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浅谈》

 東嶽雨石 2021-06-08

《三星堆浅谈》

  四川广汉的古蜀文化贵址,出土一大批青铜玉器等文物,因其特有的面貌,引惹的众说纷纭,各说不一,我也有浓厚的兴趣,结合历史古典文献浅谈一点个人愚见。

  要想揭开三星堆的文明源头,得先从青铜“神树”考查其根源。“神树”是对太阳和鸟的结合深化的崇拜,要考查“神树”就要先从中国的古典文化源头书籍《尚书·尧典》寻根柢。  

  《尚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此段文内有一句“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说明了和仲是尧敕封的观察日行归西,以校定年历的部落官员,和仲和他的族人在西方昧谷之地,行履职责,观察一年四季中太阳运行西落的位址点,来定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以鉴秋季。和和仲相对应的是羲仲,察看日出在一周年的运行点位,以鉴春季。羲仲、和仲,他二人同受尧命共职观察天象之职。羲是东夷族部落首领,乃是一方诸侯,想必和仲也是同羲仲一样,也是去西方部落的一方诸侯。

《路史卷十四·黄帝纪上》载:“命羲和占日、 珥,旺适缨纽,抱负关启亡浮;尚仪占月,绳九道之侧匿,紏五精之留疾。”

看来这段文字与《尚书·尧典》所载同,有所混淆,不知这《路史》记载确凿呢?还是《尚书》记载正确,且不去辩证谁前谁后,羲、和是泰昊族,是东王公震帝伏羲之后裔,《易》曰:“帝出乎震”,“帝”当然是指的是神思的古主宰者,他是受人崇拜的神圣人物,他的丰功伟绩,灿耀如日,他就是太皞伏羲;“震”是八卦方位之一,所代表的是东方。《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郑玄注曰:“句芒,少皞氏之子,曰重,为木官。”《吕氏春秋· 孟春》:“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句芒”是白帝少皞之子名“重”、“黎”。《书·吕刑》:“乃命重、黎,絶地天通,罔有降格。”孔 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孔颖达疏:“羲 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国语·楚语下》:载“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尧復育 '重’、'黎’ 之后,不忘旧者,使復典之,以至於夏商。”在此看出伏羲和羲部落的关系来了,东夷族是九个分部族,再加上一个总部落就是十个称谓。《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帝俊”他是何人物?他就是帝喾,五帝之一,是白帝少昊之子,是大尧帝的父亲。

十个部落同时观察太阳运行,他们轮流值班,《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就是指的九夷族部落轮流观察太阳。“皆载于乌”,“乌”就是太阳,因为东夷部落是太昊伏羲之族“风”姓,实则是“凤”音之义。少昊帝是鸟纪,以鸟任官爵。

“扶桑”和“扶木”是同一种树,还有“若木”、“建木”。

《楚辞· 九歌· 东君》载:“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王逸注:“日出,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屈原所赋的“扶桑”就是太阳鸟“乌”所栖居处,这与《山海经·海外东经》所载的“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相吻合。《楚辞·九歌》中的“暾将出兮东方”的“暾”字就是太阳升起的意思。从以上古文资料清晰的知道这株“扶桑”树就是东夷九族观察太阳被神话了的缩影。

到了汉代,就更进一步的艺术化加工,更具有传奇性的神话,如《海内十洲记·带洲》载:“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扶桑”到了这里摇身一变,变化成了一棵巨大结果实的神树,而且还是连里根的伴侣树,没有了太阳鸟“乌”的栖居。

其实,笔者认为,“扶桑”不是树,而是部族或者联盟天子的政治体系,被形象化成一棵大神树。看来还得对“扶桑”一词做一个探源,才能窥知一些含义。

单看“扶”字,《说文解字》载:“扶,佐也。一曰相也。”也有“护卫”和“靠近”;还有附、伏之义。

再看“桑”字,《说文解字》载:“蚕食叶。”《徐曰》载:“叒音若。日初出东方旸谷所登扶桑叒木也。蚕所食神叶,故加木叒下以別之。”由此查“扶桑”二字,就可很明晰的知晓。

“扶”是“佐”的含义,又是“相”的含义,“佐”是辅佐帮助之义;“相”是导、助、赞勉、百官之长。

“桑”是蚕食叶之树,三个叠又字念“叒”若音,也就是因为蚕食此树叶能吐丝织绩,此树非同寻常之树,所以在“叒”字下加木,以别其它。由此看来在上古时期,养蚕纺织是被神圣崇敬的重视。

