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务危机是大清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想者札记 2021-06-07


历史兴衰,皆因原因种种。然而财政作为一个国家的命脉,一旦出现危机,就像患了糖尿病的晚期病人,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将最终导致其灭亡。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鼎盛时期GDP一度位居世界第一,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1820年,大清的GDP占世界32.9%,是英国的6倍。

这样一个庞大帝国,最终仍没有逃脱因财务危机,以及财务危机引发的种种矛盾而灭亡的宿命。


大清财务危机的起因      


(1)清朝的财务危机始于鸦片走私

清乾隆末期,国际贸易一直顺差状态,靠出口农副产品如茶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利润。急于与大清发展贸易往来的英国,悍然用鸦片敲开了大清仅有的几个通商口岸,鸦片的大量走私,吸走了巨额的民脂民膏。

据记载,1797年时,仅英东印度公司入销中国境内的鸦片,每年就达两万余箱。到1829年,英国的鸦片税收收入居然占到了英印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彼时清政府平均每年因鸦片流出的白银更是高达600万两。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的10年中,清政府因鸦片流出的白银高居1.5亿两。

(2)战争赔款更是让大清财务雪上加霜

据统计资料,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最后的八国联军侵略,清朝先后向英国为主的西方列强赔款总额13.3亿两白银。而同期,清朝年财政收入约4500万两,不吃不喝需要几年才能还清。大量的战争赔款,清朝已是摇摇欲坠。

(3)清朝皇室的荒淫无度

清王室不顾已经存在的巨大财务危机,仍然生活奢靡,除每年400万两白银常规经费外,从咸丰七年到同治十三年的17年里,内务府就额外挪用980万两用于皇室。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更以奢靡为乐,为庆祝六十大寿,花费3000万两白银修建了颐和园(这些足可以打造出一支强大的海军);甲午战争的惨败也没有阻止慈禧太后60岁大寿,当日就花费150万两白银。




财务危机引发各种矛盾    

(1)增加工商税收,小手工业者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清朝早期实行税收摊丁入亩改革,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到了晚晴,为增加财政收入,又巧立不少名目。

著名经济学者冯阳先生曾写过一本书《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其中列举了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数据表明,1849年清政府的工商杂税从989万两,增加到1885年的3923万两。

而一向作为税收主要来源的农业税,却几乎没有变化。虽然此时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工商业快速发展,但与当时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急于增加工商杂税也存在很大关系。

大批小工商业者因不堪税负而破产,直接导致我国广东福建一大批手工业失业,这些地方民族矛盾突出,最终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2)办团练制度直接导致割据势力出现,威胁中央集权

因八旗军不堪重用,又加之军费紧张。为镇压农民起义,清政府以汉制汉,允许各个地区的地主乡绅利用自己的财富办团练(相当于民兵组织),一大批汉臣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脱颖而出。

地方团练制度正式成为了清朝廷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也为北洋势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晚清时的中央集权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3)洋务运动,大批外国不良资本进入,击垮了民族工业和小手工业

清朝的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它对外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在各种不平衡条约的制约下,开放口岸,外资投资办厂,开设银行,对市场形成垄断,他们利用资金优势打压民族资本和小手工业者。

在清朝早期,福建、广东等地以茶叶为主的手工业者创造了大量外汇,后来在大量外国资本的冲击下,无论从资金、技术都不是外来资本的对手,最终他们不是被收购,就是被垄断打压,民族产业迅速被击垮,从业者要么流亡海外,要么破产,清朝末期的起义者不少是茶农出身或者是这些人的后代。

(4)国防力量脆弱,内外夹击,导致新生力量突起

强军缺钱,武器落后,难以抵御外敌。国库空虚,地方官员巧立名目增税,官员腐败,清室对汉臣又极度不信任,清后期国内矛盾异常突出,实际上对晚清时清政府对国内的掌控已经无能为力。

而此时一部分人又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新生力量跃然而起,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断送了清王朝的历史使命。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
OKR与KPI有什么不同?使用OKR实现企业高速增长
贫穷的本质:贫穷者的五大思维陷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