性格中增添了些许的谨慎和世故。在社会中饱经磨砺的白羽从王玉梅身上获得了情感的慰藉,两个本是形单影只的人在生活的苦难中彼此依偎,互相取暖。王玉梅的出现让白羽早已荒芜的心重现生机,焕发出铁血男儿心底的柔情,激起他对王玉梅的责任感。白羽的心路历程几经流转,同样带有“史”的意味。

“史”本意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述,在某种意义上标示着对现实的记录。《柔情史》作为一部心理小说,在表现当代人的内心真实与人性真实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家身为男性,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对两性关系持有清醒的认知和敏锐的判断,能够手持利剑将爱情中的私欲和谎言一一戳破,能够跨越自己的性别角色拥有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及其在两性关系中的处境的自觉,在关注性别差异之余还关注到了女性性别内部个体的差异,这本身就已是难能可贵。《柔情史》在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和对于隐秘心理的剖析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作者:张天宇

来源: 长春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