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梅溪吴氏先祖一至三世的一个推论

 梅溪吴氏 2021-06-08

余日前曾写文论述“先举公”与“四溪笃公”不是同一个人,采霁生先生考证先举公吴卅七郎出生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之观点。早前曾听闻有的宗亲父老对先举公出生于1221年的观点不甚认同,概因如此则前几代人世代岁差过大。窃以为世代岁差大有可能是特殊历史、客观条件下形成的结果,于是试作此文,以供探讨。

一世先举公,宋嘉定十四年(1221)十一月十三日未时生,享年五十八岁,于1278年八月二十五日寅时仙世,戊寅年至元四年(1338)十二月初六日安葬流坑土名岬边舍头。一世祖妣陈氏妈(生卒未知,可能安葬于黄龙俗称“磁灶墓”)。一世继祖妣黄氏妈(宋淳佑三年1243癸卯十月十九日戌时受生),据谱载,下葬后即飞钱入室,后把始祖故居称“飞钱厝”,始祖继妣墓称“飞钱墓”。(关于先举公生卒年的考证详见吴霁生先生所著《吴卅七郎墓志考》,本文采用1221年的说法,试做推论。)

二世观者,先舉公長子,生失详,卒元至正元年辛巳(1341)三月廿三日吉时。相公房大树威分支清朝旧族谱载:“……子二德政、德裕,女适流芳蔡家,赐进士出身知州维溥之母也”;1988版《梅溪吴氏族谱》载:“公赋性宽宏,以诗名于世,不事浮糜,汲汲为善是行,故能辑合乡里,雅有令德,乡人以长者称之”;2012年,因新城镇建设,相公房五世简斋公、六世庸轩公、七世康斋公,陵墓迁葬霞流芳山,出土的七世康斋公墓志铭载:“……自先(祖由)光州固始入泉,居晋之梅溪,五世祖观者(注:从七世康斋公往上算正好五世),以资产钜于乡,厚殖阴德,称邑名宗……”。从几处记载尤其是出土的墓志铭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1、用现在的话说观者公是个有钱人;2、观者公可能较长寿;3、观者公至少有一个女儿并且有个当了知州的外孙。

三世德政公,观者公长子,生卒不详,谱载:“……元末大乱,仙峰贼首陈姓者挟公……耕陶田产委诸田仆……家资虽丰而不问家计……”,可推论:最迟在三世德政公时,梅溪吴氏先祖已经从事制陶业,家资丰富,以至于造反的仙峰贼首挟持德政公,图谋其家产以招兵买马。

三世德裕公,观者公次子,生元至元五年己卯(1339),卒于明朝永乐十七年己亥(1419),享年81岁。

这里有个问题,流传下来的族谱并未记载德政公的生卒年,所以也就无从得知德政公到底大德裕公多少岁,但就所掌握的资料,仍然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推测。德政公与德裕公的年龄差距可能比较大,出嫁蔡家的观者公之女儿是德裕公的姐姐,是否长于德政公不得而知。

四世存道公,生于元至正(1341-1360),卒于明永乐(1403-1424)。公性淡寡……晚喜佛老,每月必登金粟洞讲经……(修身养性,又经常攀山锻炼,可能较长寿。)

四世钦道公,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卒于明洪熙元年乙巳(1425)。

《晋江县志》记载:蔡惟溥,永乐甲申(公元1404年)联捷进士,授香山令,抚集流民,百废俱兴,邑有豪恶号三虎悉捕诛之;擢知钦州,兴教除恶,勤于抚字,一州称治。根据以上记载,蔡惟溥的仕途生涯官位止于知州(知府)一级,但蔡惟溥又是个颇有政声的官员,这应该是中进士的时候年龄就比较大了,因此知州任满就告老还乡了。有句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假定蔡惟溥中进士的年龄为50岁,蔡惟溥出生年份在1355年左右,这样的话,如果他只为官两任,也是正常情况了。因为找不到更多详细的记载,无法断定蔡惟溥便是其母的第一个孩子,那么其母(假设生于1315-1335年)在20-40岁左右生下蔡惟溥也是在常理之中。

