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炙甘草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呢

 图书 馆员 2021-06-07

炙甘草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呢?

说到炙甘草,可能很多人对于这种中药材并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多的是甘草,那么对于甘草,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用来治疗咳嗽的甘草片,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而对于炙甘草来说,他的作用及功效主要就是,可以止痛,健脾益肾,调节人体内的免疫功能,那么除此之外,炙甘草还有这抗肿瘤的一些作用,那么综上所述,炙甘草的作用及功效还是比较广泛的,一般我们也很容易可以在中药店买的到。

炙甘草性温,味甘,归心经、肺经、胃经和脾经,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健脾、益气、和中,炙甘草甘平,能够益气补中,可用于多种的气虚证,如脾胃的虚弱、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经常和人参、白术、茯苓同用,可以增加健脾、和中的功效,如果心气虚,出现心悸、心慌脉结代这些症状,可用甘草和熟地、麦冬来配伍;
2、止咳平喘,灸甘草是止咳平喘的良药,不论外感或者内伤、寒热虚实,凡是肺失清肃、气喘咳嗽均可应用,如寒痰咳喘,配合半夏、干姜、细辛等同用,最著名的是小青龙汤;
3、清热解毒的作用,甘以解毒,可以治疗痈疽喉痹、药食中毒,有良好的解毒的功效,常和金银花、天花粉、白芷等清热解毒药同用,像仙方活命饮,其还能分解人体内酒精的毒素,减少对肝脏的损害,起到较明显的解酒的作用;
4、止痛,灸甘草能起到缓急止痛的作用,如脘腹的疼痛,四肢的痉挛的作痛,常与桂枝、芍药、饴糖等同用,治疗脾胃虚寒、脘腹痉挛作痛;与芍药同用,甘酸化阴止痛,治疗四肢挛急,如芍药甘草汤;甘草梢善于止痉痛,配合木通、生地、竹叶同用,可以治疗口疮、小便的涩痛,如导赤散;
5、甘草可以调和药性,其最善于调和百药之性,因此有国老之称。

炮制方法

古代炮制文献研究蜜制甘草最早见于唐代的《千金翼方》,其上有"蜜煎甘草涂之"的记载。此外,有的文献尚载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日:"蜜炒",明代的《炮制大法》则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此外,明代的《先醒斋广笔迹》、清代的《成方切用》都提到了"去皮蜜炙"。

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制的甘草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

甘草先将待炮制的甘草放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热,加入炼蜜共炒,至芳香泛黄,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现代炮制工艺

现代炮制工艺一种蜜炙方法为:先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甘草片拌炒均匀,3~5 min,出锅,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该法所得蜜炙甘草不易焦糊,质佳。

有文献记载,对烘法与炒法炮制的蜜炙甘草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甘草酸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在同等剂量下,两者有相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拮抗地塞米松对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作用。

烘制蜜甘草的急性毒性实验低于炒制蜜甘草的毒性。故认为现代化大生产可用烘法代替手工炒法,有利于统一工艺标准。席先容等报道,以烘制蜜炙甘草炮制品的外观性状、甘草次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分,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蜜炙甘草炮制工艺进行优选,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是A2b3c2,即加入25%的蜂蜜,闷润透心后,在60~C烘60 min。段永红等应用重量法测定生甘草、传统蜜炙法和机器蜜炙法的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甘草经蜜炙后,甘草酸含量损失约20%~30%,而传统的蜜炙法与机器蜜炙法对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且外观色泽均匀、无焦斑,入库后保存时间长,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王萃扬等通过对种中药饮片(包括甘草)使用微波炉蜜炙与传统蜜炙方法比较,结果微波炉蜜炙饮片外观、色泽等优于传统蜜炙饮片,质量稳定性好,含水量明显较低,差异显著,且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易控制,省时省力。吴世强等总结10余年使用远红外烤箱蜜炙中药的炮制优点为:饮片色泽均匀一致,避免污染,温度有量易于掌握,减少劳动强度易于操作。黄树清采用高压高温上蒸炙法蜜炙甘草取得满意效果,其优点是:炮制品片面整齐美观,有光泽,呈亮金黄色或深黄色,气纯香味甘甜,久贮一年不发粘,不发霉生虫。炮制辅料的研究对于蜜炙甘草的用蜜量,《中国药典》规定25%,《广东省炮制规范》规定50%。

炙甘草汤,治疗心慌、气短,以甘草为主,它是一个补气的药。第二个作用是清热解毒,在临床上甘草可以解百毒,所以临床中特别是生甘草,我们用它来解毒。第三个,甘草可以止咳化痰、润燥止咳的作用。第四点,甘草还有缓急止痛的作用,在临床中比如抽筋,我们用甘草芍药汤,肚子的疼痛也是甘草芍药汤,包括一些临床中其它的药物组合,用甘草来缓和药性。第五个,甘草调和诸药,在临床中,甘草是常用的药物,它可以随着组方把这些药物的功能协调起来,把药性柔和起来,这是甘草的作用。

炙甘草汤 乃心律不齐良方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该书中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本方治疗心律不齐等心脏疾患疗效确实,屡试不爽。一般服用20~30剂,可收良效。

    药用:炙甘草、生地、党参各15克,阿胶、桂枝、麦冬、麻仁各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大便溏去麻仁,加酸枣仁;心悸加龙齿、朱砂;病毒性心肌炎邪盛加黄芩、公英、大青叶。心气虚者,去麻仁、阿胶、生姜,加人参、黄芪、五味子;心阳虚者,去麻仁、阿胶,加重桂枝用量至30克,附片5克;心阴虚者,重用生地、麦冬,再加玄参;心血不足者,加当归、赤芍、丹参;心痛甚者,加丹参、元胡、赤芍、三七等;瘀血阻滞者,加丹参、三七、元胡、郁金、檀香。

    病案1

    李某某, 男 ,27岁。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心律不齐,睡眠不好。诊断为胸痹。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

    方药:炙甘草、党参、阿胶、生地、丹参、夜交藤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炒枣仁20克,黄连、桂枝各10克,肉桂、干姜各5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连用10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兼证为睡眠不好,因心主神明,心气虚,故失眠多梦。方中加丹参、夜交藤、炒枣仁,加黄连、肉桂(名交泰丸)宁心安神。

