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沙头角污水厂扩建,多项创新技术显著提升维港水质

 中国基建 2021-06-08

香港讯   净化海港计划是大型环保基建工程,服务维港两岸市区近600万人口,大大提升维港水质,而横越维港中央的经典渡海泳,亦于2017年成功复办。

现任渠务署署长彭雅妮女士(Alice),为该署首位女署长,她带我们去了解香港公共污水处理的新进程。

【沙头角海 净水工程】

5月天,蓝天白云,Alice署长及渠务署同事安排视察沙头角污水处理厂的原址扩建工程。在沙头角厂址,先踏上百级楼梯,登上临时污水处理厂之顶层平台,了解临时设施的挑战及创新尝试,以及鸟瞰未来新厂的工地四周,感受此环保基建与沙头角海域一带环环相扣的自然生态及鱼类养殖区。

之后,出海往沙头角海域中央,离厂址约1.7公里,视察污水处理厂的新海底排放管的施工情况。海上施工船队采用海陆双向水平定向钻挖方法,以新建海底排放管,令施工时避免干扰海床,保护沙头角海域的生态环境。

同行的渠务署年轻工程师Alvin,在登顶及下海的视察途中,用心介绍此净化水质项目的创新设计及挑战,力求在施工阶段以至日后营运时,均可更好地服务当区市民,同时保护沙头角海域一带的好岸好水,体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融。

【地少人多 善用创科】

原有的沙头角污水处理厂,于1989年启用。为配合区内发展及未来人口增长,渠务署在2018年尾已展开该厂第一期扩建工程。

而项目的先决挑战之一,就是须在原址进行扩建工程时,维持正常污水处理服务。因此,有需要在厂内边缘的细小地块上,先建造临时污水处理厂,以腾出空间,拆卸原有设施,然后兴建新厂。当中,工程团队需引入各种创新及环保元素。

【MBBR「通花方糖」】

例如,临时污水处理厂只占地约一个半篮球场,每日处理量却需达2580立方米,相比原厂每日1660立方米的处理量还要多五成。

面对地小量大的挑战,临时设施不单要向高空发展,并且需善用创新技术以提升处理能力。因此,渠务署首次全面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MBBR) 以处理污水,透过在反应缸内放置数以万计经特别设计又体积细小的载体,为微生物提供极多依附面积,助长生长,从而高效率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此创新科技,是渠务署在早前试验后的进一步应用,上述特制载体形如「通花小方糖」,体积微细却净水有方!

【MBR「龙须糖」】

而兴建中的新厂预计2025年竣工,污水处理量将为5,000立方米,并预留空间可倍增处理能力。日后建成的新厂将使用薄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s, MBR) 处理污水,它结合了污水生物处理与膜分离两种技术,有效地去除悬浮固体、有机物、营养物质和大肠杆菌,可显著提升净化水的水质。

个中重点,MBR是一种十分高效紧凑的技术,可减少占地。故此,于原址重建后的沙头角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可扩大最高约六倍!

因应其白色幼长须状外貌,渠务署同事称之为「龙须糖」。希望沙头角海域的「水龙皇」,将来会喜欢这些「甜心」环保工程!

【净化水 又省食水】

氮和磷营养物质助长藻类、细菌或浮游生物繁殖,严重的话可引致红潮,威胁生态以及养鱼场。使用了上述两种技术的污水处理厂,均可有效去除此类污染物,改善排放水受体的水中生态环境。

日后建成的新厂房,亦会循环再用部分净化水,可用作清洗厂房设施、制冷、冲厕和灌溉植物等用途,有助节省珍贵的食用水资源,环保减碳。

另外,上述提及的新建海底排放管,长约1.7公里,较旧有管道长六倍之多,新管道排放口更远离沙头角海的鱼类养殖区,同时将位于水较深及水流较急的海域。整体而言,项目将加强保护该处乡郊的水质,改善环境。

【污水处理 优质服务】

在香港,家居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水,大都由屋宇的污水渠管接驳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统,再输送往污水处理厂,经适当处理后排放至大海。现时,本港的公共污水收集系统网络覆盖率甚高,已超过93%的人口。

与时并进,亦配合各区的社区发展及公共污水收集系统服务的人口增长,现届政府已拨款逾200亿元用作兴建或改善六座污水处理厂,包括沙头角项目。除了增加污水处理量,部分工程亦会提升厂房的污水处理级别,进一步提升排放水受体的水质,当中,将适当应用上述或其他创新技术,净水惠民。同时,本届政府另外已拨款超过30亿元,用作改善各区乡郊渠务。估计这些不同规模的渠务工程,合共将覆盖约百万人口。

优质的公共污水处理服务,是保持社区卫生和保障大众安康的重要一环。在疫情当下,「污水探疫」的创新科研及应用亦提供有效的辅助抗疫工具,支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防疫措施,遏止病毒在社区传播,保护社群。

(《中国基建报》记者  LindaWong 香港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