五世宜斋公,生于明洪武十二年己未(1379),卒于明宣德七年壬子(1432)。《梅溪吴氏族谱》载:永乐中二都之地贫瘠注:乾隆乙酉版《晋江县志》卷十五杂志·祥异记载:永乐十四年饥。永乐十四年即公元1416),民不聊生,不堪赋役,全亡者众,荒地多为势家侵垦,秋税无征,每年当里甲者,破家相倡。公倡议奋夺,得免秋税六十石,赔貱百年,如释重负。叔父钦道公喜曰“吾侄值德不愧吾祖矣”……很大可能,永乐十四年的时候,存道公已经去世,存道公跟钦道公的年岁差距比较大。

综上所述,来做一个大胆但合理的推测。

宋末战乱,肆意抓丁,出生于1221年的“先举公”,可能只是南宋朝廷地方政府一个低级官吏。对于乱世,个人力量实在有限,出于自保或保全家人的缘故,“先举公”辞去职务,于1257年归家避祸。几年以后,先祖妣陈氏病故后安葬于黄龙。黄龙靠近泉州府城,为躲避战乱,由于磁灶“颇为富庶”,“是一角宝地”,而“谁也不敢到磁灶抓瓷匠陶工”,所以先举公择居于此,自称“吴卅七”以自保。来到相对稳定的磁灶后,先举公娶了继祖妣黄氏(生1243年),因谱牒几遭损毁,无从得知除观者公及观用公外,先举公是否别有其他子女,那就有可能,继祖妣黄氏为“先举公”先生下的是女儿,直到1270前后(黄氏妈年约28岁),方才生了“观者公”以及后面的“观用公”。景炎二年(1277),蒲寿庚降元,尽杀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备极惨毒。元朝实行的高压统治政策,迫使南宋遗臣及士大夫纷纷避祸另寻乐土。消息传至城南二十里的磁灶,不免使得“吴卅七”心怀忧虑,在1278年不幸去世了,安葬于故里黄龙,留下了36岁的继祖妣黄氏及未成年的观者、观用。孤儿寡母要撑起一份家业显然不容易,因此观者公结婚的年龄比较晚,先立业后成家,即便放在现代可能也远远超出了晚婚的年龄。成年后的观者、观用励精图治,就此在磁灶从事制陶业,勤奋经营,终于事业有成,以资产钜于乡。事业有成的观者公成家,及不惑之年才生下了三世德政公(假设生于1310),随之又生了一个女儿。女儿嫁给了诗书之家蔡家,后来有了一个赐进士出身的知州外孙蔡维溥。观者公赋性宽宏,以诗名于世,不事浮糜,汲汲为善是行,故能辑合乡里,雅有令德,乡人以长者称之。善有善报,观者公晚年又得子德裕公(晚年得子不足为奇,时至今日,我们身边都能找到因为前面一直生女儿到五十几岁才生下儿子的例子,对于古代的有钱人来说就更不足为奇了,孙子比儿子年龄还大的都屡见不鲜)。至此,吴家可以说已经在磁灶站住了脚,从而开宗立派。为方便子孙后代祭祀扫墓,观者公在晚年(1338年)将先举公的陵墓迁葬于磁灶,但因彼时仍为元朝统治,迁葬之时出于安全考虑,未写明真实名讳仍然以“吴卅七”称呼,是为后来在磁灶出土墓志铭的吴卅七郎墓。二世观者公已经为吴家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三世德政公更是有了一个当知州的外甥蔡维溥,可能对于吴氏的发展也能有所助益。此后吴氏在磁灶梅溪开枝散叶,愈发繁荣昌盛。先祖之事迹行略父子相传,及后五世建宗祠时,方在神主牌书“三十七致仕府君追号先举”。

关于年龄代差问题,未传丧偶再娶、得子年龄较晚等情况都极大影响年龄代差,如果连续两代人都碰上这类问题,那么在三代人内,祖孙相差90岁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据说重修梅溪吴氏宗祠进主之时,梅溪族裔九世同堂;而今日字行最高的还有20世“庆”字辈,字行最低的则是28世“诗”字辈,跨度也是九世,可见即使同一宗族,传代速度也快慢不一。

