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洗钱监管持续纵深 2019支付机构罚单金额增长2.67倍 | 十字财经

 新用户4483fvYu 2021-06-08
    2020年开年不久,央行已经两度披露千万级反洗钱相关罚单。

    2月14日,央行一次公布27张反洗钱罚单,其中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泰证券三家机构及时任相关业务负责人揽下三张千万罚单,分别为2360万元、1820万元和1010万元,总计5190万元;而就在不到一个月前,央行营业管理部刚刚公布一批处罚信息,其中银盈通、开联通两家支付机构亦涉及违反相关反洗钱规定,分别被罚1789.76万元和2324.27万元。

 可以看出,2020反洗钱监管工作仍将持续纵深。而在此前,2017年开始,反洗钱严监管大幕已然开启。刚刚过去的2019年,在金融强监管的态势下,央行披露的罚单数量规模进一步显现出了“量价齐飞”的特质,其中,2019年整年的反洗钱罚单达354张,金额达1.38亿,超过2018同期数据而此间,来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反洗钱处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攀升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反洗钱罚单的增长不仅仅是因为监管态度的趋严,亦有相当程度得益于法规的完善、监管主体联动性的加强、监管科技的升级、监管信息披露及时性和透明度的增加。

1

反洗钱仍为监管重头戏
 十字财经根据央行官网披露数据统计,2019年,央行下发行政处罚共计767笔,总金额约为3亿(30857.82万元),违法类型依然是以支付结算、反洗钱及金融统计几大类为主。其中,银行业仍是获罚单数量最高的机构。但值得注意的是,支付机构虽罚单数量不及银行,处罚金额却高达1.39亿(13902.53万元),超过了银行处罚金额1.37亿。当然,银行有部分监管职责由银保监会来落实,也是央行披露的银行罚单金额少于支付机构的原因之一。

    2019年度最大罚单也花落支付机构。2019年7月1日,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于其违反了支付业务规定,被处以共计5939.4万元的高额罚款。而迅付支付并非第一次受罚,在2017年和2018年均由于违反支付结算业务和反洗钱业务规定被罚款170余万元。 

(2019年央行对各机构行政处罚罚单及处罚金额统计表)

    从数据变化趋势来看,监管力度仍处于不断收紧的态势。其中,反洗钱力度的不断加强尤为明显。

    纵观2019年全年,反洗钱惩处力度进一步加码。反洗钱行政处罚共计354笔,量低于2018年的396笔,但罚款金额合计约为1.38亿元(13805.25万元),超过2018年同期数据1.31亿(13101.86万元)此外,“双罚制”的特色也进一步凸显,不仅对涉事单位进行警告与处罚,同时,处罚落实到人,对相关涉事人员亦将予以追责。

(2019年监管部门反洗钱行政处罚情况汇总)

 可以看出,涉及反洗钱的处罚金额中,银行业依然是重灾区,罚单金额占比55.04%,但是支付机构罚金占比却在飞速攀升,从2018年的9.24%飞速上升到23.4%。2019年整年涉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反洗钱相关行政处罚15笔,相关单位和个人的遭罚金额为3230.55万元,为上一年度的2.67倍

    此外,在反洗钱相关处罚中,金额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支付机构占6席,其中罚款金额折桂的是汇潮支付有限公司,被处以630万元的处罚。

(▲向右滑动查看详情)

 从机构违规具体内容看,“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为违规类型之首,达到141张,占据了罚单数量的40%,而排行第二的87张罚单原因则为“违反反洗钱规定”,细节处语焉不详,另有FGHIJ几项处罚原因中亦包括了“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
    
    由此可见,身份识别仍是反洗钱工作中的攻坚难点,而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该原因亦是主要的罚单缘由。 

每个字母序号对应的原因如下:
(向下滑动查看详情)
     

2

反洗钱监管的纵深空间

    2019年4月,FATF官网公告了中国顺利通过FATF第四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评估报告。事实上,自2007年中国正式加入FATF以来,反洗钱监管力度不断提升。

 作为一项贯彻金融生态始终的系统性工作,反洗钱对不同监管主体的联动性和监管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提醒的是,行政处罚只是事后监管的一种手段,法律法规的完善落地、事前事中的数据实时监测才是动态反洗钱的支撑。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起步较晚。2007年以前,反洗钱的相关制度与监管工作大多都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随着2007年中国正式加入FATF,国家对反洗钱的监管力度不断提升。2007年,反洗钱监管逐渐延伸到保险以及证券机构。2012年以后,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才不断加强。


    一家第二梯队支付机构副总裁告诉十字财经,迄今为止,《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作为支付机构反洗钱监管的重要制度,但该文件的法律效力和调整范围较窄,约束力相对薄弱,且为2012年发布,彼时移动支付尚未起势,而今,行业环境已经大异,交易和清算模式日益复杂,相对而言,反洗钱监管部门人员数量较少,存在新兴支付业务缺乏实操经验或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等情况,监管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相当的滞后性。与此同时,新出台的文件也存在各地中支机构监管人员和各大市场机构合规人员学习不及时的问题,存在落地的滞后性。
     
    “此外,2013年发布的《收单管理办法》仍然是管理支付机构的重要依据,但是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讲,其中一些条款,比如一味要求线下巡检已经与市场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脱节。这些工作一定程度商业是配合反洗钱的需要。但如今反洗钱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工作。商户数、用户数、交易频次、交易规模都在高速发展,完善的信息系统和高度的数据处理能力才是核心,单纯的人力投入并非关键。”
    而事实上,监管部门也已经开始意识到科技手段的重要性。十字财经了解到,蚂蚁金服、腾讯等科技巨头也在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配合并协同央行完成反洗钱监管任务。

    但得注意是,虽然各大支付机构有在公司内部设置反洗钱相关岗位,但不同支付机构对反洗钱重视程度人才储备、知识经验和技术能力都存在极大参差




    上述业内人士坦言,大多数金融机构自身在反洗钱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建设的速度与反洗钱内外环境巨变存在相当落差。和硬性要求的岗位设置、工作体系相比,监管要求的“风险为本”的工作核心相对软性,而反洗钱工作的目标设置也相对模糊,在此前提下,对存量用户、商户和交易的净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2019年10月公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发布报告》,随着移动支付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规模、笔数也在不断扩容。截止2019上半年底,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达到110.4万亿元。但在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格局上,支付宝、财付通保持垄断地位,占据了54.2%和39.5%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包括所有中小支付机构共同瓜分不到10%的市场。而这一阵营中,银联商务、平安付、拉卡拉等第二梯队支付机构或许具备一定的科技能力适配反洗钱监管要求,但相当数量的中小支付机构并没有主动配合反洗钱工作的意识,也并不具备反洗钱的能力。

    然而,归根结底,反洗钱攻坚战并不只是监管层面的任务,必须由产业各方一起努力。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原创|独家|深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