    病案2

    刘某,女,35岁。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心律不齐,晚上频发。胸痹。诊断为:胸痹。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

    方药:炙甘草、太子参、阿胶、生地、苦参、全栝楼、当归、丹参、麦冬、五味子、川芎、黄芪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桂枝10克,干姜5克。用法同前,连用10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昼为阳,夜为阴,夜间频发,心阴不足也,心阴心阳不相接续也。故重用太子参、阿胶、生地滋心阴,佐以桂枝、干姜以温心阳,阴阳共理。方中加丹参、麦冬、五味子名曰生脉饮者,养心神、补心力也。加四物汤、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龙骨、牡蛎摄敛心气,苦参、栝楼宽胸理气。尤其是苦参,据现代药理研究该药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用以为主治疗室性早搏取得了较好疗效。诸药合而为方,巧妙配合,药症合拍,故收捷效。

    病案3

    韩某某,女,56岁。心慌,气短,口苦咽干,胸闷,乏力,心律不齐,睡眠不好,全身浮肿,晨起尤甚。诊断为:胸痹。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

    方药:炙甘草、沙参、太子参、阿胶、全栝楼、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茯苓、白术、柏子仁各15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干姜5克。用法同前,连用10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兼证为睡眠不好,心气虚弱之故也,故加生脉饮(丹参、麦冬、五味子)、柏子仁宁心安神。全身浮肿,水液代谢失常也,故加苓桂术甘汤(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温阳利水也。口干舌燥,阴液不足也,故加沙参、重用生地、栝楼,以滋阴润燥也。

    服10剂后,症状缓解,又服10剂,诸症消失。原方加量,制成丸药,服用1个月,病未再发。

炙甘草——心律不齐良方李某某, 男 ,27岁。心慌,气 短,胸闷,乏力,心律不齐,睡眠不 好。诊断为胸痹。用炙甘草汤加味治 之。

方药:炙甘草、党参、阿胶、生 地、丹参、夜交藤各15克,龙骨、牡 蛎各50克,炒枣仁20克,黄连、桂枝 各10克,肉桂、干姜各5克。每日1 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连用10 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 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兼 证为睡眠不好,因心主神明,心气 虚,故失眠多梦。方中加丹参、夜交 藤、炒枣仁,加黄连、肉桂(名交泰 丸)宁心安神。
病案2
刘某,女,35岁。心慌,气短, 胸闷,乏力,心律不齐,晚上频发。 胸痹。诊断为:胸痹。用炙甘草汤加 味治之。
方药:炙甘草、太子参、阿胶、 生地、苦参、全栝楼、当归、丹参、 麦冬、五味子、川芎、黄芪各15克, 龙骨、牡蛎各50克,桂枝10克,干姜 5克。用法同前,连用10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 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昼 为阳,夜为阴,夜间频发,心阴不足 也,心阴心阳不相接续也。故重用太 子参、阿胶、生地滋心阴,佐以桂 枝、干姜以温心阳,阴阳共理。方中 加丹参、麦冬、五味子名曰生脉饮 者,养心神、补心力也。加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龙骨、牡蛎 摄敛心气,苦参、栝楼宽胸理气。尤 其是苦参,据现代药理研究该药有抗 心律失常的作用,用以为主治疗室性 早搏取得了较好疗效。诸药合而为 方,巧妙配合,药症合拍,故收捷 效。
病案3
韩某某,女,56岁。心慌,气 短,口苦咽干,胸闷,乏力,心律不 齐,睡眠不好,全身浮肿,晨起尤 甚。诊断为:胸痹。用炙甘草汤加味 治之。

方药:炙甘草、沙参、太子参、 阿胶、全栝楼、麦冬、五味子、黄 芪、丹参、茯苓、白术、柏子仁各15 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干姜5 克。用法同前,连用10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 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兼 证为睡眠不好,心气虚弱之故也,故 加生脉饮(丹参、麦冬、五味子)、 柏子仁宁心安神。全身浮肿,水液代 谢失常也,故加苓桂术甘汤(茯苓、 白术、桂枝、甘草)温阳利水也。口 干舌燥,阴液不足也,故加沙参、重 用生地、栝楼,以滋阴润燥也。

服10剂后,症状缓解,又服10 剂,诸症消失。原方加量,制成丸 药,服用1个月,病未再发。

心律失常(心悸、怔忡) 心力衰竭(心衰)(心悸、怔忡)

   心脏内的激动起源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活动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的激动顺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就叫心律失常。在心脏搏动之前,先有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均具有自律性,其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强,频率最快,它是正常情况下心脏搏动的起搏点,控制着整个心脏的活动。传导系统的其它部分则为心脏的潜在起搏点,在窦房结功能受到抑制时,可发生冲动,建立逸搏心律,起到代替窦房结的作用。心脏冲动的形成和传导的任何异常,均能使心脏搏动的规律发生紊乱,形成心律失常。

  太子参12、五味子10、麦冬12、酸枣仁15、丹参15、柏子仁12、茯神12、川芎9、黄精15、黄芪18、降香10、红花10

  [加减]:

  ⑴阴虚火旺者加知母9黄柏10生地15

  ⑵腰腿酸软者加杜仲15桑寄生15

  ⑶夜尿频多者加覆盆子15金樱子15

  ⑷盗汗者加龙骨30(先煎)牡蛎30(先煎)

  ⑸若气虚血少者加炙甘草8阿胶10(烊化)

  ⑹胃纳差,加高良姜10砂仁8(后下)鸡内金10

  ⑺胸痛甚者,加延胡索12五灵脂10

  ⑻若痰浊热甚者,加川连12竹茹12法夏9

  ⑼邪毒滞留者,加板蓝根18金银花10七叶一枝花10

  ⑽高血脂者,加山楂15石决明20(先煎)云苓15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当心脏病或其它疾病使心脏负担加重时,心脏排血功能减弱,以致输出的血量不能满足各器官及组织的代谢需要,同时器官及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地回到心脏,因而产生本病的一系列缺氧和淤血表现。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前者肺淤血,不能平卧,有心悸、气喘、痰中带血等症状;后者大循环淤血,有颈静脉扩张、肝肿大、腹水和下肢水肿等症状;为治疗和护理方便,通常将患者的心功能分为四级:一级,劳动不受限,为心功能代偿期;二级,体力劳动轻度受限,从事原来的日常活动可致呼吸困难;三级,体力劳动明显受限,稍事活动即呼吸困难;四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使在休息时也有呼吸困难。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通脉