2020年下官路五房已传承至28世“诗”字辈,时年20岁,也就是说出生于2000年左右,从一世祖算起,平均代差为(2000-1221)÷27=28.9(岁);从五世宜斋公算起,平均代差27岁。相公房大树威分支重修族谱,传承至26世“谋”字辈,出生于2005年,从一世祖至二十六世计算,平均代差31.4岁,若从五世淳斋公至二十六世,平均代差29.5岁。大树威分支不是淳斋公后裔的长房,因此平均代差大一点正常。

按先举公出生于1221,则一至五世平均代差为39.5岁,比正常情况多了点,但一旦遇上未传丧偶再娶得子年龄大的情况也在常理之中。反之,若先举公生于1281年,则一至五世平均代差24.5岁,这个接近一般以25-30岁为一代的下限,在社会安定的情况下比较可能。从1221-1379年这158年的时间里,有两次王朝更迭,元朝统治时间为105年;而从1281-1379年这98年的时间,有一次王朝更迭,元朝统治时间为88年。元朝一代绝对称不上汉民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的朝代[1],不知宗亲们觉得哪种可能性更大?

后附一简表,以供参考。

梅溪二十四世裔孙   育参

2020626日写就202165日修改

梅溪一至五世简表

世代

名称

生年

卒年

行略

一世

先举公

宋嘉定十四年(1221   十一月十三日未时

元至元十五年戊寅(1278)八月二十五日寅时

1257年致仕避祸,陈氏去世后,迁居磁灶,自称“吴卅七”。(今梅溪传至二十八世诗字辈为宜斋公后裔,约生于2000年,平均代差28.9岁;若只计算宜斋公至二十八世则平均代差27岁。)

祖妣  陈氏

未详

未详

安葬于黄龙(磁灶墓)

继祖妣 黄氏

宋淳佑三年(1243癸卯十月十九日戌时

元至治(1321-1323    至正十九年己亥入葬

相传飞钱墓系葬妈,葬后飞钱入厝。

二世

观者公

1270年?

元至正元年辛巳(1341)三月廿三日吉时

幼年丧父,孤儿寡母,大器晚成,先立业后成家。女适流芳蔡家,赐进士出身知州维溥之母也;以资产钜于乡;乡人以长者称之。族谱被焚,但不能就此断定观者公之前没有兄、姐,古时医疗条件不好,幼而殇者不在少数。

观用公

1272年?

 

传派云霄,即云霄公

三世

德政公

1310

或在明朝初年

元末(约1368)大乱,仙峰贼首陈姓者挟公……耕陶田产委诸田仆……家资虽丰而不问家计……

女(蔡惟溥母)

1315-1335

 

子蔡惟溥(生约1355?),永乐甲申(公元1404年)联捷进士,时年五十?官位止于知州。

德裕公

元至元五年己卯(1339

明永乐十七年己亥(1419

大二房公

四世

存道公

生约元至正(1341-1360

卒或早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

公性淡寡……晚喜佛老,每月必登金粟洞讲经……(修身养性,又经常攀山锻炼,可能较长寿。)子二,长宜斋公,次淳斋公

钦道公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

明洪熙元年乙巳(1425

传白石三峰

五世

宜斋公

明洪武十二年己未(1379

明宣德七年壬子(1432

永乐中二都之地贫瘠(注:乾隆乙酉版《晋江县志》卷十五杂志·祥异记载:永乐十四年饥。永乐十四年即公元1416年),民不聊生,不堪赋役,全亡者众,荒地多为势家侵垦,秋税无征,每年当里甲者,破家相倡。公倡议奋夺,得免秋税六十石,赔貱百年,如释重负。叔父钦道公喜曰“吾侄值德不愧吾祖矣”。

淳斋公

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

明成化三年丁亥(1467

略,按2020年修谱,淳斋公派下大树威分支,传至二十六世(生于2005年),计算淳斋公至二十六世,平均代差29.5岁。

 



[1] 除元朝政府对汉族人民的歧视政策外,《泉州府志》、《晉江縣誌》還記載:元泰定元年(1324)饥,赈糴有差;至正十四年(1355)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