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乐都是自找的 ——写在第34个教师节

 新用户3134eDv6 2021-06-08

教师节过去两天了,今年是第三十四个。

这文章其实构思得很早,在时间刚刚踏入刚九月就开始有这个想法的——难得有一个自己的节日,不写点东西总归是说不过去的。

可是,像很多事情一样,想的很好,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关于“教师节”吧,现在的感觉跟一年一度的春晚一样,年才过半早早就期待,大年夜往往化为了失落,久而久之,便不再期待,也免得失落。有人建议去掉春晚,有老师建议去掉教师节,这样的声音听起来有点过,但并非毫无缘由。

我也是这样的想法,“没有这个节日了,反倒心里还平静。”但这样的论调,在9月10日那天发出来,显然有点不和调不识相。——说心里的实话,往往都有不识相之嫌。

所以,这文章就延怠到了今天。还好,“教师节”的余温尚在,那么,谨祝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虔诚坚守负重前行的同仁们:节日快乐!

有句谚语,“迟到总比没有好。”今天,我最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话是:幸福不会从天降,快乐都是自找的。

早些时候,教育部就发布消息称:全国各省会和直辖市将于9月10日晚8-9时,在各自的地标建筑上“亮灯”,在大屏幕显示“老师,您好!”的字样,以向老师们致敬。

不知道大家那天都看到了没有,希望大家心里泛起了别样的温暖和幸福,真的。我那天晚上是去打了一下球,去的时候是6:30,回家的时候是9:30,我只看到了路上满是闲逛的行人,头上是闪烁的霓虹灯。我怀疑,可能当时忘了是自己的节日呢。——应该是!

仪式感貌似很有力度,但我觉得来点实在的可能更好些。比如给大家半天假(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女同志上街购个物看个电影,男同志陪家人购物看电影,是不是更人性化一点儿?好像以前就是这样子的。)我经常看到沿街的商家,一大早把员工整齐地排在大街上,使劲儿的跺脚训话喊口号,“第一第一,争取第一”。当然,她们嘴里喊的第一是指自己当天的销售业绩。我觉得忒好笑,就想到了一句话,“微笑服务”。其实微笑服务的重点不是“微笑”,而是0在“服务”。产品质量不过关,把脸微笑烂也没有作用的。

所以,过自己的节日,任何的宣传效力,也远不及我们自己送给自己的宽慰: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坚守,所以无悔。不管别人信不信,只要自己坚信。

传道,授业,解惑,像不知疲倦的骆驼,长途跋涉着,从不抱怨从未停止。爱心,耐心,精心,像坚守在渡口的摆渡人,送一批迎一批,把渴望变成希望,把梦想变成理想。

呕心沥血育桃李,万般艰辛白发知。

这些是对咱们这个行业的简笔勾画,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琐琐碎碎经年累月。耐不住寂寞,受不下清贫的人,早都跳槽了。我要不是高考的时候被偷数学卷子最后勉强考上,那肯定也入不了这个行当。——如果我说自己有点被“误入歧途”是在自虐,但却是真话。那话不文雅点说就是“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那我显然被入错行了!

可是,入错了就入错了,命中注定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认命。所以,我就这么寂寂默默地过来了:没有多大成就,但没有耽误过人家子弟。

陈道明在一个综艺节目里说,他自己在天津人艺的时候,跑了七年龙套,舞台上没有过一句台词。他想说的意思是:人要学会甘于寂寞,历练自己。教育行当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不只是寂寞,还有许多的无奈、委屈和心酸,是不被理解的。

近些年来,当教育处于社会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对于教师的指责变得极其随意,甚或肆意无忌。一些制度性的东西,却要教师来担责;个别害群之马的丑行,却让全体教师被污。更好笑的是,对于一个年年获奖受表彰的老师,有些家长要到教育局投诉“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少。”——语文科目,除了作文,凭什么要留那么多作业?外行千奇百怪的责怪举止,很多时候已经让老师们又可笑又可气,不知究竟该怎么从教了。

前些天暑假里,有人很直白地跟我开玩笑,玩笑里夹杂着明显的愤愤不平还夹杂着些许挑衅成分,“你们老师多好啊,每年都有个寒暑假!”

我没有客气:那你给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打电话或者写信,强烈呼吁:“建议取消教师寒暑假!”