为什么蚕食叶的树被“叒”字加木为“桑”字呢?这个“叒”字又是什么含义呢?《唐韵》载:“而灼切,音若。榑桑,叒木。”《说文解字》载:“日初出東方暘谷,所登榑桑叒木也。”《徐曰》载:“叒亦木名。东方自然之神木。”《精蕴》载:“叒,順也,道相似也。古人發明取友之義,从三又会意,同心同德,而後可相與輔翼也。桑字从此,象众手之形,非取其义。”《正譌》载:“二又为友,三又为叒,所助者多,故为顺也。会意。” “叒”字是以三又叠组,是表明多次而重复,也就是说,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一种神奇的树,它的叶子可以年年反复采摘,撷取喂养蚕食。

  只因为有了这个古“叒”字,“空桑”、“穷桑”就可以依照这个原始的字义“日初出東方暘谷,所登榑桑叒木也。”定性位置为东方,在太阳升起的地方,而绝不是《路史》所说的“空桑”、“穷桑”非一处之地.旸谷又称嵎夷,在东方是观察太阳的地方,应该就是“空桑”区域;太阳沉没的地方叫昧谷,为崦嵫在西方,如果按照“桑”字的组合“叒”和“木”的原始创造理念来看,“穷桑”和“空桑”本是一处,并非“穷桑”在西海之滨,“桑”字本是太阳升起之的神木,岂能成了日落之地的神木?再考察“空”和“穷”字,其二字本义相同,皆是指无有之义;“空”也指昊天;“穷”字在古时可和“穹”字相同义,也指昊天,由此,最初的“空桑”、“穷桑”本就是一地而异字,这是古人不能准标唯一而造成的“空”、“穷”通假字。后来沧海桑田,出现了变化,东方的神树也会跟随着历史无奈的脚步和同“穷桑”迁移西方了。《荒史》:“泰壹之后有空桑氏。空桑,兖地也,一曰广桑。”“兖地”就是兖州,和曲阜近邻。《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青丘”就是临淄一带的营丘。

  以此,笔者认为“若水”和“弱水”不是一个地方,在先秦的若水是指的山东一带,而不是四川雅砻江,在后来的文人粗疏不加思考,把“若水”和“弱水”混淆了,可悲的误导了很多人云我也云的愚庸。“若水”和“弱水”根本不是一回事,是绝对的两个概念,古代粗心大意疏忽的文人有可能会把它们混为一个,因依ruo音,“若”和“弱”是一个音,但是,“若”字之义和“弱”字之义是截然不同的,“若”字,这个字通假了“叒”字,按说最早上古远史的记载“若水”之名,应为“叒水”,“叒水”之概念又根本不是“若水”之概念,后人以为“若水”是雅砻江,但是最早的上古“叒水”,是指的太阳升起的地方,《山海经》记载的“若水”,应该是“叒水”,“甘水出焉”甘水是相比海水咸水之说为甘水,就像现在人说的淡水。有甘渊甘水,那就是流入海水的江河之水被称为甘水,靠近太阳升起的方位的入海河水则被称为“叒水”也就是“若水”,因为,若代替了“叒水”,只因为是“若”通假了“叒”,这才使“若水”无法考证其出处。如果依照“叒”字义来考证“叒水”,那么“叒”和后来的“若”、“弱”字是截然不同的含义。雅砻江是“弱水”而不是“若水”本来的含义“叒水”。《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竹书记年·黄帝轩辕氏 》载:“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竹书记年·帝颛顼高阳氏  》又载:“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妻嫘祖生昌意 , 昌意降处若水 ,生韩流 。 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 阿女 ,生帝 颛顼 。”按此以韩流为昌意之子, 颛顼之父。郭璞引古本《竹书纪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就是因为古人随意性假借用字,才给后人极大的误导。昌意降居若水到底是被降在弱水呢?还是弱水?笔者认为应该是“叒水”,在山东一带,这个结论是从“桑”字的组成的“叒”字含义来的。“叒”是“ 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桑”扶桑、空桑、穷桑,是以纪念养蚕发明创新的标志,嫘祖发明养蚕,这个伟大灿烂划时代的创举,是有必要永恒的记载,这就是“叒”和“木”结合“桑”字的出现。由此,嫘祖是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桑”之地生了昌意,昌意降“叒水”,此处的“叒水”是哪里呢?《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甘水出焉,生 甘渊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 东海之外, 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羲和 ,方浴日於甘渊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 甘山 者, 甘水出焉,生 甘渊 。” 袁珂 校注:“所谓 甘渊 、 汤谷 、 穷桑盖一地也。”《荒史》:“泰壹之后有空桑氏。空桑,兖地也,一曰广桑。”“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从以上看“叒水”就是甘渊。“叒”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叒水”自然是太阳升起地方的水,此水就是甘渊之水。甘渊之“甘”是相对海水味咸的“咸”字而言。甘渊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区别海水的一处陆地水,为了区别海水而称甘渊之水。东方有叒木,叒木为空桑之木,也有叒水,此处清晰可见。《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若木,若水出焉”此处若木、若水应是误传未详考之言,“若水出焉”此句应解义为太阳升起之处有水出来,此水出来,是海水向陆地流呢?还是内陆水向海内流呢?当然,笔者认为海为水汇积聚地,理所当然是应该在的地方,只有陆地水去汇集海水,才能称出焉。海处低,陆地高,只有内陆水向低处流出入海才是道理,如是海水向陆地流,也只能形成海湾岔子,也还是海,只能是称海,不会称为若水的。那么《山海经·海内经》和《竹书纪年》所载的:“昌意降处若水(弱水)”其“若”和“弱”字,二字皆是误用的假借字,应该是“叒”字才正确,由此,昌意是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生了颛顼帝。
   颛顼帝也只有在“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甘水出焉,生 甘渊 。”,不会在雅砻江有东海。《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少昊青阳降降居江水,江水是指的山东汶水,而不是长江水。《山海经·东山经》载:“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詨。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这文内的“江”是泰山“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当然是泰山附近的水系。江是汇集众流者为江,所以,少昊是在山东一带,临汶水而居;昌意江降“叒水”在甘渊一带,这是相对黄帝都城彭城,今徐州一带。《路史·路史卷十四·黄帝纪上》载:“年三十七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这也就说少昊和昌意都在空桑附近,并没有远离今山东之地。

