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石埭毕府的“毕尚书”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8-10 发布于安徽

明代石埭毕府的“毕尚书”

八十年代在湖畔工作,时常能听到太平湖底的故事和传说,当地人最津津乐道的,当属老石埭古城的毕府和毕尚书了。

石埭古城不大,在太平湖陵阳三峰的东麓下,面积也就一平方公里多一点,当地有句俗语:“衙门打屁股,全城听得见”。但就在这座袖珍的小城里,却有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古代建筑,当地人称为“宰相府”或“尚书府”,那就是毕锵府邸。毕府是万历皇帝赐建,占地广阔,在古城区中心地段,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在明时的石埭县衙西,桂家巷东。据说府后的围墙,抵到了城北门里的河城街,南北通长在300米以上,东西宽度大约占了广阳城主街的三分之一。大体地址就是原广阳城内广阳乡高建队东面,章村队冲担岭东南。

古城有一条东西通城的大街,叫西门大街,宽约5米。毕府的大门就在这条大街上,门前,是青条石板铺的路,大门两边立有石狮石马石人石鼓。大门东边,竖有一座牌坊,上镶嵌着一块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匾。正大门门楣上,高悬着皇帝赐的大竖匾,上书“状元及第”四个字。大门两旁有副对联,“四部尚书第,三朝元老家”。这座豪华的府邸在1970年,因陈村水库蓄水而被拆除。如今,它与老广阳城一起沉睡于太平湖底,然而其间的传奇故事,却一直在广阳人的口口相传中。

显赫之家,必有显赫之人

毕尚书,就是明代的三朝元老毕锵(1516年-1609年),字廷鸣,别号松坡,现石台县七都河口乡毕家村人。传说毕母嫁到毕家时已带了身孕,生父是舒溪河骆驼山的舒家人,民间便有了“舒家的葫芦毕家摘”,将毕锵说成是“福禄双全”之人。事实上,毕锵不止是福禄双全的。

毕锵的晚辈同乡,贵池人丁绍轼,他享得四代诰命,荫三子为官,官至户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毕锵“恭介”的谥号,就是他建言明神宗万历皇帝赐给的。

读一读他的《谢毕少保公》,你就能感觉到毕锵的崇高地位了:“窃惟吾池二百余年光岳之气,浚发于老先生。老先生以周之几几,孔之恂恂,老之为溪为谷者,萃宇宙不一二,见之寿考福禄,小子筮仕(将出做官)都门,每见诸贵人长者,谈及吾池于山,则问九华之高,于水则问大江之深,于人则问先生而併究。先生今日寿考福禄之形容,盖先生之为周为孔为老者。”毕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理想社会中“福禄寿考”俱享之人。

据《毕氏宗谱》载,毕锵出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五月初五正午时。毕锵曾祖毕庚生,祖父毕贵,父毕永高。前母万氏,生母崔氏,继母孙氏。毕锵前后有三位夫人,首任李氏,广阳李姓;二任崔氏,甘棠崔姓;末任邵氏,秧溪人。万历十年(1582),毕锵为刚落成的崔氏三甲祠“世德堂”正堂,贺题苏体风格的“唐相后裔”四字大匾,该匾现存黄山区文化局,为真迹文物。

毕锵自幼好学,言辞伶俐,才思敏捷,最爱读的书是《春秋》,同时遍览诸子百家,不以一家之言为宗。他一生经历了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时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第五名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后有一阵子,是任京官。

初任刑部广东司主事,二任刑部河南司主事,三任刑部陕西司署员外郎主事,四任刑部湖广司署郎中事主事,五任户部山西司署郎中事主事。不久遭排挤,六任浙江按察司提学副使,七任广西布政司右参政,八任广西按察司按察使,九任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十任湖广布政司左布政使。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1567)后,召毕锵回京,十一任太仆寺卿,十二任应天府府尹,十三任南京户部右侍郎,十四任刑部右侍郎,十五任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十六任南京户部尚书。

万历初期,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合,辞去官职回到石埭县广阳,兴建“尚书府”闲居。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即被召回京师,十七任南京工部尚书,十八任南京吏部尚书,十九任北京户部尚书。万历十四年(1586),毕锵70岁,以年老多病,三次乞休而告老还乡。从中进士后至退休,头尾44年,除中途辞官近十年,为官约34年,历仕19任。

在民间口碑中,毕锵还是个清廉仕宦。据说毕锵告老返乡时,仪仗引领,十八只大箱延绵于道,仆从前呼后拥,颇为风光。有人遂禀奏皇上,说毕锵从国库里搬走了大量金银财宝。皇帝传旨把箱子押回,打开箱子后,万岁爷和文武百官目瞪口呆。原来箱内装的皆为草纸包裹的砖石瓦块。毕锵夫妇哭诉说,老臣在朝为官几十年,如今两袖清风告老还乡,只怕不光彩,夜间让家人从院中捡来砖石瓦块,放入箱内充场面。

读史书,可以了解真正的毕锵

无缘拜读毕锵的《偃松集》,清张士范纂修的《乾隆池州府志·卿尹》中,关于毕锵的传记,前文大部是引用《明史·列传·卷一百零八》中清廷官方对他最权威的定论,让我们今天能见到一个关于毕锵最真实的史料记载:

“毕锵,字廷鸣,石埭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进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擢浙江提学副使,进广西右参政,又进按察使,再转湖广左布政使。召为太仆卿,未至,改应天尹。海瑞抚江南,移檄京府,等如属吏,锵却不受。瑞察锵政,更与善。进南京户部右侍郎,督理粮储。万历二年入为刑部右侍郎,改户部,总督仓场。擢南京户部尚书,谢病去。起南京工部尚书,就改吏部,徵为户部尚书。帝以风霾谕所司陈时政,锵以九事上。中言:「锦衣旗校至万七千四百余人,内府诸监局匠役数亦称是。此冗食之尤,宜屏除冒滥。州县丈田滋弊,云南鼓铸不酬工直,官已裁而复置,田欲垦而再停。请酌土俗人情,毋率意更改。至袍服锦绮,岁有积余,何烦频织。天费钜万,尤属不经滥。予不可不裁,淫巧不可不革。」他所奏,并多切要。近倖从中挠之,不尽行。锵乃引年乞罢。予驰驿归。”

《乾隆池州府志·卿尹》毕锵传记后部分,是记录了他的在乡里的德行和家庭后代情况,这在《明史》中是没有记载的:“锵廉静寡欲,声利泊如。在乡遇歉,岁出粟以赈,及置学田义田,开义塾。凡有造于宗族乡党者,不遗余力复为。丁恭憨公(丁绍轼)置祠田自为记。年及八十,赐存问者再加太子少保。孙汝梗奉表入谢,诏以为太学生。年九十三而卒。卒前一日置酒,延邑令及诸博士谈笑言别,人皆诧之。次日端坐而逝。赠太子太保,谥恭介。祀乡贤。子二士涯、官生,未仕卒。士范以荫任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别有传。孙汝懋光禄寺署正事,亲孝,母殁庐墓三年。汝梗以官生,官广东高州府通判,升陕西延安府同知。”

这,就是乡人传说中的毕尚书,跟民间俗人眼球关注的闪光点,级差自然是不一样。我们还可以从他交往的达官贵人留存下书信中,找到一个真实毕尚书的身影。

从他人的书信中,了解一个真实的毕锵

官至广西按察副使的泾县查济人查铎,他是明理学名臣,比毕锵小两岁,皆为进士出身的士大夫,他俩同属太平甘棠崔氏的“宗党”,“三观”当为最近。在查铎的《毅斋查先生阐道集》中,有一篇《贺查松坡兄七十寿叙》的文章,是专为毕锵祝寿而叙。细品查铎文章内容,也许多少能领略到毕锵的为人处事之道:

“万历十二(1584)年的甲申年,我的兄长松坡君七十大寿,正月初一,是他七十岁的生日。先前天子为广施恩泽于百姓,曾有诏告:“凡是民间高年有德的人,悉荣以冠服。”我们宗族和乡绅士夫敬重他的为人,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年高有德”之人,可好好庆贺一下,但他不愿接受。到了他生日来临之际,大家看望他时又强烈恳求,他才应了族人之意,答应了可以称觞庆贺。

大家以我与松坡君是知己的缘故,前往祈言祝福,以彰明显扬这乡里盛事。此间群贤毕至,老少咸集,各供其事,一时人心翕然,无异于子弟为他的父兄办大事一样也。

为何这样的情形在松坡君身上出现呢?我观古时先王制有“养老之礼”,天子亲自主持典礼,释奠于学,则设“五更三老”的群老之位,适馔省醴,馈浆酳爵,置备酒食,天子都是亲临操办其事,父老群饮于乡,则右乡老之席,供酒,供食,供齿杖,子弟皆亲自执其事役。自朝廷以至乡里,为什么其尊崇若此呢?因为古时“五更三老”与“夫闾胥族师”皆是高年有德之人,在朝廷上,他们的品行,足以道迪其王侯,在乡下,他们的德行足以化诲其乡人。这些优崇之典礼,以尊崇老人尚齿亦以尚德,自教衰礼废,此风气已不见于天下了。

今天我见族人对松坡君祝寿这样热情,不是因为有古代的养老之礼,而是众人自发内心之同而为之的原因也。

松坡君为人明敏端慤,聪明机敏,正直诚谨,远于世故人情。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期望效用于时世,然而在仕途上有违他的初愿,感觉不怎么顺达,于是修德就闲,振肃其家业,粗茶淡饭,过着简朴的生活。

二十年前,他未满五十丧偶,就再没有续弦再娶,惟以宝精珍元以自养,对于“饮食儿女之欲”,他很恬淡。三个儿子皆“卓自树立”了,他只训导他们以礼义,虽然他们结了婚还育了子,松坡君还是每天孜孜不倦对他们进行教诲,就像社学的社师对于弱冠的幼子一样。他对世事洞若观火,乡人每有是非利害纠纷,都倚仗他理断,未曾或涉于私智让亲近的兄弟阋于墙,若有人招惹了官司,他就多方帮助调解。至于遭人垢侮,他则容忍之。他终身未曾有睚眦小事与他人结怨,也从来没有人因睚眦小事与他结怨。

我与毕锵少时便是相知,互相了解,感情深厚,彼此往来非常逸然超脱,他行善事时,我就赞扬他,若有违背的事,我就辅助他纠正。即使是兄弟妻子都不相信的人,在他那儿也能得到体谅。他以道义自处,也以道义信人。如此这般一直至其晚年,其神愈定,其气愈平,人们对他的敬爱也愈深。他的宗眷姻戚以至仆隶细民,都是自然而然全是诚信可靠的人了。

像松坡君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高年有德者吗?非耶!即便是在古昔盛时,他虽不得与三老五更的乡人一样举行其养老的仪式典礼,但他的德行品位一定不在闾胥族师之后,无论他在朝在野,皆是应当致其优待而尊崇的养老之礼的。况且当今惟存祝寿的风俗,这也难怪族人和邑士不约而同,一致要求给他祝寿庆贺了。我认为这是人心之同的表现,我的从父兄后不能前来为他祝贺,只有书写松坡君高尚纯洁的品行与今之人心,挂在宴请宾客的筵席上,为前来宴饮的祝寿者助兴,也是为作德者寿星的表功之劝吧。”

听传说,读正史,人虽作古,人心不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