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12岁前,千万不要在这几件事上偷懒

 自由翱翔-zyax 2021-06-08

优妈说
0-12岁,尤其是3-6岁,是孩子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性格、习惯塑造的关键
期。

图片


常有家长反映,孩子上了初中后,进入青春期,性格大变。你说的话他不听,也不爱跟你交流,一点小事就发脾气,不知该如何是好。

的确,青春期的孩子独立需求旺盛,为争取个人自由空间表现得十分敏感、攻击性强,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该学会慢慢放手,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我们总说,教育是有“有效期”的。教育孩子,最好的时间是0-12岁。

0-12岁,尤其是3-6岁,是孩子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性格、习惯塑造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和学习外界事物的能力强,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最大、最明显。

等到青春期再管教孩子,是费力不讨好,而且到了青春期,孩子一部分观念、性格、习惯已经定了型,再想改变是难上加难。

孩子12岁前,家长千万不要在以下几件事上偷懒——

图片

有效的陪伴与互动

我看过很多父母,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交给老人带,或因工作原因,在孩子成长早期,疏于陪伴和互动,这会给孩子身心带来不利影响。

孩子0-6岁的时候,尤其是0-3岁,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来自父母的抚摸、拥抱、言语沟通,游戏互动,能够帮助孩子构建起和父母之间的安全型依恋关系,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感觉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并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这是孩子心理、性格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

图片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孩子12岁前,如果父母给孩子足够有效的陪伴和互动,父母的话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更大。

而且,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孩子,性格也会更加积极乐观、勇敢,敢于挑战和探索,这对孩子各方面能力和认知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孩子0-12岁,年龄越小,家长要越要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增强亲子间的互动、情感交流,创造更多亲子间的回忆,这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中的底气和治愈内心的光。

图片

习惯养成

梁实秋在《人生忽如寄》中写道: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很不容易。”

3-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让好习惯驱动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家长耳提面命的督促更加有效。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身边,那些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自觉的孩子,无一不是拥有许多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爱干净、回家先写作业再玩、字迹整洁、不怎么接触电子产品等。

图片

孩子12岁前,重要的习惯有这些:

第一、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规律作息、饮食、爱干净、定期整理房间等。

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孩子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会迁移到孩子学习中去。

第二、独立做事的习惯。

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帮助孩子学会各种生活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孩子会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获得掌控感、自主感、自信心,这些良好的感觉,有利于孩子在学习、个人事务上的自我管理。

第三、学习习惯。

如写作业时专注、有条理,写完作业检查;字迹干净整齐;预习复习的习惯。

第四、阅读习惯。

孩子阅读习惯越早开始培养越好,12岁以后再想培养会非常困难。

和孩子约定好,每天抽出固定的一段时间阅读。孩子3岁前可以从睡前故事、绘本开始,引导孩子对故事、书籍产生兴趣,随着成长,慢慢过渡到自主阅读。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日积月累之中,能够驱动孩子走向自律、自控,成为更优秀的人。

图片

图片

树立规则意识

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父母。

而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条条框框的规则。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学校、步入社会,树立规则意识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有规则意识,就是心中有底线、有敬畏,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规则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也要求孩子学会自我约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如果太宠溺孩子,缺乏原则,什么事都顺着孩子来,各种要求都满足他,孩子的规则意识会很淡薄,觉得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的,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轻则成为大家眼中的“熊孩子”,自私霸道,缺乏教养;重则沾染不良行为,打架斗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孩子12岁前,一定要树立起规则意识。家里有家里的规则、餐桌上、到别人家做客、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规则需要了解和遵守。

家长要能坚持原则,从2、3岁开始,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可以拒绝孩子,比如一直要看电视、吃冷饮;家庭里的规则,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表。

其他的规则,如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地铁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等······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理解和遵守,懂得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和影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图片

图片

情感抚养

许多家长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却忽视了情感抚养的重要性。

最常见的表现有:

给孩子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照顾,缺少情感交流;

总觉得孩子小,不把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当回事,或者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哭了,责怪他不该哭。

我们会发现,那些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叛逆、出现各种不良行为的孩子,大多都是和父母情感上的连接出了问题。

情绪情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以及后期的社会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父母的觉醒》一书中指出:

“当我们踏上育儿的征程,就要理解与孩子的感受发生联结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考虑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表达真情实感的自由空间,避免独裁和控制。首先要明白的是,情感影响了人所有的行为。”

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孩子的行为,是情感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如果我们想要引导孩子行为上的变化,就需要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情感。

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只会说教、讲一堆大道理,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比如当孩子在对你诉说的时候、遇到困难感到挫败的时候,学会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表达接纳和理解,这时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会帮助孩子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后,再去立规矩、或者教孩子解决问题,这样父母说的话更能发挥效果,亲子关系也更好。

图片

图片

做好榜样

前面我们提到,在孩子成长早期,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又是孩子接触最多、最爱的、最信任的人,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会非常容易被孩子无意识地吸收、模仿,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你有怎样的生活习惯、怎么处理情绪、是否遵守规则、如何待人接物,都在随时随地影响着孩子、塑造着孩子。

所以,在孩子12岁前,父母还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放弃自我成长,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去做那样的人。

-作者-
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