  扶桑、扶木和若木已经分辩清晰明了,其实,这三种木就是叒木“桑”树,也就是上古为了纪念养蚕缫织和观察太阳,分化四季,制定历法,以神义形象化的标志物,就是三星堆的这一件青铜树太阳鸟。

以上清晰地查出详辩了“扶木”、“扶桑”、“若木”是一个,同是“叒木”的别称,就是“桑”树的义象。接下就要分析“建木”了。《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此处的“建木”,应为“谏木”和“叒木”混为一体的一种,有点“建木”和“叒木”似是而非的含糊不清。文中的“弱水”应该是西方的雅砻江,但绝不是东方的那个“叒水”甘渊,此文的“建木”是古人讹传所致,似是说“谏木”又好像说“叒木”(若木),因为,传播这件事和记录这件事的人,他自己也是听别人这样流传的,还不知流传了多少代;多少地域了,也没有人去考证其伪证真实来源。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这文中的“建木”就是“谏木”一句“黄帝所为”,就定性了,如是植物,当然是一大多株,不会只有一棵那样珍稀,也不会说“黄帝所为”,如果是单是一棵无意义的树木,就是黄帝亲手所植,也不会世代传扬,否则,这是一棵有意义的树,有利于天下民众,这才能被永恒地乐道传颂。看有九丘之说,这让笔者想起上古失传的两本古籍书,(也许此两本书就根本没有;或者是有,现在叫别的书名)《九丘》、《八索》,这两本书是否是《九丘》就是《山海经》?“八索”就是《周易》?还待考证。此文中有“陶唐之丘”语,陶唐是大尧封地,历来代表尧帝,这说明此文是意指“谏木”非是尧舜创立发明。“大皞爰过,黄帝所为。”这一句,笔者释为“太皞伏羲时时曾有过,后来又是黄帝所立。”此是有意贬低大尧和舜美德。

  “谏木”是尧所立的“诽谤木”也就是今天的天安门的华表。《淮南子·主术训》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古今注·问答释义》记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史记·孝文本纪》载:“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取谏之鼓。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吕氏春秋·不苟论》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秦汉古籍对“谏木”(诽谤木)的记载很多,有说舜立的;有说尧立的,这“谏木”不管是尧还是舜立的,由此说明“建木”和“若木”关系,只是古代传播人和记载人混淆了事和字体。到此,“若木”、“建木”已明了,那么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是什么呢?是“叒木”(若木)呢?还是“建木”呢?答案很明确了,是“叒木”(若木)而不是“建木”。