  红参10(另炖) ,黄芪30 ,丹参20 ,炙甘草8 ,川芎6 ,麦冬12,延胡索12 ,五味子10 ,白芍12 ,桔梗10 ,牛膝12,枳壳10 ,生地15

  [加减]:

  ⑴血虚加熟地15阿胶12(烊化)

  ⑵气喘甚加山萸肉15

  ⑶血瘀甚加红花9桃仁9

  ⑷心悸失眠加熟枣仁15远志10

  ⑸下肢浮肿加泽泻15益母草15

  ⑹阳虚脱加熟附子12

 【稳心颗粒】
【成  份】 党参10、黄精10、三七5、琥珀5、甘松10。
【性  状】 本品为棕色颗粒,味甜、微苦。
【适 应症】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主治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胸闷胸痛,适用于心律失
            常,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属上述症候者。
            党参、黄精性甘平,益气养阴、健脾化源;三七、甘松性温理气化瘀、开郁醒脾;琥珀性甘平,宁心护脉、活血利水;研究表明稳
            心颗粒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化瘀、定悸安神功效,对早搏、房颤及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作用机制可
            能是由于稳心颗粒具有增加心肌细胞膜钾外流同时对过度的钠内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病窦综合征属中医“心悸” “眩晕”、等疾病的范畴。中医认为,素体阳寒内盛,寒凝气滞;损阻阳,心阳不得宜发,心脉鼓动乏力是病窦综合征的病理基础。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温阳散寒,益气复脉之法。在借鉴《伤寒论》“通脉四逆汤”的基础上;自拟“温阳复脉汤”一方。

  药物组成及用法:制附子10克(另包),红参10克,黄芪10克;炙麻黄6克,细辛6克,桂枝10 克,川芎15克,丹参20克,黄精15克,麦冬15 克,五味子10克,灸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30天为了疗程。方中附子先煎1小时。

  方解:方中附子温经劝阻,红参大补元气,合而振奋心阳,益气复脉为君;灸麻黄、细辛以助附子温经散寒,宣通寒凝,并用麦冬、五味于,黄精以助红参益气生津,滋阴敛气复脉为臣药;黄芪、桂枝、川芎、丹参益气活血以促血行为佐药;炙甘草制徊药之燥,且调和诸药,缓和药,以防伤阴为使药。诸药配合,具有功阳散柬不伤阴,滋阴生津不碍阳之特点,兵奏灌阳散皋、益气复脉之效。

  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可增加窦房结自律性,同时使窦房传导改善,从而使心率增加。细辛除提高窦房结频率外,还可提高交接区频率,并有加速房室传导的功能。黄精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肄流量,改善心肌营养。黄芪有强心、扩血管、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等作用。川芎可通过交毒神经而间接兴奋心脏受体。五味子可调节心血管系统生理机能,玫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

   (1)归脾丸(《济生方》)

  方药组成:白术10、茯神10、黄芪10、龙眼肉10、酸枣仁10、人参10、木香10、远志6、当归10、甘草5。

  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临床应用:心肌炎恢复期因思虑过度,劳心伤脾所致的体倦少食,心悸怔忡,睡眠不佳者。

  (2)柏子养心丸(《体仁汇编》)

方药组成:柏子仁10、枸杞子10、麦冬10、当归10、石菖蒲10、茯神10、玄参10、熟地黄15、甘草5。

  功用:养心安神,补肾滋阴。

  临床应用:可用于心肌炎后期,营血不足所引起的心悸怔忡持续不断,夜寐多梦,健忘盗汗者。

  (3)天王补心丹( 《摄生秘剖》)

  方药组成:生地10、人参10、丹参10、玄参10、茯苓8、五味子7、远志10、桔梗10、当归身10、天冬1、麦冬10、柏子仁10、酸枣仁10。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临床应用:用于心肌炎恢复期偏于阴虚而见虚烦少寐、心悸神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4)补中益气丸(《脾胃论》)

  方药组成:人参10、黄芪15、白术10、陈皮6、炙升麻10、柴胡6、当归10。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可用于心肌炎恢复期心悸、乏力少气、食少者。

  (5) 生脉饮口服液(《内外伤辨惑论》)

  方药组成:人参10、麦冬10、五味子6。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临床应用:用于心肌炎恢复期气阴两虚而见心悸、乏力、少气、自汗、口干、脉细、苔少者。

人参养荣丸:
           人参100g,白术(土炒)100C,茯苓75g,甘草(蜜炙)100g,当归100g,熟地黄75g,白芍(麸炒)100g,黄芪(蜜炙)100g, 陈皮100g,远志(制)50g,肉桂100g,五味子(酒蒸)75g

人参归脾丸:

         人参10、白术(麸炒)10、茯苓7、炙黄芪10、当归10、龙眼肉10、酸枣仁(炒)10、远志(去心甘草炙)6、木香10、炙甘草10。辅料:蜂蜜

复脉汤 :

     炙甘草12 桂枝10 人参10 生地24 阿胶10(烊化) 生姜9 麦冬10 麻仁9 大枣10枚白酒(少量)  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枣(10枚)

     炙甘草(5钱) 生姜(3钱) 桂枝(3钱)人参(2钱)生地黄(1两)阿胶(3钱)麦冬(3钱)麻仁(3钱) 大枣(6个)

       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减:灸甘草15g,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g,生地20g,桂枝6g,麦冬、麻仁、枣仁各10g, 丹参15g。加酒各半,水2煎服,20剂1疗程。
       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减:灸甘草9g,党参,生地各12g,麦冬9g,桂枝3-6g,丹参12g,酸枣仁9g。 

【方名】 炙甘草汤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 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禁忌】 斟酌。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
      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 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方论】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为臣;桂枝,生姜、清酒温阳通脉为佐。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化裁】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技;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药也。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
  3.《古方选注》: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
  4.《血证论》:此方为补血之大剂。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下藏于肝。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⑤《成方便读》:方中生地、阿胶、麦冬补心之阴;人参、甘草益心之阳;桂枝、生姜、清酒以散外来寒邪;麻仁、大枣以润内腑之枯槁。
  【附方】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附注】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苦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录柯琴:“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护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代结,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剂名称 炙甘草汤
  药物组成 炙草、阿胶、生地、麦冬、人参、麻仁。
  处方来源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方剂主治 热劫燥病,时邪昏陷。
  附注方中 人参,《医门补要》作“西洋参”。

