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故事 | 川锅技校:踏平坎坷成大道

 盐心Jaffe 2021-06-08

川锅技校全体行政老师

01
活下来

2013年,郭大治去了一趟北京,妹妹看到他后,吓了一大跳:站在她面前的哥哥,黑眼圈特别重,气色特别差……

那正是郭大治此生中的一个决定性时刻。2012年8月,时任成都市技师学院金堂分院副校长的他,接到一个电话,被任命为四川锅炉技工学校(下文简称川锅技校)校长。

对这所学校,郭大治并不陌生。他1963年出生在泸州农村,中考时全班仅他一人考上高中,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锅炉厂(下文简称川锅厂),从技术岗一直干到人事处处长。而川锅技校,正是川锅厂的厂办校。

2008年,川锅厂处于破产、分流前夜,郭大治四次提出申请,才获准辞职。因离职程序耽搁,他到成都市技师学院金堂分院时,被聘为副院长。不抽烟、不喝酒的他,日子清闲,甚至有点空虚。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并不断总结反思的人,我喜欢用自己的逻辑思维,通盘考虑然后将想法变成现实。”郭大治说。

他信心满满地来到川锅技校,可很快就愁得吃不好,睡不好。

摆在他面前的,是历史遗留的一团乱麻。最头疼的是资金断裂。2008年厂校分离,政府给了300万专项扶持资金,为2009年2月到2012年2月过渡所用。分离后,学校先归人社口管,后转为教育局代管,最终被划入金堂县人社局下属二级单位。

到郭大治来当校长时,三年过渡资金已用完,没钱了,且学校性质已由厂办校转为公办校。非民办技校,就不能收学费;属公办校,但县财政却从未拨付工资、绩效、保险等一系列费用(人社部门的国家专项资金除外)。

棘手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当时教职工40人左右,人心惶惶,教务主任、德育副主任、总务主任和副主任先后离职;学校可动产仅26万;学校土地使用证标明的面积4.8亩;在校学生仅几百人……

如何活下去,尚且未知,但郭大治还是在大会上给老师们打气:“收入确保不下降,力争有所增长。”

李慧国副校长告诉记者一件事。为稳定军心,郭校长垫支,以学校的名义带全体教职工去大连旅游,规格蛮高,还去孔子故里走了一趟,全程他装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而学校的账面亏空,当时只有郭校长和财务人员清楚。李慧国也是几年后才听说此事。

作为校长,郭大治从没想过在学生身上刮油水。他觉得在市场中可以找到生路,于是按企业化思维管理学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厘定奖惩制度,激发团队活力。

如何从市场中挣钱?郭大治苦苦思索,自己的最大本钱,就是那支由技术工人转型的教师队伍。经常关注国家政策走向的他,发现培训企业工人可以一试。凭借军工厂厂办校的底子,学校申请并具备了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开始送培训进企业。企业出工人,学校出师资,培训后由人社部门鉴定,每培训出一名合格的技师或高级技师,可获得五千元或六千元的政府补助。

高峰期时,川锅技校仅靠培训企业工人,一年就创收了上千万。2016年,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在那段艰难岁月中,郭大治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跑了很多部门,去了很多企业,甚至被个别政府部门的领导当成“瘟神”一样避之不及……

酸甜苦辣尝遍,目前的川锅技校,教职工已增加到140多人,包括不少新招聘的本科生、研究生,老师们的年薪,由2012年的三万多涨到平均十余万,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占比66%,生源达到2970多人,毕业生供不应求,新校区正在建设……