  古文献有记载少昊主西方为白帝,五行属金。《礼记·月令》载: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少皞之称是相对太皞而言的。黄帝驾龙升天后,挚为天了,以鸟纪。《三国演义》中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而崩。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句,这都说明了少昊和西方巴蜀的不可分割的紧密性。少昊何许人也?《史记·黄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少昊就是玄嚣,为青阳氏,前文曾考证他是在山东空桑地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適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少皞本在空桑(山东曲埠)登天子位,《月令》以他为标志,主秋季,为西方帝,五行为金,为色白。春秋时的郯国是少皞的后裔之国,以鸟纪为爵称体制。为什么古文以乌为太阳,玄机就在这里。玄嚣为帝,袖领东夷族和天下诸侯。

  《山海经·东荒经》载:“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段文字很显然,说的是在东方有个叫“旸谷”的地方,有一棵“扶木”,这太阳皆从这“扶木”上出至。这文字里的“扶木”就是扶桑;“皆载于乌”,就是穷桑皆东夷九族。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下有旸谷。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古以日谓乌,乌者,鸟也,喻为太阳,为什么要这样称太阳为鸟为乌呢?因为古代把天子比作天上的太阳,说天无二日,不能有两个皇帝;白虹贯日,是说荆轲刺秦,白虹指荆轲,日指秦始皇。少皞是天子,以鸟纪治国,就把太阳比喻成少皞,成为鸟的寓意。少皞为帝又称青阳氏,青为黑绿,以乌寓义太阳,就是由此开始的,因为,他的部落东夷族负责观察太阳运行规律;乌的羽毛为黑色闪绿,所以,称谓太阳为阳乌。通过以上古文献资料,清晰地理顺出太阳和乌的关系;少皞和身世和东夷族。也很清楚的表明了这九个部落观察太阳的分工职责是轮流值班观察的,“一日居枝上,九日居枝下。”分工次序。这样称九夷为乌,多有赋予的贬意性,是否是后来尧时九夷叛乱,羿射九日,平定九夷有关呢?

   东夷族是个很久远古老的族群,本是太皞伏羲嫡系后裔,风姓,其实,和女娲族成婚繁育的,为龙凤呈祥之胄;龙者猪也;凤者鸡也!风姓,实为凤氏,属从禽羽,凤者,鸟之王,禽类之冠凤凰。由此看,本来的东夷族就是崇鸟之族。羲仲就是太皞伏羲的后裔,袖领东夷九支部落族人,古称东夷人九夷。《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载:“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这九夷同时受职观察太阳,所以,《山海经》有扶桑树,九乌处其上的记载。扶桑,实则就是空桑,空桑就是穷桑,穷字古通穹字,穹和空皆义同,稍有异解。鸟和树的关系也已经明了,九只鸟,就是九个夷族部落;扶桑,就是穷桑之地山东曲阜,古称大庭之宅,大庭者,神农也!

  通过以上古文的凑集疏释,知道了少皞和东方夷族;羲仲部族的职责以及扶桑和太阳鸟乌的脉络关系,由此也就知道了三星堆神树有鸟的内含之义的来历。

  前文提到和仲部族,他和羲仲并称羲和,共被尧帝任命和羲仲共同观察太阳,那么他的出身和宗族又出在哪里呢?是否他也是东夷族的分支呢?颛顼帝曾命重黎掌管天地,有文字记载羲、仲是重黎之后裔,古文记载明确。若木可以分析对照三星堆出土的鸟栖铜树。它就是和羲、仲观察太阳的标志,有记载可以查证明确。

