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洪侠|“童年”之后,“读者”也消逝了

 胡洪侠 2021-08-02

《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美】斯文·伯克茨著,吕世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

今天想重述一下30年前的一堂课。那是199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斯文·伯克茨的教授给美国一所地方大学讲授“美国短篇小说”课程。这位伯克茨教授当时已是著名批评家,常在《纽约时报书评》《大西洋》《哈泼斯》《新共和》等杂志发表文章。我不敢确认这几种著名杂志如今是否还都健在。

伯克茨教授像一个导演,给美国著名作家安排好出场顺序:先是华盛顿·欧文,紧接着是霍桑、爱伦坡、詹姆斯、朱厄特等等。他按自己理解的大学生口味,准备好阅读材料,然后信心满满地开讲了。

第一节课欧文的《睡谷传奇》。这作品,情节滑稽,又是鬼故事,年轻学生岂有不喜欢的?不过,上完第一课,伯克茨教授发现学生们对这部作品毫无兴趣,说是故事冗长、啰嗦又乏味。

不怕!伯克茨教授想,第一堂课嘛,孩子们还没进入状态,好戏在后头难道不是吗?

讲到霍桑,略有好转。讲到爱伦坡,起色仍然不大。待讲完史密斯,伯克茨教授彻底认栽:学生们已经完全打不起精神,这门阅读课没有办法讲下去了。

这些学生的家境都不错,是美国的70后,在“第三次浪潮”中长大,饱受电子文化熏染。伯克茨教授一遍遍询问,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名著面前这届学生却如此麻木?

学生们最终帮教授搞清了状况:他们不讨厌欧文霍桑爱伦坡,也不讨厌詹姆斯,他们只是讨厌阅读,尤其讨厌阅读这些名著。

为什么呢?伯克茨教授问,词汇晦涩?句子太绕?句法复杂?“我不明白,”一位学生说,“整篇文章都使我厌烦——我搞不清楚。”

伯克茨觉得自己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章之间、读书与书籍之间,存在着一道裂痕或者鸿沟,而这鸿沟正是历史的断裂处。是的,历史断裂了,我们熟悉的世界正在改变,共同的观念不再共同,文化传统在美国这代70后的经历中异化了。问题不是词汇,不是句法,是词汇和句法所指向的信仰、价值观以及整套的文化观念。

伯克茨发现,他的这些学生大部分人甚至都称不上是一个“读者”。他们不怎么读书,总是热衷于音乐与影视产品,无法安静下来深度阅读文学作品。他们不理解他们认为过时的语汇与修辞,受不了人物的内心独白与故事发展中的横生枝节,看不上那种居高临下的讥讽笔调。

伯克茨终于承认,电子文化里泡大的这些学生,成长中早自然形成了一套观念,同时又缺乏另外一些观念。原来社会中行之有效的种种观念在他们那里已不复有效。大家都渴望建立联系,但是先前的联系已断,新的联系和谁建立、如何建立我们茫无所知………

伯克茨是在他的《读书的挽歌》一书中讲述自己课堂上的亲身经历的。我今天偶然重翻这本书的中译本,真不敢相信他1992年就已经面对不是“读者”的学生了。他的这本书写于1994年,2001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中译本。

又20年过去,我们这里也到了为读书唱“挽歌”的时候了吗?

尼尔·波兹曼1982年出版了《童年的消逝》。如今消逝了童年的新一代,渐渐也消逝了自己的“读者”身份,摇身变成粉丝、用户、Up主、主播。不知这二十年间伯克茨教授有追踪研究学生读书状况的新著没有。我读了他这本旧著《读书的挽歌》,下定决心以后绝不自取其辱去给年轻人上什么阅读课。他们的世界我们不懂,还是各美其美、各自珍重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