这一段路,验证了郭大治的一个预判:投资什么最划算?人才!学校能有今天,他感激自己那支亲爱的高效的高技能人才团队。

“我近几年的重心,是把各项制度架构好,把校园文化打造好,以后我老了,退休了,其他人来当校长,这些机制、文化能传承下去,保证学校很好地发展下去。”郭大治说。

郭大治校长说,把各项制度架构好,把校园文化打造好,是他现在的工作重心

02
站起来

川锅技校的核心管理层中,有不少人都曾被“挖”过:现任德育处主任段琦,副校长强娜宁,招生就业培训处主任苏军,甚至包括郭大治本人。

2009年前后,川锅厂进入破产、改制、裁员阶段,唇亡齿寒,买断工龄的职工,和川锅技校的学生一道,都被抛进了市场化经济的汪洋大海中。

随着川锅厂各单位陆续搬迁,本地居民棚改,学校周边越发冷清。走在山沟里,看着那一座座外墙斑驳、藤蔓缠绕的厂房,以及墙壁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标语,恍如穿越回了改革开放以前。

时代变了,老师们感受到的失落,比懵懂的学生更重。那段低谷期,川锅技校的老师们一度觉得抬不起头,羞于在人前提及自己的身份。

李慧国记得,有一年招生季,他接待一位家长,正在跟对方介绍学校情况,对方扭头便走,边走边打电话嚷道:“这学校骗人,连个校门都没有!”

2004年毕业留校的苏军,2014年收到了年薪16万的邀请。但他选择了继续坚守。

十六岁考到学校,毕业留校至今的李慧国也说,“学校的点点滴滴,我可以说如数家珍,就感觉自己和这个学校融为一体了,你的生命属于这里。”女儿也对他说:“爸爸,我还是觉得你最适合川锅技校,这所学校需要你。”

所有留下来的人,内心对这所学校、这片土地,都生发了一种感情。


从左至右分别为段琦、李慧国、强娜宁,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学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郭大治上任后,用了三五年时间,带领大家挣钱,让学校活下来的同时,他跟团队骨干还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大家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再次站起来。

第一要务自然是收入的体面。从2013年开始,连续四五年涨工资,最高一次涨了45%,目前待遇基本高于人力资源市场同岗位薪资。

作为校长,郭大治不讲究名牌服饰,一年超过三百天穿着学校的工作服,师生们都看在眼里。教职工团队像个大家庭,老师生病或住院了,校领导亲自探望;直系亲属过世,学校工会组织人帮忙做事、慰问;过生日时,集体买蛋糕庆生。像徐丽老师结婚时在农村办婚礼,李慧国就去当了主持人……

川锅技校还引入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来保护职工的权益,比如加班的报酬,保险、体检等保障,以及各类风险评估及应对保护措施等等。

在战略方针上,学校提出口号:出口畅,入口旺,教育教学是保障。

今年4月份,有150多家合作过的企业报名来校招,30%左右属国企、央企和军工企业,招聘采取双向选择,企业先自我介绍,学生展示,企业再遴选,优秀的学生校方会重点推荐。六百多名毕业生,半个月就被三四十家企业分完了。

来校招的企业,都是经过校方考察合格的,主要专业通常要买五险一金。转正后月薪过低的,基本上会被郭大治一票否决。

“最后一年,学生离校去顶岗实习,班主任每周要填写跟踪进度表,尤其前半年,稳定率非常关键。我们要为家长和孩子负责,不能送出去就不管不顾了。近几年,很多企业在三个月内,就提前跟学生签了就业协议。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第一次选择的企业后来觉得不太合适,学校也会帮着进行二次就业,乃至三次就业。”苏军说道。

苏军这样讲述招生的变化:最开始是走乡串户,划归人社局后,可以进学校宣讲了,包括家长会等场合,但也曾遭遇过一些为难,好在近两年,川锅技校跟教育口的兄弟学校处在一个考核线了,招生不再是困扰。

“以前老师的工资由川锅厂发,旱涝保收,但工资低。郭校长来了后进行改革,每个人肩头任务变多了,'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特别是招生就业培训处,下企业、跑市场、拉培训、招工人、招学生,每个人都有指标,做得好就提成多,太差的会被罚。当时不这样逼一把,学校可能就活不下来了。”