复律汤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45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45岁至70岁,以60岁左右为多。病程最长1年,最短2d。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其中低血压伴房性早搏5例,冠心病并陈旧性心肌梗塞伴房性早搏13例,高血压、心肌劳损并室性早搏10例,功能性心律不齐17例。
    资料36例中,男2l例,女15例;年龄20~30岁4例,31~40岁6例,41~50岁1l例,51~60岁lO例,60岁以上5例;患病毒性心肌炎2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例,病窦综合征1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13例,并窦房传导阻滞、结性逸搏或心律5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纤颤2例,频发房性早搏2例,并短阵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频发室性早搏11例,室性自主心律1例,I型二度、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程1月~15年。均经西医确诊治疗,效果不理想,纳入中药研究治疗对象。主要症状体征本组病例均有胸闷、心动悸、脉结代的临床表现。伴头晕乏力30例,晕厥3例,气短胸痛29例,失眠多梦19例,喘息水肿4例,自汗肢冷15例,夜尿多16例,脘痞纳差18例,腹痛便溏15例,腰痛膝软11例。舌体胖19例,舌质淡白ll例,瘀斑点4例,紫暗2例。苔薄白23例,白腻4例,灰黑2例,白厚7例。脉数7例,迟者18例,弦细4例,弦滑3例,沉涩4例。辨证属心肾阳虚型14例,阳虚水泛型5例,脾肺气虚型10例,气虚湿瘀型7例。
复律汤组成:瓜蒌皮、麦冬、生地各15g,炙甘草10g,黄芪、丹参、山楂各25g。当归8g,桂枝3g,生姜3片。
          如大便干结加白芍、麻仁各30g;
          心慌、心悸甚者加大枣10g,琥珀8g;
          气滞血瘀明显者加三七、金铃子各10g;
          高血压者去桂枝加决明子25g,川牛膝10g,杜仲15g;
          失眠者加夜交藤15g,合欢皮25g;
          伴肢肿者加茯苓25g;
          伴肺源性疾病者加杏仁、鱼腥草、桑白皮各15g。

每日1剂,首煎加水500ml,大火煎开后文火煎15rain.取滤汁250ml,2煎加水450ml,同上法煎15min后取滤汁200ml,两煎混合分2次温服。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全消,心律齐,停药月余不复发者;
            好转:症状消失,偶有复发者;
            无效:早搏诸症无改变。
治疗结果 45例中33例治愈;好转10例,情绪激动,休息不好偶发早搏但经服药很快消失。

温阳养血安心汤
组成:桂枝10g,炙甘草20g,附片5g,当归30g,太子参20g,丹参20g,生地15g,川芎20g,苦参12g,细辛1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心动过缓者去苦参,附片加量至10g~15g;
             心房纤颤者去细辛,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桂枝加至20g;
             胸痛加元胡20g,三七4g(冲服)

心律不齐
一、心律不齐。脉搏跳动快(每分钟86次以上)。脉搏快速跳动几次后停止搏动1秒或以上,又快速跳动几下。如此周而复始。患者感到心胸区
   (心前区) 不适。有的隐隐作痛,心悸,心闷,舌质红。口干渴、苔薄白等。可用清热宁心之法,
   方药为:川黄连4.5~6克,麦冬12~15克,五味子6克,赤芍 10~15克。丹参12~15克,生地15~18克.甘草6克,苦参12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每日1剂。见效后再服3~5剂。饮食宜忌咖啡、辣椒、巧克力等燥热之品。

  随症加减会有下面的变化:

  1.心前区隐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2~15克,生田七粉4.5克(分2次吞服)。

  2.舌质紫晦。或舌下小血管迂曲、怒张郁血.丹参加20~25克,另加泽兰10~12克,当归尾10克。

  3.气短、口干,加西洋参5克。
   4.有轻度冠心病者。加毛冬青20~25克,益母草15~20克。

  5.有血压高者.加地龙15克,川牛膝15~18克,益母草18~25克.豨莶草12克。饮食忌碱,低盐为佳。

  二、心律不齐。脉搏跳动缓慢。每分钟仅50余次。舌质偏淡或略晦,舌下脉络迂曲,脉跳慢,数跳一停,可用:桂枝6~8克,川芎10克, 当归8~10 克,甘松12克,丹参12~15克,炙甘草8克,党参12~15克。煎服法同上。另可服六神丸,成人每日3次。每次10~12粒。

     随症加减:(1)心前区隐隐作痛,加生田七粉6克(分2次吞服),檀香6~8克(后下),延胡索12~15克;(2)血压偏低。加熟附子6克(先煎);(3)气短改党参为人参10克。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邢月朋主任医师自拟养心汤方用于治疗房颤(阵发性、持续性)、早搏(房性、室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窦性、室上性、短阵室速)等心律失常,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热扰心神者,或不经辨证,只要为快速心律失常而以心悸为主要表现者,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治疗皆可获良效。

天王补心丹:

          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养心汤在天王补心丹基础上化裁而成,由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炒枣仁、柏子仁、当归、菖蒲、远志、云苓、生晒参、丹参、沙参、玄参、桔梗、五味子、黄连、龙齿组成,具有益气养心,宁心安神之功。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范畴,是患者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候。病变部位在心,其基本要点如《医宗必读》所言:“若夫虚实之分,气血之辨,痰与饮,寒与热,外伤天邪,内伤情志,是在临证者择之。”邢月朋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许多心律失常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症状发作与劳累、紧张、情志刺激有关,伴周身乏力,口干,失眠,或有汗出,脉见参伍不调或数脉、脉促。病机与气虚、阴虚、内热有关,遂以天王补心丹为基础总结出养心汤,治疗心律失常取得良好效果。如伴见高血压者
加夏枯草汤(夏枯草、黄芩、玄参);伴气短善太息者加益气升降汤(黄芪、生晒参、麦冬、五味子、枳实、桔梗、甘草);伴胸痛可加丹参饮、金铃子散;伴烧心泛酸者去五味子、炒枣仁加煅瓦楞、海螵蛸、橘红、牡蛎;如风热感冒诱发者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风寒感冒诱发者加苏叶、荆芥、防风;如心率快者加大黄连用量;如伴心烦不安者加栀子豉汤;如失眠多梦者加大炒枣仁用量或改龙齿为龙骨、牡蛎;阵发性房颤者加延胡索;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者加炒谷芽、鸡内金、焦三仙、枳壳、槟榔;情志不遂加四逆散。

