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读书

 平型关杂志 2021-06-07

                                              

忆读书
李和平

我上高中的时候,不仅物质匮乏,精神食粮也极为短缺。县城唯一新华书店里,书架上大多是马恩列斯和毛泽东选集,还有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以及雷锋日记等。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参加工作以后才开始的。

我上班的厂里,和我同住一个宿舍的叫杨振中,小名叫杨四毛。他出生在书香世家,老爷爷是前清秀才,父亲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不知道因为什么被打成右派。他家里藏有几皮箱子的禁书,比如《三国》《水浒》《红楼梦》等,这些书很吸引我,特别是书里面各种人物的素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我爱不释手。我们就拿到宿舍偷偷看。振中有一个很精致的摘抄本,看到一些精美的词语就抄写了下来常常读给我听,比如,“人生的路,一步一步地走,当你走过一段之后,回头仔细瞧瞧,辨认一下有多少歪曲的脚步。如果是无意踏下的,那是你知识浅陋的标志,需要读书加思考,合情合理安排自己的人生,走好以后的路。如果是有意踏下的,你可拖着沉重的脚步,步入无人的旷野或幽的森林,在那里痛哭一场,把忏悔的泪流干流尽,并把被泪水浸湿的地方命名为一一泪痕碑,永矢莫忘。待到晚年回首一瞥,金碧万丈的光辉在你的脸上,那种精神享受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欣慰啊!还有,“鱼不上钩,鱼饵尚存。鱼若上钩,鱼饵同尽”,这些话语多么富有哲理。在他的熏陶下,我也慢慢地欣赏到语言的魅力,开始喜欢上了阅读,并且陶醉其中。有一次他问我:“你喜欢哪个朝代?”我脑子里苍白空洞,听了一时语塞。他撇了一下嘴,干咳了两声,你听他怎么说他说:“秦国明月汉时的雄关,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三国的鼎足而立,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明清的肃穆庄严。我感觉到他读书真多,记忆也好。

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了“文化大革命”中废弃的高考制度,给沉闷的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清新的风,无数有志青年走进了考场,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向住。当时我和杨振中被厂里委派,正在大同齿轮厂热处理车间实习中高频淬火技术。听到这一消息,杨振中兴奋不已,劝我和他一起报名参考。我思虑再三,自知自己数理化太差,复习上半天,专业操作技术学不到,大学也考不上,这样怕回到厂里无法交差。于是我鼓励他专心复习,我承担起工艺流程操作笔记,每天从食堂带饭给他。现在想起来还真点不可思议,如果他不被录取,那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用杨振中的话说,那就是坚持继续复读,可见其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接到太原理工大学通知书的那天,我们俩在一个小饭店喝了几杯,酒不醉人人自醉!有人说,“滴水石穿不是力量,是坚持”,这句话太对了。

杨振中离开了工厂,上大学走了,我突然有种落魄的感觉。一九七九年我也鼓起勇气参加了高考,结果以低于录取线十五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成为我一生的痛。当时我确实极度苦闷,正在苦闷中徘徊的时候,工厂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厂里派我去太原工业大学热处理研究所参加“漓子渗金属表面淬火”进修班,并听取了该项专利技术发明人徐重教授的演讲。徐重教授个头不高,衣着简朴,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有人说他在美国进修完之后,美国人花重金挽留他,然而他淡泊名利,不忘初心,带领团队在太原工大热处理研究所里苦心钻研,甘愿为祖国科技的发展默默奉献。他的演讲博大精深,让我受益匪浅。在期间,和我同住一室的赵保平来自太原重机厂,无巧不成书,他也酷爱读书,他的表姐恰好是工大图书馆的管理员。每天晚饭后我们就坐在敞亮的图书馆里读书,在那里拓展了我阅读的视野。诸如冰心、巴金、马克吐温、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高尔基等大家的中外文学名著,带我走进了文学宝库的世界。

读书像一束光电,在迷茫中照耀了我前行的路。回顾过住,那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我仍然沉浸的读书在晨昏忧乐中,不能自拔。 

超过2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