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 观 | 清尘拂林·巨然绘画特展

 清风322 2021-06-07

图片





建都于金陵的南唐王朝,由10世纪割据江淮的李昇建立,是五代十国中最具艺术气质的王朝之一。其著名的南唐画院中聚集众多光耀后世的名手,例如《江行初雪图》的作者赵干、《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雪竹图》的作者徐熙等等。
 
在这之中,其声誉最盛、影响最广的画师,还数被誉为五代山水宗师的董源,以及与之并列的弟子巨然
 
公元843年,南唐中主李璟即位,任董源为北苑副使,掌管皇家茶事。正在此时,巨然自江西钟陵来到南唐的都城江宁,于开元寺出家,并拜师董源,成为他传授画技的弟子。
 
董源的画艺,以“平淡天真”四字为概括,善于运用水墨,借助远近之景,展现江南特有的山光水色。巨然继承其风格,画风谓之“淡墨轻岚”,但相较于董源流传的画作,多描绘横卷式平远之景,巨然传世的作品,则以展现山峦高旷之景的立轴为主。
 

一、高山仰止——巨然的真迹
 

五代画家罕有在画幅中留下名款的习惯,巨然传世的画作亦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层岩丛树图》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溪山兰若图》,由于画上留有宋代内府“尚书省印”的钤印,所以一直被认为最接近巨然的时代。
 

 巨然《层岩丛树图》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44.1 x 55.4 cm  |  绢本 水墨


 巨然《溪山兰若图》

图片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院藏
185.4 x 57.5 cm  |  绢本 水墨

 
两轴之中,《层岩丛树图》钤有北宋“宣和殿宝”,形制与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图》、郭熙《幽谷图》中一致,因此年代最为久远;而《溪山兰若图》则因画幅的右上有细小的“巨五”字迹,从而被认为可能是巨然绘制的通景屏风中第五帧。

图片
《层岩丛树图》“宣和殿宝”钤印

图片
《溪山兰若图》“巨五”字迹
 
这两轴的风格,最接近于历史中描述的巨然面貌。同时高耸的主峰,也令人极易联想起五代时期山水画轴的装饰用途——用于建筑的殿堂装背,或者描绘于大幅的立式屏风。由此将董源氤氲的墨气、湿润的草木,融入北宋竖式构图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面貌。
 

二、“矾头”与“披麻”——巨然的风格
 

公元975年,南唐后主李煜降宋,迁往汴梁,巨然也随之来到汴梁名寺开宝寺,在这里继续他的绘画生涯。他可能出于僧人的身份,不在北宋画院任职,但他显然备受赏识,像同为僧人的惠崇一样,与画院交往颇深。据记载,太宗淳化年间,他曾于翰林院画壁,这本属于北宋画院画师的工作范围。
 
这一时期的北宋画院,山水一科以燕文贵领衔,呈现浓烈的北方山水风貌。而巨然的画风与之相去甚远,可能也因如此获得时人瞩目。相对于燕文贵传袭自李成、范宽而来、为表现北地面貌的画风,巨然善于运用水墨渲染,以董源标志性的“披麻皴”展现植被丰茂的山峦;他又将董源开创的“矾头”运用于主峰构图中,且气质更趋粗放,用笔更见率性;他还喜爱粗重的点苔,与变化微妙的淡墨对比,起到“提醒”之用。
 
这些巨然的风格,不仅在《层岩丛树图》、《溪山兰若图》中鲜然可见,他的另两件画迹更能体现。
 

 巨然《萧翼赚兰亭图》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44.1 x 59.6 cm  |  绢本 水墨


 巨然《秋山问道图》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6.2 x 77.2 cm  |  绢本 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萧翼赚兰亭图》,也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巨然画迹。其画题以萧翼奉唐太宗之命智取王羲之《兰亭序》而来,内容描绘萧翼正策马前往收藏《兰亭序》的寺院。

图片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本件画作有“绍兴”小玺,以及元代皇室书画收藏的“宣文阁印”,年代不晚于南宋,明代流入收藏家袁枢府中,明亡后落入佞臣马士英之手,后马氏失势,无奈交出此画,但又于心忿忿,竟然将画中诸人面目擦损,仅山门下一僧的面目依稀可见。

图片
《秋山问道图》局部

《萧翼赚兰亭图》中,巨然的“矾头”与“披麻”展现的已然淋漓尽致,而《秋山问道图》中,则更见他“淡墨轻岚”的韵致。画面几乎全然以淡墨作长披麻,再用浓墨点苔,而水际风吹蒲草,正是其画意的写照。
 

三、真假难辨——巨然的称传之作

 
由于既无名款,也缺少足够直接的证据,另有更多传为巨然留下的画迹,其真伪存疑,但同样堪称杰作。
 
其中的代表,即如此件《雪图》。本幅呈现出与巨然诸作截然不同的面貌,而寒邈之情慰然幅中,历来被看作描绘雪景的神品。
 

 巨然(传)《雪图》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3.6 x 52.5 cm  |  绢本 水墨

 
事实上,本幅更加接近元代曹知白的风格,在后者晚年留下的《群峰雪霁图》中,几乎能够看见与此幅一模一样的构景与画风。
 

 曹知白《群峰雪霁图》

图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29.7 x 56.4 cm  |  绢本 水墨


《溪山林薮图》同样是一幅存疑的巨然画迹,它更像是来自南宋江参笔下。对比江参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林峦积翠图》,能够显而易见地看出两者的异同。
 

 巨然(传)《溪山林薮图》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8.3 x 105.7 cm  |  绢本 水墨


 江参《林峦积翠图》

图片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院藏
30.6 x 295.9 cm  |  绢本 水墨

 
与另一幅《秋山图》更为接近的是元人吴镇——将后者的《清江春晓图》与《秋山图》并列,几乎可以肯定出自同一人之手,否则真的会有如此相像的画作吗?
 

 巨然(传)《秋山图》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00 x 127.6 cm  |  绢本 水墨

 吴镇《清江春晓图》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14.7 x 100.6 cm  |  绢本 设色

最后,还有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湖山春晓图》、故宫博物院《晴峰图》,都堪称巨然画迹中的佳作,却难以断定出自其手,一并录入,以供诸君参考。
 

 巨然(传)《湖山春晓图》

图片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223 x 87 cm  |  绢本 水墨


 巨然(传)《晴峰图》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
尺寸不详  |  绢本 水墨





“因此他的画不像董源的画具有实感,较之董源的厚重感和量感,他喜欢重复相同的山石形状,因而有较强的律动感,这就成为他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但在他的《溪山林薮图》和《层岩丛树图》中,除了这种特质之外,又加上了气氛的表现。从某一方面说,巨然的画给人的印象多不甚具体——它不是告诉观者某个特殊地点,而是传达山水一般性的或是属于较抽象层次的美,如音乐性、图案性等。”

——高木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