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嫔妃手上戴的指甲套,造型工艺高大上,里头有什么讲究?

 文史趣味谈 2021-06-08

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们会发现,清朝后宫妃嫔手指上往往戴着长长的指甲套,上面还可能镶嵌着金玉珠宝,十分名贵。

这种指甲套又被称为护指套、护甲套、金驱等等

虽然常见于清宫剧,护指套却不是清朝独有的,早在汉朝时就出现了。

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护指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区出土的汉代金护指

它由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呈螺旋状向上延伸,极为美观,粗细长短可任意调节,方便实用。

为何会出现护指套这种东西呢?

最初是因其实用功能,可以保护指甲,便于蓄长。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指甲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不应该剪除。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时韩国国君韩昭侯周围的侍臣,就全都蓄着长甲,众人竞相效仿。

当然了,能留长指甲的人,都是不需要干活的统治阶层,衣食住行都有人服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小老百姓就不用想了,留那么长的指甲怎么耕田种地、养家糊口?

指甲长了就容易劈叉或断裂、弯曲,于是护指套应运而生。

蓄一根一寸长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有了护指套的保护,指甲就不太容易发生意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护指套不仅仅是保护指甲的实用工具,还被赋予了美学含义。

尤其清朝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这是因为,清朝服饰与汉人王朝有很大的不同,贵族女性脚穿厚厚的花盆底、顶上梳着高高的旗头,上衣袖口呈马蹄状将手背遮盖,整体呈现肢体的延伸性。

如果宽大的马蹄袖下是短而秃的手指,从美学角度来看是很突兀的,不协调。

因而清宫后妃都喜欢留长指甲,再套上各种各样的护指套,看起来纤长美丽,高贵典雅。

早期的护指套,材料多是竹管、芦草,金属也仅限于金、银、铜等,制作简单,形状细长略弯,最前端尖细,考虑的主要是实用价值。

到了清朝,随着后妃们对护甲套的需求与日俱增,要求也更为严格,护指套的造型和材质、装饰工艺都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艺上更为精湛,融合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技术,并接受西方的新技术和材料,以金、银、铜、玉、玳瑁、珐琅、玻璃等多种珍贵材料精雕细作。

造型上,更加趋向于美观和舒适,加长、变弯,视觉上增加了手指的纤细感和修长感。

制作上则采用了錾刻、锤揲、焊接、镌、镂、累丝、镶嵌等手法,结合凸起、阴线、阳线、镂空等作法。

再加上清朝时先进的金镶珠宝玉石,和极其复杂的掐金丝、点翠等工艺,让原本只是小玩意儿的护指套瞬间变得高大上了。

从密云董各庄的清朝皇子墓出土的护指套可以看出,那时的护指套纹饰上非常丰富,有古钱纹、竹叶纹、蝙蝠纹、梅花纹、连环纹、菊花纹、兰花纹、团寿纹等等,花样繁多,美轮美奂。

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就是护指套的忠实用户。

她的护指套都是用珍贵的宝石或是金银材质,通过最先进、最复杂的工艺精制而成,有玉质的、镂空掐丝珐琅的,也有纯金的,每一枚都很贵重。

据说慈禧有一枚“金錾古钱纹护指”,长5.2厘米,以金片捶揲弯卷而成,通体细长,由套管至指尖逐渐变细,套管以下部位为中空覆瓦形,套管表面装饰累丝双连古钱纹,其余部分满饰捶揲逑路纹,等距焊接窄条金片,既可护长甲,又利通气,华丽至极。

清宫剧中,护指套还有一个作用,后妃们教训不听话的小宫女时,一巴掌过去,长长的护指套能让小宫女脸上带血。后妃们出了气,心情也就好了。

但实际上,清朝宫女要是犯了错,一般是不打脸的。护指套伤人的功能,也只在电视剧里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