甫睡心悸

韩某某,男,54岁,朝鲜族,2011年8月17日初诊。

  该患形体肥胖,有嗜酒吸烟之好。自述于春季,与友人聚餐,酒醉后而现胸闷,心悸,继而每晚入睡即被胸闷心悸惊醒,待坐起静静休息片刻后,胸闷心悸乃平,其症消失,入睡如常。平素无任何不适,后来晚间每将入睡,胸闷心悸必作,若如神灵所作。经某医院多项理化检查,均未现异常,然动态心电监测提示:晚间入睡时段,现频发性房性早搏,拟诊为冠心病,先后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两月余,其效不显。

  刻诊:形体健壮,语言爽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思之再三,此疾颇为怪异,忽忆近贤张锡纯氏“论心病治法”中曾云:“有其惊悸恒发于夜间,每当交睫甫睡之时,其心中即惊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作惊悸也。宜清痰之药与养心之药并用,方用二陈汤加当归、菖蒲、远志煎汤送服朱砂细末三分有热者加玄参数钱,自能安枕稳睡而无惊悸矣。”

  尊训疏方: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当归15克,石菖蒲15克,远志15克,朱砂0.1克(冲服),炙甘草10克,5剂,每剂水煎早晚温服。

  再诊:药进五剂,胸闷惊悸大减,患者心情愉悦,因苦于冲服朱砂细末,故原方减朱砂,加龙骨35克,牡蛎35克,继进五剂。药后诸症若失,安枕即可酣睡。

  按  痰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痰饮内停,阻滞气机,心阳被抑,而现胸闷惊悸,。药用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脾运则湿自化,湿化则痰自消,故配茯苓健脾以利湿,甘草健脾而和中。更佐石菖蒲、远志祛痰开窍、安神益志;当归、朱砂补益心血,定惊安神。龙骨、牡蛎者,陈修园氏称为治痰之神品,更可安魂定魄。诸药相伍,使脾得健运,气机通畅,湿化痰消,邪祛正安,故安枕稳睡酣畅。

经方炙甘草汤--治疗心脏病、房颤  

       庞某,男,50岁。房颤二年多。服西药控制不理想。病人说房颤一上来,心慌难受。并让我看一下检查资料,我说不要看那些没用的资料,也不要说你的心脏有什么难受,只需回答我的问题。

       问吃饭咋样?答正常。睡觉咋样?答正常。大小便咋样?答正常。口苦口干吗?答早上口苦口干。爱出汗吗?答很容易就出汗了,吃饭后爱出汗。怕冷吗?答怕冷,穿衣服比别人厚。我说好了,用药吧。处方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汤

       柴胡24克 桂枝16 炙甘草12 白芍16 生姜五片 大枣五个 黄芩12克 制半夏12克 红参9克 黑附子8克 干姜6克。泡一小时,煮一小时。

       吃了五剂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处方不变,又吃了15副,症状基本消失。病人要求多吃一段时间巩固,就又开了10副。改为吃一天停一天。

       我治过的病人中大部分属于上面的类型。有的病人不怕冷,就只用柴胡桂枝汤,效果很好。

       把人从上到下分六个部分,心脏位于少阳。把人从左到右分六个部分,心脏也位于少阳

       伤寒论里说胸胁胀满。我的理解有三个意思。一是胸胀满,一是胁胀满,一是胸胁都胀满。现在对柴胡剂治胁胀满大家应用很多,对胸胀满却很少用,这是不公平的。心脏病人大多胸部憋闷,典型的胸胀满。为什么不用柴胡剂呢?

      炙甘草汤、薤白桂枝汤、真武汤等治疗心脏病疗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起码要知道,治疗心脏病还要考虑柴胡剂。

      很多人不认可六经分部法,但那是从临床上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不试试呢?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脉结代,这是两种脉象,《伤寒论》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意思是跳动缓慢,同时经常停止一下,叫结脉;代脉是跳动得快,同时经常停止一下。总之,只要是经常偷停的,张仲景就用炙甘草汤来调理。

       这个方子张仲景让兑入清酒熬药,我就放入黄酒,去药店时,还为了人参是红参还是白参研究了半天,最后决定是红参,这个一直我用到现在,现在还会开红参。

然后按照张仲景的方法熬药,入口很甜,味道不错,就喝了半副。

这是第一次喝自己开的中药,心中忐忑,傍晚时喝的,结果,当天晚上,早搏就消失大半了,偶然还有几个。第二天再喝剩下的,早搏就彻底消失,然后又喝了几副,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那么这个炙甘草汤到底有什么奥妙呢?

中医认为,心脏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心脏营养不足了,用中医的术语说,是气阴两虚,气虚---无力推动心脏的跳动,阴血亏---心脏会空转,气阴两虚同时出现,则一定会麻烦多多。

那是怎么形成的?有时是有外邪,比如外感,此时会导致身体为了抵抗外邪,气血耗伤,消耗了能量,而且外邪往往会直接攻入心经,这更容易损伤心经气血。在西医,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类的疾病,这就是为什么炙甘草汤治疗心肌炎效果不错的原因。张仲景《伤寒论》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中的“伤寒”两字,就意味着在有外感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问题。

还有内伤导致的,比如劳神,心血耗伤,心神消耗太多。怎么办呢?中医认为,这种情况要补足气血,让心得到滋养,滋养足了,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大枣

作用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范围是,气阴两虚,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方里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我一般用三十克,有的名医会用到更多,如上海的柯雪帆教授,他研究用更大量的生地,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效果非常好。《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这里张仲景就是这个作用。

方里的炙甘草是主要的药物,炙甘草有通心脉的作用。配伍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方子里面的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大家以为火麻仁是润燥、大便,因为火麻仁有通便的作用,很多古代医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有人甚至认为火麻仁可以去掉。后来我偶然看美国人的科研报告,研究的结果显示,火麻仁有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的作用。这下全明白了,方里用火麻仁,为什么可以治疗心肌炎,因为它有这个作用。