负责招生就业培训的苏军老师说,现在川锅技校招生已不再是困扰

03
深耕细作搞教育

对于川锅厂和川锅技校的兴衰荣辱,德育主任段琦感触颇深。

他是红二代,厂子弟,1970年出生,父亲五十年代在中南海当过彭德怀的秘书,六十年代返乡进入武汉锅炉厂。三线建设时举家迁往川锅厂。他大哥是川锅技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后在川锅技校工作至退休。

1985年和1988年,段琦与现任副校长李慧国分别考入川锅技校。段琦是厂子弟校毕业,以当届毕业生第二名考入,而李慧国则从金堂县其他初中考进来,400多名子弟校以外的本地城镇考生,只录取了大概十名。

然而近十几年,川锅技校在招生时取消了门槛。95%的生源来自金堂县和成都周边,以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为主,不乏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以成绩衡量,是不折不扣的“差生”,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缺乏自信心,十四五岁的懵懂孩子,谈及理想时空泛、不切实际,普遍比较迷茫。

如何把这样的生源,打造成明日的高级技工,是学校的责任。

不同于大多数职业技校的校长,郭大治因为是技术出身,对川锅技校的教育定位很明确:就业为导向。

郭大治认为,职业学校不应把重心放在学历提升上,职业学校接收的学生,本就是中考的失败者,再用三五年时间跟普通高中竞争考大学,不论是生源还是师资,都不占优势。另一层面,由于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市场内卷,而高级技术工人则青黄不接,缺口巨大。

教育方向定了后,郭大治和老师们商定了校训:崇德、强体、精技、责任。

改变,首先得从老师开始。

“像我们这批从川锅厂出来的人,都是买断工龄了,未来是没有保障的。而且不同于绝大多数公办学校,我们的老师都没编制。”主管教学和培训的强娜宁副校长告诉记者。

强娜宁老家是河南农村的,她的小学和初中同学里,中途辍学的绝大多数都去沿海打工了。2002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四川锅炉电气设备公司做技术岗,2006年调到川锅技校,两年后以外聘教师的身份去了成都市技师学院金堂分院,2013年辞职,8月份重回川锅技校,三年后升为副校长。

大学毕业头几年,强娜宁经常担忧:万一明天自己失业了怎么办,靠什么养活自己。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她考了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证,教书的第一年又考了教师资格证。

她以自身为例,给老师们灌输忧患意识,督促大家努力考证。2013年川锅技校进行绩效工资改革,郭校长加了一条,有教师资格证的,每月基础工资多200元,后来提升到400元。

通过各种劝导和激励,中青年老师们逐渐打消了畏难心,陆续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从2014年开始,学校面临的各类检查开始增多,而教师资格证的拥有率,就是其中一项考核指标。

学校对教学规范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从写教案、做课件,到研究学生心理,编校本读本等。在培训方面,老师平均每年人均经费投入不低于一万元,各地专家受邀来校讲座。

川锅厂破产后遗留的厂房、车间,成为学校的实习场所。学校开展赛训教学法,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校连续承办了几届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比赛。

2012年之前,学校的德育活动很零碎,没有提出系统、条理的主张,社团也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经费,没有岗位补贴,老师们积极性不高。

学校的德育大发展,是近七八年的大事。

孝善,是川锅技校德育的核心。段琦主任说,这也是川锅厂的传统。最初援建东方红机械厂的,都是又红又专的知识技术人才,重视家教。在段琦的成长记忆中,厂里没有哪一个工人不孝敬父母的。段琦跟大哥性格相仿,喜欢简单、稳定的生活,不像二哥那样期待去远方,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他爱看书,陪母亲散步。晨昏定省,家庭和睦,子女健康,就心满意足了。