  空桑、穷桑,空和穷义当为无,没有的含义。从字义里讲,曲阜之地称空桑或穷桑,那就是没有桑树,这株通天神树叒木桑没有了,此地才称为空桑或者穷桑。那么这株神树怎么没有了呢?它去了哪里呢?古时没有人知道,现在在巴蜀出土了,原来这株通天神树去了巴蜀。曲阜在神农时称大庭之宅,少皞时称空桑,那么这株神树是什么时期去的巴蜀呢?作为空桑和穷桑之称,只是后人这样称谓。相传《山海经》为大禹时代的伯益跟从大禹治水时所著,空桑、穷桑应为大禹之后期的称谓。如果《山海经》真的是伯益(皋陶子)所著,那么这株通天神树叒木桑树应在少昊之时期;或者帝喾后期的尧时代,也有可能是羿射九日,平灭九夷族时,这株叒木西迁去了巴蜀,所以,东夷族的象征物通天神树叒木去了巴蜀,曲阜这才称谓空桑、穷桑。

  先秦和汉称空桑、穷桑,假如《山海经》是先秦和汉代的作品,那么这株通天神树会是商灭夏时,夏王朝贵族大禹的一支子孙带着这叒木去了巴蜀之地。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少昊,同少皞。“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这个地方应该是现在的日照,是东夷族观察太阳晨出的地方。少昊抚养少年时颛顼帝,把他玩耍的琴瑟扔掉了。看来,颛顼和挚情同非常。颛顼是继少皞为帝的。但从此可以看出,颛顼是和挚相邻相近的。

《山海经·海内经》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此文笔者认为“朱卷”就是少皞“朱宣”因为“朱卷”与“朱卷”的“卷”与“宣”音同,是口耳相传后,语音含糊不清混淆后,书写者以“卷”讹为“宣”字。“有黑蛇”,含贬意,蛇者含龙义,意指有强权势力者,多寓王侯之势;“青首”,少皞为青阳氏,此处暗合;“食象”之义,正吻合近时期的三星堆出土众多的大象牙遗物。此处又一次证明了三星堆的文明就是少皞白帝的故国,那么,少皞本是东夷族首领,他在穷桑(山东曲阜)怎么能和万里之遥的巴蜀之国相联呢?少昊怎么会去了巴蜀呢?这是内部权力之争,颛顼为帝后,少昊的一支带领残部西迁了。

少皞又称白帝,西方属金,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像和金杖,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尚未有金,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是指的铜,那时的巴蜀已经有黄金,《千字文》有“金生丽水”之说,黄金最早在中国起源于何地?是什么时代发现使用的,一直尚无定论,只有少昊帝称“金德”,三星堆金物件的出现也足以佐证少皞时代称“金德”意义所在。

三星堆出土的象牙,哪里也不是,只是巴蜀本地的,在上古巴蜀之地就这种大象。《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巴蛇食象是古文记载,证明了现今出土的象牙实物并非虚言。

巴蛇,古文有记载,三星堆也有青铜铸像双手把握青铜蛇的文物;还有刻图上人双手把握蛇的文物,这足以说明巴蛇是真实有的。巴蛇危害极大,它很庞大,大的可以吞大象,能吞大象的巨蛇,它会给巴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恐慌。除掉巴蛇这一祸害就是古时巴人的最大心愿,谁除掉这条巨蛇,无疑谁就是一位功绩卓越的大英雄,巴人会歌颂崇敬他的伟大功绩,把他当作神来敬奉纪念,以作永久的颂歌赞扬。这一尊瘦长型青铜人体像,就是带领巴人除掉巴蛇的那位大英雄。他不一定就是蚕丛、鱼凫、开明、鳖灵、杜宇。

《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

  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此文很粗略的简写了蜀国四位有名的君王,还掺杂了一些神奇传说,不尽详实。但可以从中窥知一些可以分析论断的珍贵资料。

《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开明立,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hōng,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筍是也,号曰筍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以上两篇古文都说蚕丛是古蜀王,大诗人李白也有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表明蜀王蚕丛年岁久远,不和近邻秦国往来。四万八千岁,这是大诗人夸张的句子,蜀国的历史没有这多遥远。蜀国最初是巴国和蜀国,两块行政区域,而后统一合并为蜀国,后被司马错说服秦王所灭;张仪贪功,趁此灭蜀之机也攻下巴地,自此巴蜀归于秦的统一版图。

蚕丛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蜀王《华阳囯志》和《蜀王本纪》都有载,说他纵目,看来他的确生有异相,有异相更有超凡的眼光既然是称“蚕丛”,那就是和蚕着密切有关系,在三星堆也出土了丝织品,也验证了古巴蜀有养蚕缫丝的事实。