同时,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清酒用黄酒就可,一般每次加入几茶匙,熬了以后,一点酒味都没有,但是通络的药性留在药汤里了。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再讲点题外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等的。大家一直认为这是说营养学的内容,其实,这是没有明白里面真正的道理。

陶弘景的《辅行诀》里面说:“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

原来,最早的中医方剂的书《伊尹汤液》里,很多方子叫“大汤”,意思是正式的方子,这是中药方的最早形态,是非常正式、正规的,每个方子非常讲究,方里用药物来治病,这叫“毒药攻邪”。同时,用其他的食物来辅助药物,行药力、护正气,每个方里必须要用到菜、谷、果、肉起到这些作用,比如炙甘草汤,我认为它一定是《伊尹汤液》里的方子,因为它有大汤的建制,比如,是生姜、是清酒(是谷物酿制的)、是大枣、是阿胶(动物皮熬制的)。

讲到这,大家该恍然大悟了,这就是《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内涵,是说开方子要用的方法,中医最初时是十分灿烂辉煌的,方子开的如此精致。每个方子,都有药物来治病,然后配合,蔬菜、谷物、果实、肉类来辅助药力,补足正气,建制完备。但非常遗憾,方子大多丢失,剩下的比如炙甘草汤,用到现在还效果卓著。《伊尹汤液》有三百六十方,现在知道的没有几个了。

给妇女开的药膳方子,为什么会用到肉呢?就是这个道理。

炙甘草汤,从给自己吃好以后,遇到此类情景,就给人也开这方,包括自己家人,都是立刻解决问题,至今已不下几十人了。

如果朋友们有心脏早搏的问题,如果是气阴两虚这种证型,可以使用炙甘草汤来调理,但需找中医生帮助分析。

 

 医药网

【进补应用】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助药力。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其对阴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脉律不齐有较显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复脉汤”。

1. 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15克,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麦冬、麻仁、炒枣仁各10克,丹参15克。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2. 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红枣6个。水煎服,每日1剂。

3. 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党参,生地各12克,麦冬9克,桂枝3~6克,丹参12克,酸枣仁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4周。对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按人参、阿胶各l 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克,每日2次,连服3周。本法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应用炙甘草汤体会   江淑安 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证有较好疗效,笔者常用之。但亦闻及反映本方运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来,在运用时除辨证要准确外,方剂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确与否,对于保证疗效关系甚大。

处方药量要大  处方药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药物用量大小不同,临床收效亦不同。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笔者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以笔者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

两年前笔者曾治一陈姓“心动悸,脉结代”的病人,四诊后符合炙甘草汤证,遂按现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使用之。服20余剂却疗效不显著,辨证无误,为何无效呢?偶在一篇治验启发之下,觉得用量过小,难以取胜于久病。遂增大用量(即上述笔者的用量),药下6剂,诸证皆平。后遇是炙甘草汤证服效差者,每增大用量,显然效佳。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剂量换算问题;二是炙甘草汤证的病人多病程长久,气血虚弱,阴阳两亏,且多治疗服药较久,非轻剂所能中病。

甘润须与辛燥并用

仲景方剂的特点是配伍精专,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用场,随便更易都会影响疗效。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用以养脾胃补中气,益气血生化之源;以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阳;清酒通络利脉。药物是甘润、辛燥并用,使滋阴而不致腻滞,通阳而不致伤阴,此其配伍之妙。

笔者体会方中如缺阿胶一味,则桂枝之辛燥难制,病人每易药后胸烦,必须减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阳;或以他药代阿胶,当推太子参为好。太子参性平柔润,能益气养阴,又能制桂枝之辛燥。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体肥胖,血压正常。症见:心动悸,脉结代,甚时胸闭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饮,头昏,四肢发凉,面色少华,睡眠多梦。处以炙甘草汤,因药房缺阿胶,遂减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参30克,药后诸证减轻,胸烦消失,诸证平息后出院。

不可忽视煎服法

炙甘草汤的煎服法,《伤寒论》中记载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正确的煎服法对于保证疗效亦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发现近人使用炙甘草汤多不讲究煎服法,恐是影响疗效的原因之一。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煎服法:取水1500毫升,文火慢煎,至诸药快要煎好时,加入白酒20~40毫升或丹参酒20毫升,再共煎30分钟后取汁600毫升,分2~3次温服。酒如加入过早会随蒸汽全部挥发,达不到所需要求,故这一点必须注意。在病房曾接治一“心动悸,脉结代”病人,查阅前医所用炙甘草汤的辨证及处方均正确无误,就是效果不佳。在煎药室察访时,发现未依法煎剂,亦未加入白酒。遂示其依法煎剂,每剂药加入丹参酒20毫升,仍是前医处方,后效果显然不同。

 

山东省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作者:李宏

炙甘草汤方剂的组成,涉及到的药共有10味。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常不嘱用。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经学习才知清酒应该就是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莫笑农家腊酒浑”,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盖天地之机,动则始化,静则始成。使诸药不得姜、桂、白酒动荡其间,不能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则津液无以复生,枯槁无以复润,所谓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刚柔相济,则营卫和谐。营卫和则气血化,气血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百虚理,脉之危绝安有不复者乎?”张景岳亦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这样就理解了方中药物的组成。

说到用量,首先是生地黄,《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用于气阴两亏正对路。阴主静,无力自动,需借阳药推动,阴阳药剂量又不能等同。如岳美中先生所言“若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晒干,又怎能润枯泽燥呢?” 既然杯水难润涸土,即当加入大量滋阴之品,根据岳美中的经验,生地黄必须用到48克以上才能起作用,顾植山老师常用至100克左右。用量独重之地黄,以酒煎煮,其养血复脉之力益著。阳药仅用常用量。再说甘草,甘草在某些方剂中的作用只是“调和诸药”,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汤中却是君药,对治疗脉结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临床常用30克以上。量宜大的还有清酒,并非10毫升就可以起到作用,方中酒七升、水八升可资参照。