注重亲情、家庭的传统,在日常教学以及学校活动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了学生心里。平时,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也在加强,学校近几年为18岁的学生举行成人礼,邀请家长参加,不少家长感动得掉眼泪。疫情之前的六七年里,学生们每周四会去学校附近的养老院、敬老院做公益,帮忙打扫卫生,放电影,陪老人摆龙门阵……

老师们收入提高后,教育热情也被激发出来,学校社团纷纷成立。

社团分两大类:文宣组和社工组。社工组里,体育部有五大社团,文艺部有四个,此外还有突击队、供给部、检录部、公益部等。突击队的前身是“护校队”,学生们脑洞大开,经常自编、自演、自导一些场景,比如模仿警察抓劫匪,采用部队式的军训方式拉练……

学校啦啦队社团

学生多了后,管理压力上升。社团学生协助老师管理,站门岗,查寝,巡视等。多年来,尽管开放式校园连校大门都没有,但从没出现过重大安全事故。

技术出身的郭大治,很重视体能的锻炼。他曾去日本考察,发现那里的小学生冬天都穿得很薄。他上任后,叫停了以往的广播体操,代以跑早操,寒暑不间断。近几年又招聘了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拨付经费,打造校园武术特色,学校获得了四川省校园武术示范基地。

郭大治校长重视学生体能锻炼,图为校园武术练习

在实训车间操作之前,学生们会进行武术练习,作为热身。有一个厂房门口,地面画了一幅巨型棋盘,摆着由铁模具改造成的巨型象棋,那是师生们的锻炼“玩具”,有时也被作为处罚的手段,他人下棋,受罚的学生负责挪动棋子。

来川锅技校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顺利毕业,每年都有个别学生辍学。十五六岁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有一颗闯荡的心,却不知世路艰辛。

厂房门口的巨型棋盘和象棋,是师生们锻炼的“玩具”

李慧国分管学籍,他先尝试挽留,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第一,告诉学生要认清现实,我们不是富二代,凡事只有靠自己;第二,不读书不学习,没技术,没核心竞争力,进入社会必然会遭遇痛苦,痛苦时,千万不能因贪图别人的财富和舒适生活,走向歧途。

“对于男孩子,要告诉他们不要去贩毒,偷抢盗骗。对于女孩子,告诉她们不要出卖自己的肉体。作为教育人,你必须直接告诉他们社会的残酷真相,指出他们可能会面临哪些诱惑和歧途……”

学生成人礼

04
奔向美好明天

川锅技校秉承军工企业精神,自创的《工匠训》,融入了学校对学子的期待:

匠之道,德为先。行须正,言必端。亲师友,明善恶。磨意志,强体魄。重诚信,知礼义。吾师生,须立志。

匠之本,技为魂。勤奋学,器必成。戒浮躁,守初心。逐细节,扎实行。痴于艺,技定精。为学者,勿忘根。

新时代,新匠心。与时进,敢创新。担责任,勇奉献。图精益,埋头干。争一流,铸匠魂。川锅人,精气神。

此外,学校还有校歌三部曲。第一首是《校训时时记心上》,采用军队行进曲的节奏;第二首是《行为歌》,改编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川锅技校师生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第一必须遵章和守纪/学会做人才能去做事/第二财产公私要分明/美好生活自力来更生/第三不许欺凌弱和小/尊老爱幼我们要做到/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

第三首是《奔向美好明天》,由“金堂山是我们成长摇篮,沱江畔是我们启航港湾”起,过渡到“自信自强”“努力拼搏”“勤学苦练”“开拓开创”,最后是“手挽手、肩并肩,带着憧憬与梦想,奔向美好明天”。

“校训歌是目标引领,行为歌是落在实处、细节,最后一首是展望,我们想告诉孩子们,尽管中考失利,但人生还有出路,为了自己和父母,不要放弃。”李慧国副校长解释道。

校歌主创者是汤安治老师,老八级钳工,生于1952年,新都城镇人,1968年时还是下乡知青,被工农兵推选,被招进东方红机械厂。2010年退休,被返聘到川锅技校,是目前学校里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师。