他们面呈猪肝色,悻悻走开。

隔行如隔山,一行不知道一行的心酸。他们只看到老师的寒暑假,却不看他们的“早出晚归”。

没有人知道寒冬季节清晨五六点钟寒星的样子,老师知道;没有人知道更深夜静时分月亮的面容,老师知道。当一个孩子落伍时,老师的焦急没有人能读懂,只有他(她)自己;当一个孩子取得进步时,老师的欣喜没有人能体会,只有他(她)自己。老师不是父母,却操着比父母还多的心;老师不是警察,却破着比警察还多“案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琐碎但宏大的建设工程。

去年暑假高温天气里,别人以为的休假时间里,老师们冒着40℃的高温扶贫。一个在龙家寨村扶贫的女校长,烈日下坚守在给贫困户“扒危房”“建新房”的现场,直到贫困户搬进新房安居。一个40岁的壮汉校长,为蒋村镇贫困户建新房跑扶持项目,两次病倒在医院。“大家访”“一帮一”活动里,老师们走村入户,“镇不漏村”“村不漏街”“街不漏户”地摸底帮扶……如果说这样的付出可以被写成一首歌,那它最好的名字应该是《为了谁》!

我们渴望被理解,我们不得不吞咽许多的误解和委屈。个中的酸甜苦辣,唯有我们自己知道。

2007年,我在县城北边的一个中学工作,带高二两个班英语。每天上班下班,都要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县城城区。那时候学生早上6:20开始早读,跟班老师最迟必须赶在6:15之前站在教室门口,清查学生到校情况,并巡视学生早读。什么概念?老师最迟必须5:30起床收拾东西,赶快出发上班。

那个深秋的晚上大雨下了整整一夜,瓢泼似的,天罕见的漆黑,街灯还不到亮的时候。我骑着摩托车,穿着摩托车雨衣,一路小心而又急急地赶路。

走到县城北关附近,对向一辆小车疾驰而来,刺眼的车灯晃得我眼前一片模糊,我下意识地把摩托车向右侧靠了一下,不想一下子栽倒下去。——原来,路边有人倒了好大一堆沙子,应该是在搞建筑。

“见鬼,我TM下辈子做鬼也不当老师了!”我艰难地爬起来,嘴里愤愤地骂着,心里也不断庆幸:还好是一堆沙子,不是砖块儿。

检查一下,车子有点问题,但好歹还能打着火,可以继续赶路。就这样,我狼狈不堪地赶在6:15把自己竖在了教室门口:学生已经开始早读,黑板正中心,是我昨晚安排的早读内容,科代表写在最醒目的位置。

对于学校早读的安排,我一直很觉得不合理:周一、三、五语文,周二、四英语。那么当天的其他科目需要识记怎么办呢?

“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也一直在告诫孩子们要抓住早晨的这段早读时间,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早读识记。比如,今天他的语文有很多需要诵读识记,但却偏偏遇到了英语早读;他需要诵读英语的时候,却遇到了语文的呵斥。这就好像,孩子口渴了,你却往他嘴里塞饼干;孩子饿得哇哇直叫,你却使劲儿给他灌水。为什么不可以自由早读呢?

我们那时候的早读是完全开放的:你可以在教室内外任何地方读任意科目,只要你觉得需要。我那时候发明了一个很有效保持早读注意力的办法:读十多分钟,然后哼唱一小段歌曲。那时候流行《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骏马奔驰保边疆》,还有《霍元甲》主题曲和《虾球传》主题曲,我歇一次唱一段,张弛有度,觉得蛮好的。一个早读,感觉收获很大。

现在不行了。必须得坐在教室里,只能读固定的科目。我没有办法改变,就给学生们说,你们可以早15分钟到教室,逢英语早读时间提前赶快读读语文,逢语文早读读读英语,也可以记忆一下数理化的东西。——就是这样。

早上辛苦,晚上的自习同样辛苦。“做老师倒霉,做文科老师那就是倒了血霉。”早读有你的份儿,晚自习还有你的份儿,你就得守着早晚两头挨堵。这样死板的制度,给人的感觉就是,你不但遇到了流氓,还碰到了无赖。披星戴月那是家常便饭的事儿。大半夜弓着身子把自行车踏的像风火轮一样急急赶路的,一定是刚下晚自习的老师。

如果你命不好,摊上个语文老师的差事,那批阅作文可真够你喝一壶的。一个班50个学生,标准工作量你得带两个班,当然还有班主任。100个学生的作文,每篇作文连看带写批语,没有5分钟是绝对完成不了的。那么,请你用小学算数法则计算一下他得用多长时间?

“一道道皱纹沧桑了容颜,却刻出了慈祥。一本本作文粗糙了手指,却画出了美丽的波浪线。昏花了双眼,却一直看着远方;佝偻着身子,却挺起了精神。”这是我写的一段赞美老师的颁奖词,说实话,我在写的时候心里都特不得劲儿。

但是,我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无论我们站在多么低的谷底,也应该气度不凡。如果说被人理解和尊重是一种享受,那么不被人打扰的安静又何尝不是一种福份呢?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品《情人》,是这样开头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其实,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更希望听到像这样的问候和赞美。——我尊重你过去的奉献,我更赞美你今日的安守!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既然我们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就应该担起自己肩上的担子: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让自己愉快工作工作愉快!

(作者简介:陈启, 教师,乒乓球爱好者。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吃麦饭》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