对于煎煮服用方法,大概是:先用水约3斤、黄酒2斤浸泡药物,时间约1小时以上,可以将药物中溶于酒的成分浸出;武火煮开锅后,文火慢煎约4~5小时,酒精随煎煮而挥发,倾出药液约500毫升;去滓烊入阿胶;分3份,每取1份服用,日3次。

学用老师的方法后,不仅临床疗效大大提速,且在服用中也没有任何的不适。

 

倪师方剂讲解—炙甘草汤   作者:念心清净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不管有没有表证。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病人腹痛,就是「小建中汤」,所以看到病人是小建中汤证,就先予小建中汤。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只要摸到病人脉「结」「代」,心动悸,就炙甘草汤。何谓心动悸?就是心慌、想哭,脉结代是西医说的「心律不整」,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里虚,里虚时,不管表证是什么,如果脉结代就是炙甘草汤。

病人脉跳跳停停,不要用粉剂,炙甘草汤用汤剂,大约三剂就好。

为什么会脉结代? 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吃下食物后,因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人的肠胃吸收了食物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得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

张仲景发现心律不整是肠胃引起,(突然想到有个中医治疗心脏病时常用理中汤)当胃的津液不足时可以看到,因为知道是肠胃本虚,所以处方用到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的,脾脏本身有动能,把脾的血挤出来到「脾之大络」,就是胰脏,胰脏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脏过来的血、热,胃开始蠕动。如果热度不够,蠕动没了,胃本来存在的热气就往上走,这热气本来在胃的津液里面的。因为胃的燥气往上走,肺也会跟着燥,所以心情会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知道病人大便一定不会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润,否则肺太热,热到后来会没有大便,所以加麦门冬,麦门冬专门是润肺,让肺里面的湿度够。

加生地,生地专门是补血的,阿胶是驴皮熬成的胶质,专门补心血。这时如果光靠甘草、人参、大枣、生姜、再吃食物去补太慢,所以把补血的药加在里面,进入心脏进入动脉,所以重用桂枝,重用炙甘草让胸阳壮起来。

清酒,米酒就可。用三碗酒四碗水煮成三碗,去滓,,一碗撒一钱阿胶,吃之前热过后再撒阿胶,所以阿胶生用,药生用的时,药力锐且迅,煮熟的药比较纯但缓走下,生用阿胶,可以马上到心脏去,心血马上补足。因为病人的身体虚,所以生地一两,北派说生地不用到「两」根本补不到的。如果纯用酒去熬,喝两付就好,如果纯用水去熬要三付,如果要一剂就好把药剂加重,汤煮浓,两碗当一碗喝。

临床上,只要摸到结代脉,不管外证是什么,要先把「结代脉」治好,因为中医的观念,心主神,别的病是慢慢的死,但是心脏病一发就死,所以要先治疗「结代脉」。

停药的时机,须等到睡眠正常、大便正常、手足温热、无胸满心痛的症状,才可以停药。

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篇中:「何谓?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岐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若以津液二者来分阴阳,则津为阳、液为阴。津不足时用人参补之;若液不足时,用生地补之

 

       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慢性房颤

1  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

       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中谓:“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明确指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唐·孙思邀在《千金方·心脏》谓:“…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又云:“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均指出心阳虚衰可致惊悸。此外,痰瘀内阻亦可导致房颤的发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惊悸病本为心虚,在惊为,在悸为,认为心悸与痰扰心神有关。王清任则明确指出血瘀可致心悸,《医林改错》谓“心跳、心悸,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法百发百中”。均认为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可形成心悸怔忡。

  2  辨证分型

       杜毅等认为房颤中医辨证主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湿浊扰心、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四种类型,治拟益气温阳、滋阴养心、健脾燥湿、活血化瘀四法。

       黄崇先等通过对68例冠心病快速房颤患者的观察,认为其基本病机为心脾两虚、气滞血瘀、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属心脾两虚者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以归脾汤治疗;属气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以桃仁红花煎治疗;属心阳不振者治以温补心阳,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属水饮凌心者治以振奋心阳、化气利水,以苓桂术甘汤治疗。

  3  房颤的中医治疗

  经方化裁治疗 

  《伤寒论》首创炙甘草汤来治疗“脉结代,心动悸”。许金凤观察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老年房颤的疗效,提示对老年房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杜贵传观察生脉散加减治疗老年人房颤,结果30例患者,26例3d内心电图恢复正常,认为生脉散加味对治疗老年房颤是有效。

       中成药 

可用于治疗房颤的中成药有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通心络胶囊、丹参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等等。徐云校等用参脉注射液治疗38例多种原因引起的心房颤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副作用极少,认为其值得推广。董昭书等运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包括房颤在内的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发现参麦注射液除了改善症状之外,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稳心颗粒的主要成分甘松提取物缬草酮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能与离子通道上的特异蛋白相结合,抑制钠离子的内流,促进钾离子的外流,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还能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间,打断折返激动,从而达到治疗AF的目的,具有与胺碘酮类似的作用。

 

治过不少心脏病人,诸如心肌缺氧,房室传导阻滞,频繁性早搏,心律不齐以及房颤等,临床如表现为心阳不振,血行欠畅而见舌质浅胖,脉微细或结代者,就常用炙甘草汤稍事加减,药后虽有效果,但常易反复或者效果不显著,改用其他方药,亦有同样情况。最后,就径用仲景炙甘草汤原方一味药不更动,只因古今度量有异,在剂量上稍加斟酌,如甘草、桂枝一般各用二十克左右。有许多心脏病人,曾屡更多医,中西药物备尝,也服过我以炙甘草汤加减之方,均无良效。自改服仲景原方后,有不少病人症状竟得消失或基本缓解,以后仍用原方续服数月,病人主诉:过去几乎每日发病,自服该方后,竟有历数年而安然无恙。我研究仲景之学且数十年,而未识仲景处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惊人程度!过去常思本方,仅辅佐药加减一、二味,而效果判若天壤。

自秦皇士著《伤寒大白》,创江南无正伤寒之说,耳食者遂畏麻桂等方不敢用。事实上,临床所见头痛高热恶寒无汗,骨节酸痛,脉浮紧带数者极多,我径用麻黄汤原方,剂量较重,往往一剂知,二剂已。前人称“仲景垂妙于定方”,良非虚语。