从笔者上文考查“桑”字和“叒”字来看,蚕的发源地并不是巴蜀,而是空桑之地。养蚕本是东方空桑山东曲阜一带,太阳升起的地方,有叒木为“桑”,也是为了纪念发明养蚕业而创的字。蚕丛是把养蚕业在巴蜀发展起来的一个人,以此而论,他应晚于空桑之“桑”字的名后出生的人,这位被巴蜀敬奉如神的人,不是以他的王位而受崇敬,而是蚕业的发展,有利于巴蜀民众而受敬仰。如此一说,在他之前,巴蜀并没有养蚕业,是他把这一技术传播到了巴蜀。巴蜀的蚕业不会早于空桑山东之地,应该是由山东传去巴蜀的

有文字记载说他纵目,两只眼球外突,这是他个人的相貌特征,很难得珍贵,有很多古圣人没留下相貌特征,他蚕丛留下了,而且是青铜铸造的,致使今时期的人误认为是外星系文明;古外国文明,这是无知的论调后人为了纪念他这个伟大业绩而铸造了他的青铜头像,虽然是眼睛是大力夸张,从眼窝里突出来一截,这一形像会更加让人敬畏而感神圣。这一艺术的形象就如伏羲女娲人头蛇身是一个意义,是不俗凡同的崇拜心念。如果说蚕丛铸像是外星系的产物,那么伏羲女娲也是外星系的生物了。夸张的变异是古人对敬重的人,尤其是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圣人,一种心里崇拜反映。

前文笔者曾提到少昊白帝,因颛顼称帝,少昊有一部被迫西迁,由此古文才遗留有少昊为西帝文字的记载

笔者有两个假说,假说一:蚕丛就是在少昊时期的一支部族,他从东西迁在巴蜀发展了养蚕业假说二:蚕丛是大夏的贵族,禹的后裔,商汤灭夏,这一支贵族在蚕丛的带领下西迁巴蜀,征服了当地的势力建立了政权。(笔者曾在2019年1月写的《大禹与蒙山》一文指出过巴蜀是大夏后裔,商汤灭夏后,一支大夏贵族逃亡西迁去巴蜀。)

古文也有对圣人异相的记载“羲娲蛇体;神农牛头;颛顼骈骭;帝喾戴肩;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文王四乳。”伏羲女娲,人首蛇体,是龙族的含义;神农牛头,是后人以农耕寓意,牛是农务重要辅助牲畜,就依牛寓意;颛顼骈骭,晋文公也是骈骭,意指不是软肋;帝喾戴肩,为驮着扛着之义;尧眉八彩,尧是圣君,美誉天下,以此寓意面有荣光;舜目重瞳,暗寓重华,是暗寓目中看到女媖、娥媓两位艳丽的女子。禹耳三漏,寓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家门听到家人声音而不记心中而疏漏掉了,是耳隊内听进了家人的声音,又漏掉了;帝喾戴肩,文王四乳是养育四方之义,(笔者曾写过尧眉八彩,文王四乳的论文)蚕丛纵目也和以上的神异之相一样,“纵目”一词为高瞻远瞩,这是赞颂,铸成青铜异像来崇拜敬仰。

鱼凫,所意含的是鸬鹚水鸟。巴蜀先民山猎水捕,有图刻为箭穿鱼图,这说明刚开始,巴蜀先民是以弓箭射鱼捕食,而后发现水鸟鸬鹚可以很轻松地捉到鱼,就萌发了豢养鸬鹚鸟来帮助捕捉水中的鱼,经过试验成功,第一个倡导推广的人开辟了养鸬鹚以助捕鱼,这个时代被称为鱼凫。

杜宇时期是农耕种植时代,为什么杜鹃和望帝相联系上呢?那是以农耕为本的时一期,上古尚没有老皇历,尤其是偏僻的西方边陲之隅,春后的种植农作物得有一个简便明了的标志,来让农人知道什么时间段应该种植五谷了。这时期,刚好在谷雨前后在种植五谷时有一种鸟就开始飞出鸣叫,这种鸟就是布谷鸟,也叫子规、杜鹃、鸤鸠,望帝就提倡农人春天后听到杜鹃鸟叫,就可以种植了。因此杜宇时期是农耕时期,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推广农耕种植,每当布谷鸟春后鸣叫时,人们就怀念他的功绩,人们就把他寓意为杜鹃鸟,遂称为杜宇。

