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打卡丨天文地理

 xxjjsdt 2021-06-07
图片

在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一中,文化素养主要考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科学素养、传统文化、文学和艺术素养六大模块,涉及面广,很多知识都是中小学接触过的,最好的记忆方式就是靠刷题加深印象。

为帮助大家记忆和掌握知识点,每天精选5道练习题,5分钟,积少成多,帮大家拿下文化素养18分。

每日习题



· 第1题 ·

某国准备造访一颗太阳系行星,物质组成以氢和氦为主,其平均半径仅亚于木星,而且有23个卫星,表面有一个特别美丽的光环,是:( )。

A. 水星

B. 火星

C. 土星

D. 天王星

· 第2题 ·

太阳系的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 )。

A. 土星

B. 木星

C. 金星

D. 火星

· 第3题 ·

下列现象,不是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是( )。

A. 昼夜的变化

B. 四季的变化

C. 日食

D. 月食

· 第4题 ·

地球大气层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是( )。

A. 平流层

B. 对流层

C. 热层

D. 外大气层

· 第5题 ·

我国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是指( )。

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内蒙古高原

参考答案

第1题

某国准备造访一颗太阳系行星,物质组成以氢和氦为主,其平均半径仅亚于木星,而且有23个卫星,表面有一个特别美丽的光环,是:( )。

A. 水星

B. 火星

C. 土星

D. 天王星

「参考答案」:C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常识。土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体积则仅次于木星,并与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类木行星,土星物质组成以氢和氦为主,土星表面还有一些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带纹和一个特别美丽的光环,光环宽约20万千米,厚20~30千米,组成光环的物质多是冰屑或带冰壳的颗粒组织。

A项错误,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内侧也是最小的一颗行星,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B项错误,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

D项错误,天王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还包含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结成的“冰”,但是氨和甲烷在天王星上只能以液体来存在。故选C。

第2题

太阳系的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 )。

A. 土星

B. 木星

C. 金星

D. 火星

「参考答案」:B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常识。太阳系的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木星,体积最小的是水星,地球排第五。故选B。

第3题

下列现象,不是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是( )。

A. 昼夜的变化

B. 四季的变化

C. 日食

D. 月食

「参考答案」A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常识。A项: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而非公转。

B项:地球自转的赤道和公转的黄道形成交角,随着地球公转形成四季。

C项:日食是由于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月球挡住了太阳而形成的。

D项:月食,是由于地球和月球公转过程中,地球挡住了太阳而形成的。本题为选非题,故选A。

第4题

地球大气层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是( )。

A. 平流层

B. 对流层

C. 热层

D. 外大气层

「参考答案」:B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常识。大气层主要四层,其中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以上是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故选B。

第5题

我国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是指( )。

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内蒙古高原

「参考答案」A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常识。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故选A。

图片
  你有在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