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贵的相机,也拍不到这样的画面

 优优的爸 2021-06-07
博物画
是一种记录自然题材的绘画
它发轫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当时的探险队会请专业的画师随行
沿途绘制异域的花木鸟兽
作品既要表现自然美感
又要讲求写实、严谨
堪称与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晶
图片
在摄影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
耗时费日的手绘还有价值吗
博物画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答案是肯定的

追求典型

01

博物画强调写实
但并不是百分百的临摹
它须让动植物呈现出健康饱满的模样
避开“不够典型”的神态动作
舍去复杂的光影效果
突出每个物种的标准特征
以便读者领会它们的“正常状态”
图片
图片
画师雷杜德的植物画中,以玫瑰最为著名。彼时欧洲上流社会喜爱玫瑰,园艺师们培育出众多观赏品种。雷杜德用细腻的笔法绘制出各种各样的玫瑰,他的画集被后人称为《玫瑰圣经》。
追求“完美”的创作要求
让博物画常以物种图鉴的形式结集出版
成为辨识物种的利器
即便在相机普及的浪潮下
手绘的物种图鉴仍然不可替代
图片
中国广东的蟹类等水产
由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里夫斯(1774-1856年)在旅华期间绘制,每种动物下还用中文标注了名字。
图片
五代时期黄筌所作的《写生珍禽图》
黄筌是五代时期西蜀皇家画院中的首席画师,他多画四川本地的生物以及皇家豢养的珍禽。不像西方博物画注重分类、定种,本图以鸟为主,兼有昆虫与龟类,整幅画像是“本地常见动物”图鉴。
在鸟类的拍摄中
背景、光线、个体差异的影响
会导致同一种鸟的不同照片大相径庭
而博物画能够排除这些干扰
绘出相对标准的画像
配以文字说明、分布地图等说明
通常比照片图鉴更有利于辨识
图片
选择一两本描绘准确,便于携带的鸟类图鉴是辨认鸟类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国内观鸟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就是人手一本的宝典。

跨越时间

02

博物画能够再现已灭绝的生物
在没有影像记录的情况下
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扇窗户
美国博物画家奥杜邦
18岁时从法国移民北美
在乡野中练就了一身猎手本领
他习惯将猎杀的死鸟
制成姿态定格的“临时标本”
按1:1的比例描绘下来
精确记录野生鸟类的外表细节
图片
奥杜邦的《美洲鸟类》
1838年,奥杜邦的鸿篇巨制《美洲鸟类》出版,引起轰动——初版书宽66厘米、高99厘米,画中鸟类与真鸟等大。完整的《美洲鸟类》初版仅存世120本,其中一本曾在2010年拍卖出1150万美元的天价。
奥杜邦笔下的鸟儿们
不再像早期博物画里那样傻呆呆站着
而是展现着它们的各种自然习性
飞行、觅食、育雏、孵卵、争斗
其中不少鸟类今已灭绝
相关画作也成了珍贵的绝版资料
图片
旅鸽是近代灭绝鸟类的著名代表。曾经多达50亿只的它们分布于北美洲东部,秋季集成大群向美国南部和墨西哥迁徙,蔚为壮观。
图片
卡罗来纳长尾鹦鹉,是美国东部唯一的鹦鹉,于1918年宣告灭绝。19世纪上半叶,常年在野外奔走的奥杜邦就注意到它们越来越少见,于是用慧心巧手留下了它们在世间的最后画像。图中的鸟儿们正在食用苍耳中的种子。

延伸视野

03

无论是一个水潭还是一片汪洋
其内部生物之参差百态
都难以用一张相片概括
众多重要或珍稀的动植物杂处其间
有些藏匿林下,有些潜伏水中
想在野外同时看到所有关键物种
可以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奢望
而博物画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它基于无数次观察结果的整合
能赋予观察者上帝的视角
在窄窄的画幅内
将纷繁复杂的生态环境一览无余
大小物种,巨细靡遗
图片
礁石潮间带的鱼和鸟  绘图 / 张瑜
在一幅绘画中浓缩表现出“礁石海岸潮间带”的特征,除了要反复揣摩水面位置及透视关系,更需要查阅大量科学文献来确定物种及其行为、分布。
图片
在这幅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图中,科学绘图师张瑜尝试为海芋、桫椤、石斛、白鹇、孔雀雉、绯胸鹦鹉、果子狸、巨松鼠、赤腹松鼠等特色物种绘制全家福。

发现秩序

04

只有从特定的角度端详生物形体
才能领略到它蕴藏的几何美感
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
就热衷于观察各门各类的生物
探究隐藏其中的美学规律
并将这份镜头难以捕捉的秩序之美
用画笔展现出来
图片
三叶坚固水母的俯视图
在他的著作《自然界的艺术形态》中
海克尔绘制了大量整齐对称的生物
藻类、水母、海葵、甲壳动物等等
当它们井然铺排在纸面上时
仿若一个个神秘的符号
外表看起来千差万别的生物
却在几何形态、胚胎结构上
存在着相似的规律
令人不得不叹服造物主的匠心
图片
多种海鞘的俯视图、侧面图和群落图
图片
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海域的鲀类

演绎科学

05

博物画发展至今
对画面的科学性不断提出更高要求
从简单的物种外形描绘
到着重对局部器官特征的展现
逐渐演变为细致入微的科学绘画
每当一个植物新种被发表
为其绘制植物科学画
已经成为科学界不可动摇的传统
图片
图片
植物科学绘画有着自己的门道
一些超越现实的处理
能够让构图更集中,内容更丰富
具有娴熟技艺的科学绘画师
需要通过不同视角尺度的转换叠合
或把不同生长时期集中在同一个画幅
合理地运用剖面、透视或者分解图
准确画出草木的器官结构
并凸显出最重要的细节
图片
银杉  绘图 / 孙英宝
图片
井冈山木兰  绘图 / 孙英宝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
由于严苛的标准和惨淡的回报
植物科学绘画家
已是一个将要绝迹的职业
在这个光荣行业的寥寥数员中
就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孙英宝
图片

孙英宝

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科学绘画家

北京大学出版社自然学校校长

博物精品绘总监、《植物致知》主播

参与《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等书编绘工作

从96年从事这个职业至今
他用画笔传达着纤毫毕现的自然之美
用行动演绎着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纵然作品鲜为普罗大众所知
孙英宝始终是大自然最忠实的记录者
图片
孙英宝正在绘图
图片
在孙英宝的众多画稿中,这张“胜峰工蕨”之繁复精致,让人惊叹。胜峰工蕨是一种4亿年前的工蕨类植物,依照化石来复原其原貌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在孙英宝看来,有机会去描绘一个漂亮的新物种,是一件幸运的事。

科学画是以科学性为美学特征
如果说摄影能够记录瞬间
那么科学绘画记录的就是物种的永恒

图片
在孙英宝的植物科学画中
没有马虎的细节,没有草率的落笔
只有曲尽其妙的精准描摹
他让植物观察摆脱了时空限制
将不同时期、不同尺度的特征整合
以生动的绘画呈现给读者
杜绝分毫差错,摒弃即兴发挥
科学与美,未曾偏废
图片
图片
你想欣赏更多精彩的作品吗

想了解一幅植物科学画的诞生吗

想听孙英宝老师传授宝贵的经验吗
快点击下面的视频看看吧

兴全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主讲人:孙英宝
时长:57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