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身上有我们的影子

 新用户3134eDv6 2021-06-08


中国家长身上,亚健康的心理因素太多!

何出此言?一是总想要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二是永远不知道满足。直接说吧,孩子得了区县第一,还嫌没有得市第一;得了市第一,还嫌没有得省第一;拿到了省第一,还是抱怨没有拿到全国第一。这是一个很普遍的中国家长心理,可以说,已经急切到了几乎要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程度了。

我试问一下:你都没有拿过一个区县第一,凭什么要孩子拿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呢?这跟孩子要你上天摘星星的要求有什么区别呢?

我想要恳切地提醒大家一句:孩子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最近微信圈里疯传一篇文章《不成器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着不靠谱的家长》,我建议大家好好看看,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再来跟孩子提要求吧。

时值秋深冬近,学校的期中检测已经全面结束,紧接着应该是家长会了。可以这样说,分数成了家长们情绪的晴雨表,

我也是位家长,我也曾经深切经历了这样的煎熬和苦闷:孩子考好了,雨天也是晴天;孩子考砸了,晴天也是雨天。可以说,大家的今天就是我的昨天。所以,我想以自己曾经的经历告诉大家:把孩子当成一棵自然生长的小树:你急或者不急,他还是那样成长,不紧不慢。

我跟很多家长做过交流,我把自己亲历的感受告诉他们:对于家长来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孩子吃饭,陪孩子散步,陪孩子看书,即便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坚持读书看报。——想想,当孩子考上大学工作走远的时候,你连陪他的资格都会被剥夺,现在还有什么不耐烦的呢?

人,记忆中最深刻的,通常有两个内容:童年时代第一次被摄入记忆里的东西,人生中最曲折艰难的经历。如果说老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作为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是更应该“为人师表”吗?要孩子守时,自己先做到守时;要孩子专注,自己先做到专注;要孩子有好习惯,自己先有好习惯。

我想,有一个问题可能被我们很多家长忽略了,那就是孩子的心里,平衡感是最明显的。比如,要孩子按时吃饭,你却抱着手机抢红包发微信,孩子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再比如,要孩子认真看书,你却看着球赛大呼小叫垂足顿胸,孩子又会怎么想呢?

最近,我的很多朋友着手“抄经”,每天坚持1-2个小时,我挺赞成他们的做法。这样坚持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一是让他们能够坐下来;二是让他们的心能够静下来。当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该是多么重要的收获啊!

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最好教育,我们坚持做到三条就够了:示范,耐心,等待。不要企图让秋天的花在春天的时候就开放,不要企图让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像周立波一样侃侃而谈。

我跟每一届新学生都要讲,我需要孩子们做到的只有两点四个字,态度,习惯。态度的要求只有两个字“专注”;习惯的要求是“什么时间点儿就做什么事儿”——吃饭的时候就去专心吃饭,活动的时候就去安心锻炼,休息的时候就踏实睡觉,学习的时候就专注学习。不因为受干扰而乱套,就可以了。

我也常常问自己的每一届新学生:这个世界上你们最信任的人有几个?两个:一个是家长,一个是老师。家长给了你们生命,托付了自己的希望;老师是你们成长的领路人,寄托了自己的成就。

对于每一位家长,只有把孩子放在两个地方自己才最放心:家里,学校。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太把老师“神奇化”。为数很多的家长,常常容易把孩子的“不好”扣在学校头上,加在老师身上。懒散、娇气、任性、自我......等等这些你用了十多年培养出来的孩子身上的坏习惯,老师怎么可能几个月或者半年就能够神奇点化呢?所以,不要期望老师都像“白加黑”一样,服几片感冒就会立除。教育的功效是缓慢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样一个教育畏首畏尾不敢惩戒的时代,教育的育人功能时限还有延长的趋势。

建议家长朋友,一是经常坚持照镜子,看看自己那个习惯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成长有了负面影响;二是行动感染胜于语言教化,言多必失,话多必烦。

当孩子与老师、家长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是最美的画面,也是教育最成功的起步!

——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作者简介:陈启,号南山白丁。大学本科学历,中英文兼修,供职于陕西西安惠安中学。文风力求散淡,干净,活力。诗歌《船夫之歌》获首届诗词楹联大赛二等奖,古体诗《关中汉子》、《题画诗》“繁花难掩层绿”分获第二、第三届一等奖;散文《乡下女人》、《小镇》在不同刊物发表。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2008年发表于《中国音乐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