老人87岁,消瘦,去年冬天房颤发作,后又出现脑梗,至今年春天卧床不起,经常胡言乱语。当时用的方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栀子厚朴汤。家属告诉我这张方很灵,服用以后,头脑就会清醒,失眠、夜尿频繁、烦躁,说话颠三倒四的现象就减少。但停药个把月后,症状又会加重,再服此方,又会好转。所以,这张配方间断服用。没有更方,慢性病还是要守方。

老年性痴呆是难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桂枝茯苓丸栀子厚朴汤合方对老年性痴呆有效,虽然是近期疗效,而且也只是改善部分症状,但已经不简单了。这个信息提示我以后可进一步观察。许多经验就是从个案开始摸索的。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伤寒论》方,方证的经典表述为:“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这都是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部分常见症状,所以,将此方经常用于抑郁症、恐惧症、神经症以及脑萎缩、痴呆等。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的名方,老年人瘀血多,尤其是脑血管梗塞患者,多用此方。栀子厚朴汤只有三味药,栀子、厚朴、枳实,经典方证是“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这正是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表现,栀子厚朴汤除胀满,抗焦虑,效果好。三方相合,作用面更宽,改善睡眠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许多老年性痴呆等老年脑病患者来说,睡眠的改善就是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可小视。

老年性痴呆患者大多是抑郁性格,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基本方。如脑血管性的,可以加桂枝茯苓丸。

       来源:心血管网
       1  中医药对房颤病因病机的认识

  关于房颤的病因病机,人们逐步认识到其病性是本虚标实,其辨证要点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之虚,标实有瘀血、气滞、寒凝、痰浊等。于真健认为本病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气虚为本,实者痰瘀作祟为标,病位在心,而关乎五脏。王氏认为本病无外乎“虚”、“瘀”、“热”三字,即气阴亏虚、热毒瘀血、心神失养。周氏认为脾运失健,痰浊内生,与心阳不振、胸阳失展共为心悸的主要病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素食辛辣油腻者增多,易损伤脾胃,使运化失健,水液不归正化,变生痰浊,从而化热、化火,痰火扰心,则心神不安。所以,痰火上扰心神也是心悸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房颤的中医药治疗

       辨证分型治疗房颤

  目前对房颤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未统一,徐明扬将房颤分为四型:心阳虚脱证采用益气回阳、固脱复脉的治法,方用参附龙牡汤加减气阴两虚证采用益气养阴生脉的治法,方选生脉饮四物汤加味痰瘀痹阻证采用豁痰祛瘀通络的治法,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水饮凌心证采用益气活血化饮的治法,方选四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张国伦将心悸分为四型: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用黄芪生脉散加味阴虚阳亢型治宜滋阴潜阳、镇心安神,方用三甲复脉汤加减;心阳虚寒型治宜温振心阳、安神定悸,方用自拟助阳除颤汤加减;痰瘀内阻型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
  
  经方及经方加减治疗房颤

       周国栋等人运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阵发性房颤56例,治疗组服用加味炙甘草汤(党参15g,麦冬15g,生地12g,阿胶珠10g,火麻仁15g,桂枝10g,大枣6枚,生姜10g,炙甘草15g)。结果显示在改善心悸不宁、气短、胸闷、乏力、口干烦热及少寐多梦等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许业辉运用生脉散加味治疗老年人房颤15例,结果显示:13例服药1~3剂后恢复正常心律,心电图复查均报告窦性心律;2例分别于服药3剂及9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但未能恢复正常心律。

       曹佑德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阵发性孤立性房颤68例,方药:桃仁9g,红花9g,川牛膝9g,当归15g,川芎15g,柴胡15g,白芍15g,生地20g,枳壳15g,桔梗15g。结果显示显效43例,房颤消失;有效18例,房颤发作时症状减轻或发作期间明显延长;无效7例,心房颤动发作的频度与治疗前相同。总有效率达89.7%。

       中成药治疗房颤

       韩卫红运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结果:参松养心胶囊,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5 2%。

       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程康林等运用稳心颗粒治疗6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房颤患者,对照组给予洋地黄、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结果: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12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美托洛尔药物剂量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均改善,但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自拟方治疗房颤

       殷养国对24例辨证属心神不宁的房颤患者采用养心安神疗法,自拟安神复脉汤(酸枣仁30g,柏子仁20g,磁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五味子15g,珍珠母20g,远志6g,龙眼肉25g),乏力气短者加太子参10g,生黄芪15g;胸闷憋气者加瓜蒌12g,丹参30g;头晕耳鸣者加钩藤15g,夏枯草10g。结果显示9例服药3剂后检查心电图转为窦性心律,12例服药5~7剂后检查心电图转为窦性心律,3例服药10剂后仍为房颤但自觉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

       王锋等自拟复律汤加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80例,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服复律汤,同时服用胺碘酮,对照组只服用胺碘酮。复律汤组成:炙甘草18g,人参、桂枝、阿胶(烊化)、黄连各9g,麦门冬、火麻仁、熟附子、五味子、当归、甘松各10g,生地12g,黄芪、苦参各30g。加减:脾胃虚寒者去黄连、苦参,加山药、白术;水湿内停者去生地、阿胶,加茯苓、泽泻;瘀血内阻者加丹参、三七粉。结果显示两组转复率、复发率及转复时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其他疗法治疗房颤

       王氏采用针刺内关穴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48例,经针灸治疗显效20.8%,有效70.4%,无效8.8%,总有效率为91.2%,病情再次发作治疗仍有效。

       沙氏运用中药炙甘草汤加味(生地黄30g,炙甘草20g,人参10g,桂枝6g,麦冬20g,火麻仁20g,阿胶10g,五味子8g,大枣5枚)水煎取汁100ml,直肠灌肠给药治愈严重心房纤颤1例。杨志新运用滴鼻给药的方式治疗房颤,观察中药心安宁滴鼻剂的疗效。方法: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加服心安宁滴鼻剂。结果显示两组比较,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意义,但心率和症状改善积分及起效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3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利弊

       中医药治疗房颤具有整体调节、因人治宜、效力持久、不易复发、不良反应少、毒副作用低等优点,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目前临床治疗房颤的中药大多药力缓和,起效缓慢,针对性差,使用不便,一方面造成患者依从性下降,另一方面使中药难以在房颤急重症中推广应用;治疗房颤的中医药种类虽然较丰富,但尚缺乏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