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立志?重兴趣?从未来看向现在,什么是最需要让孩子学会的

 Seven哥的书屋 2021-06-07

这一篇文章,是我整体看完《零零后》的总结,算是观后感吧(现在越发越觉得自己的文笔不好,大家看重点就行,也欢迎和我交流)。

第一次看《人生七年》的时候,是《56UP》正火的时候,看完第一感觉就是感叹,竟然有人能够连续做这么长时间跨度的记录,太难得了。

做过实验尤其是跟踪实验的都知道,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跟着跟着你的样本就丢失了,说“样本”可能有点冷,但这是一个学术语言,当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比如一人的行为为实验对象,那么人就是我们的观察“样本”。

《人生七年》带给了大家很多感悟和启发,我想直到到现在,里面所呈现的一些规律(或者规则)依然存在,更多的话题比如关于阶级跃迁,比如关于教养,比如关于先天的资源与后天努力的问题,还有很多小细节比如生活习惯等等如今依然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零零后》这部片子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央视的纪录频道,看了之后觉得挺惊奇的,“哇,竟然我们也有这样的拉开很长时间跨度的关于同一组人的变化的记录”,虽然只有10到12、13年,但也很难得。我很能理解为什么片中有的小朋友能够记录到2019、2020年,而有的小朋友在初中、高中以后就说再见了,我相信这个纪录片的后面肯定有更多的小朋友存在,只是在途中他们“走散”了,我们看不到了而已。

在找到片子的时候,我初看了一遍觉得,“哎呀,怎么做的感觉有些逻辑线不是很强,不同的人人生线条没有系列的成长主题与话题,更无法去做基于同一问题的纵向的对比”,后来,也理解了缘由了。不过这些小朋友从06年到16年的成长经历真的很能反映了当时大部分人面对的问题与做出的选择。

这些小朋友在幼儿园时上的都是私立幼儿园;一部分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以后,有去公立学校的,有去国际学校的,还有去了私塾的;而在国际学校小学部的孩子们在初中以后又有了分流,有一部分会回流到传统学校,有一部分会继续在国际学校;在国际学校念初中以及在私塾念的,高中目标都是国外学校,而回归到传统学校的,都接受了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挑战。

现在想想,到2021年我们的教育选择好像依然还是这些,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从中对我有哪些启发呢?什么是最需要让孩子学会的?

01 目标感

我发现片子中的孩子目标感都特别强,少部分对自己目标的摸索很迟缓,但是一旦发现了他的兴趣,他能马上找到自己想要的。

片子里面对自己认识程度最高的,我觉得应该是嘉阳,从选择高学校想去哪个国家,到利落地更换申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都对自己有一个相对于同龄来说更为清晰的认识。当然在上一篇文章我也问自己这一个问题:这是不是跟父母后退一步有关系?

昊天作为嘉阳的对照组,中学阶段在进入传统学校之后并不需要他自己有过多的判断力,只要根据这个体系内的节奏走,霸占住体系内的前面的位置,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向前走就可以了。

而辰辰,大家眼中很执拗的一个小朋友,在初中的时候就确定了说“我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跟动物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真实很多我长大了希望当一个动物科考员,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对了,晨晨选择的义务教育。

02 兴趣

第二点是要发现兴趣,幼儿园里的亦洋在大李老师眼中是天生的“孩子王”,他总是能把孩子组织起来,聚拢在一起,让家一起出去玩。但是进入小学以后因为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他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一度失去了自信,但是在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美式橄榄球之后,他就完全变了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接触橄榄球之前我挺没目标的,橄榄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自此,他开始不断地努力,哪怕一再地被美国高中学校拒绝,但并不气馁,调整自己继续申请,终于在第三次的时候申请成功了,或许兴趣真的是让孩子坚持下去的非常大的动力吧。

而乐乐除了喜欢打橄榄球之外也喜欢机器人课程,其实在最初的时候他并不是特别喜欢机器人课程,只是勉强接受,但是在朋友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他说“这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从中学到了如何去爱一样事物,如何真正地用心去感受这个事物,还有就是如何去向别人体现自己”以兴趣为导师让自己更能变得更棒,真的非常好。

这里有个小点我觉得需要注意一下,孩子从不喜欢到喜欢,是有个变化过程的,受到了朋友的影响或者是长期坚持下来的习以为常到喜欢,都是这样的过程。所以给我一个提示是:在接触一样事情的时候,孩子一开始说不,他是真的不吗,不一定。(这个问题在之前也有讨论过孩子说不深的不吗)

03 独处

第三个是要学会独处,这点可能更多地适用于内向型的孩子,或者孤僻型的孩子,尤其当孩子出现问题难以排解时,更要学会独处。整个片子中的八个孩子,我发现有三个孩子在小的时候体现出了偏内向的气质,而且都是女孩。

一一在小的时候,尤其是在读幼儿园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我喜欢自己一个人”,不喜欢和大家一起玩,但是当长大了之后,这个状态有所改变。等她到初中,虽然喜欢有朋友但她依然享受独处的时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也不会觉得孤单”。

而对于辰辰来说,不愿意和人交流,那就走向大自然,她学会了一门乐器,这也可以帮她寻找内心的安宁。

这里面最特别的一个小朋友应该算是柔柔吧,柔柔这个我不太算确定是否可以归纳于独处,她对于问题解决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处理方式:幻想。当她受到欺负时,她会用幻想来弥补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公主,以公主的姿态来思考和处理事情。

她和依依、晨晨都不太一样,她很关注同学们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高。对于高中开始就在国外求学,离父母万里之远,当出现困难需要面对而没有人帮忙解决,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时,当勉强自己融入当地社会却又被寄宿家庭所抛弃,接二连三的更换寄宿家庭时,这都给柔柔带来了挑战,她需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才能成功的融入生活环境,而独处,则是帮助她度过那段困难时间的最温暖的避难所吧。

片子中所记录的这些孩子毫无疑问都是优秀的,从起点来讲他们已经比绝大部分人都高了,这部片子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困难、他们的挣扎以及孩子们自己的看法与解决办法,对如果碰到同样问题的家长们,值得与孩子们一起看看。

04 家长投入

最后还是想说一说家长投入的心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的引路人,父母们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每一篇中,我都能看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与对孩子的投入,但有多有少。前面提到的“孩子王”亦洋,在进入小学之后有一部适应小学的教学环境学习成绩并不好,也经常会因为偷懒不写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对于这样的孩子在影片中我看到的展现了非常多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与投入的精力。

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爸爸和妈妈就开始商量:孩子因为这样没有自信,那既然从学校里找不到自己是不是可以从其他地方找自信?继而给孩子报了好多艺术特长班,架子之类的,让孩子从课外去把这种自信弥补足。

正是因为家长的细心、耐心与用心,不断地投入,才能看到最后站在镜头前面侃侃而谈,自信满满的,长大后的亦洋。

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异禀,在大李老师看到十岁的返园的亦洋,她发现了孩子的忧伤和不自信心如刀绞,说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发现孩子特长,让他发挥特长。”

这句话,同样送给每位家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