鳖灵本是古楚国人,深通水性,颇晓水利,他在楚国不受重视,反受歧视,或触法犯规而流亡巴蜀,他在巴蜀帮助居民治水防患,深得民心。就是因为他深懂水性,他就得了一个鳖灵的赞誉称号。颇名思义,鳖者水生物,知水性;灵者,精灵、神灵,是神化崇敬之义。

大凡历史上有利于民众的发明以及圣贤或者帝王,都会被后人颂扬纪念,赋似为神圣加以崇拜。

三星堆出土的类似方向盘的青铜物件,现代人是以据今时代的车上的方向部件工具来说像方向盘,今时代人不能拿现在的东西去给上古时期的遗物定性,要以上古时期的现实,客观地给出鉴别分析,这件类似今时代方向盘的物件,笔者认为它是上古日晷的雏形,是观察一天日出日落过程的时间刻表。圆盘的中间插上一根立竿,放在露天的地方,当太阳光照在它的身上,竖着的立竿随着太阳一天的运行,立竿的影子就会移动,这样在一年的观察,春夏秋冬的太阳在一天的照射,立竿的身影都把太阳记录下来。这就是立竿见影的器具,是观察一年四季每天的太阳,照曜地球自转一周长短的工具。

三星堆太阳鸟金箔图案,有四只金乌,内漩涡状是十二颗牙形,四只金乌代表着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十二牙代表着时辰,是一天的日时表,可以和青铜圆盘配合使用,把它叠放于青铜圆盘上,定好正南正北位置后,在青铜圆盘上插立一条竖竿,观察它的日影处在金箔内漩涡牙上,就可以知道一天所处在什么时辰,它相当今天的钟表。

  三星堆出土的七个字符,是古巴蜀文字,巴蜀古国是有文字的,龙型印璋就是证明,还有那七个字符,也是铁的佐证。一个政权存在了漫长时期,怎么能没有文字呢?在被秦灭之前是肯定有文字的,那时在它的周边国家楚国和秦国有文字,它离的这些国又不远,只是近邻,受其影响也会产生文字。

  它的文字是秦灭掉它后给消毁掉了,把秦文推行了过去,致使原本的文字失亡了。历史上一个政权朝代都是有固定的文字,商是甲骨文;周是钟鼎大篆籀文;秦是小篆;汉是隶书;晋是真楷,都是随着王朝被下一个王朝取代而更换,巴蜀王朝也不例外,巴蜀的文子是湮没了,与它灭亡有关,是秦灭巴蜀后,秦王朝便于统治,就废除了巴蜀原有文字,改换成秦文字。

      三星堆出土的玉器牙璋,这是典型的龙山文化代表。玉牙璋是参照尧受禹玄珪仿制而成,这玉牙璋足以证明了巴蜀文明是二里头龙山文化一脉,是大夏王朝文化。玉琮是良渚文化,但是,良渚文化有着龙山文化的影子。三千多年前的巴蜀,正处在中原夏末商初时期。三星堆出土的玉斧和玉璧有凌家滩的传承,青铜器上的云纹;还有器具形态和商青铜器类似;龙的形象的出现,是十足的中华本土文明,哪里是外域和外星文明?

巴蜀古文化是由东夷族迁移过去的,有三部分迹象,第一是最初原有的巴蜀人。《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葜(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第二部分是少昊文明;第三是夏朝文明,《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氏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后者是龙山文化后期的大夏朝文明,有牙璋(大禹受命的玄珪)样玉件就足以证明。这是个巴蜀文明是夏王朝被商汤所灭,其一支贵族被迫败逃来到了巴蜀之地。《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山海经》记载了这一事件。  

   四川雅安有座蒙山,在山东省也有一座山叫东蒙山。山东临沂的蒙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明根源内涵,是颛臾国主祭的山,颛臾国是少昊后裔,此国的任务就是主祭蒙山,这就足以说明山东临沂的蒙山和东夷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四川省雅安的蒙山不会有此被一方诸侯国主祭的荣幸吧?笔者认为四川省雅安的蒙山是由东夷族西迁后为了怀念故土,依照山东的蒙山给迁居地的一座大山命名的。是谁命名的呢?是大禹的后裔,大夏王朝灭亡后,一支贵族逃亡来到了巴蜀,把大禹的事迹留在了四川,并生了根发了芽,长出了枝蔓。以致于后来的一些人认为大禹是四川人,其实,大禹是山东省东蒙山一带人。

公丕刚/文

2021.5.6.12: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