“学校里还是要多唱些正气的歌、立志的歌。我参与编写的这些歌里,包含了我的工作经验、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也寄托了对娃娃们的期待,我想让他们把这些歌当顺口溜一样,内化到心里,在做人做事上,时刻规范自己,激励自己。”

汤老师这代人,见证了新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由弱变强。五十年代,他的家乡新都县只有一个机械厂,里面只有几台烂车床。

退休后来学校,汤老师教教书、带带徒弟,晚年生活充实。期间也有过退却,觉得从老工人转为老师很吃力,但最终留住他的是娃娃们,尤其是每一届中那些特别勤奋好学的。看着娃娃们,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他一步步地“成长”为一名老师,学电脑知识,备课,做PPT,看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专业书。他从不喊年轻同事“小王”“小李”,都尊称“王老师”“李老师”,遇到不懂的,晚辈也都乐意帮他。

顽皮的孩子汤老师不太担心,他更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乃至孤僻的。有一个学生,因家庭原因,从小学开始就搞不好人际关系,常跟人干架,脾气犟,被师生看成“哈儿”(四川话,意为脑子不正常)。到川锅技校后,有次跟同学打架,轮起铁锤就砸过去,没砸到人,倒把黑板砸坏了。女班主任不愿带了,汤老师于是把他接到自己班上。

这个奇怪的小伙子,比较听汤老师的招呼,顺利毕业。在沿海打工几年后,据说现在已回到金堂自主创业。

还有一个娃娃,耳朵有残疾,自卑又爱面子,比较刻苦,汤老师经常私下找他聊天,告诉他要承认自己跟众人“不一样”,但不能灰心,一定要自立自强,有技术就不怕找不到饭吃……

该生后来在市级省级技能大赛上都拿过奖,毕业后,学校予以重点推荐,最后被中航集团凯天电子招走了。

“娃娃们需要掌握一技之长,需要有技术的人去辅导他,我老了,有的只是几十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想着早一点、快一点教给娃娃,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我觉得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种责任。”

在日常教学以及实训时,汤老师喜欢摆龙门阵,谈陈年旧事。

校歌主创者汤安治老师,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在川锅学校合而为一

比如学生在操作车间,动不动就喊苦喊累,他就会讲一些自己年轻时的真实工作状态和劳动口号:“上班不计时间,工作不计报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领导在场和不在场一个样,有人看你和无人看你一个样”“天晴和下雨要一个样,室内和室外要一个样”……

这种精气神的背后,是理想年代一辈人的甘愿为国奉献,是毛主席的那句“三线的工业基础建设搞不起来,睡不着觉”……

更多时候,汤老师会讲一些人生经验、工作心得。比如做人一定要低调,要遵规守纪,尊重他人,不要用懒惰的情绪对待工作;团队内部要团结,相互帮衬;要用心学手艺,将来才能自食其力;尤其是进了企业后,对师傅一定要谦和、尊敬……

汤老师也讲过老连长的故事。老连长并非军人出身,文革中后期,像东方红机械厂,施行军管会,各个车间统称连,喊车间主任为连长。

青年时期的汤安治老师

老连长刚解放时,就当了武汉市东湖公园的工会主席,1958年辞去国家干部,考入武汉锅炉厂的技工学校,转当工人,支援三线建设来到金堂。老连长常常提前半个小时到单位开车间大门,最后离开车间。老连长告诉年轻人,要讲技术,不讲技术就做不出来产品,就完不成国家建设的任务……

“现在不管是提工业强国,还是大国重器,要想不被'卡脖子’,还是要讲技术。时代变化了,一辈人有一辈人的使命。”汤老师感慨道。

对于包括汤老师在内的老中青三代教育人来说,把川锅技校办好,既关系师生们的生存、发展,也是一项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事业。

END

2021年/第41期2021/06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