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有一座皇帝墓,千余年来有专人守墓,2008年才查明墓主身份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1-06-08

诗人张舜民曾写过:“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阑。”时过境迁,风云变幻,兴盛衰落,一朝一夕,朝代更迭,名人入土,繁华落尽,唏嘘不已。潮涨潮落,云卷云舒,黄土之下,唯有沉寂,待一朝出土,重见天日。

我国历史悠久,在几千年文化沉积中,不少王朝兴起又覆灭,而留下的遗迹不免被破坏,幸好在古代,人们尤为重视丧葬仪式,权力尊贵的人修建墓穴,陪葬珍宝,身份地位越高,墓葬规模越大,但也有因权势争夺,避免报复,不少墓主人死后隐姓埋名,后人只有通过出土文物,才得以还原历史。浙江就曾出土过一座陵墓,不知主人,却世世代代有人守墓,直到近年,才被发现原来是座皇帝墓。

丧葬制度由来已久,在遥远的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人们为了凸显身份和地位,不仅生前享尽荣华,并且在死后还会大修陵墓,陪葬奇珍异宝,不少心术不正之人,就受此诱惑,行盗墓之事,为了避免珍宝被偷窃,不少位高权重的人死后,会有专门的守墓人把守陵墓。曾经就有传言,浙江温州的一处村庄里,有一座神秘的墓葬,村民世世代代为其守墓,却不知墓主人是谁,考古专家听闻,不禁感到好奇,便前往进行考证。

来到村庄后,经过一番打听,专家了解到传言非虚,村民告诉他,古墓确实存在,就坐落在村子后山上,但或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村里已经没有墓主人的记载,大家也都不知道墓葬来历,只是依照祖先遗训,世世代代都会为其扫墓,并且严格看守,避免遭到盗墓者的破坏。专家对此,提出了进行发掘的提议,面对祖祖辈辈守护的墓葬,村民起初并不同意,认为这是有违道德的行为,但经过劝导,他们最终同意了这一提议。经过考古学家夜以继日的奋战后,墓室之中的文物被一一挖掘出来,其中的文物为我国的文化研究事业提供了巨大帮助,村民们受到了世人的赞扬。

此后,相关部门于2008年组织发掘工作。这座古墓位于村庄后山,规模宏大,粗略统计有千余平方米,因为保存程度完好,墓穴入口清晰宽敞,就处在半山腰处,由巨石修砌而成,村民由此进入供奉祭拜。根据报告,墓中出土的文物数量庞大,金银珠宝,玉石器具,文玩字画,皆为珍品,价值不菲,令人叹为观止。依据文物上的刻字印章,专家得知这座千年古墓的主人,正是吴越国皇帝钱弘俶。

据记载,吴越国历史不到百年,总共有五位君主,其末代君主便是钱弘俶,因种种避讳,又被称作钱俶。兴盛时期,领土由浙江连至福建。后因宋朝兴起,吴越最终也被归纳入国土,但钱弘俶在位期间,为了避免百姓死伤,并未与宋军发生过正面冲突,百姓对此感激不已,因此他的名声也流传于民间,深受爱戴。

但就在归顺大宋十年后,正处于60大寿的钱俶,不幸暴毙汴京,据记载,在他死后,被宋朝皇帝赐予忠懿的谥号,并下令葬于洛阳。但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史书记载钱俶的墓葬于河南,那又怎会出现于浙江?专家猜测,当时钱俶深受百姓敬重,所以在他死后,吴越国子民很有可能为了悼念君主,落叶归根,便偷偷将遗体带回了故国领土,而洛阳的钱俶墓,不过是衣冠冢罢了。

为了不被朝廷追查,吴越子民将钱俶葬在了偏僻的地方,因为害怕遭受惩戒,他们对墓主人的身份缄口不提,并且在墓周边安家耕地,彼此承诺保守秘密,心甘情愿为其守墓,世世代代过后,便形成了这个小村子。由于墓主人身份的特殊,自然没有留下资料,而子代也因祖辈的沉默,不知其中故事,只知要为其守墓,还其恩情。这座千年古墓的谜题,如今就此被揭开,真相大白于天下。

封建社会虽有糟粕,但也不乏有闪光之处,比如君主的深明大义,比如百姓的知恩图报,他们的贤明和忠孝,在黄土之下,历经岁月的冲洗,却也不曾褪色,实在令人敬佩和动容。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物的出土,一段段鲜明的历史重见天日,终于被人们知晓,这些历史,不断鞭策着我们,在前进的同时,不忘过去,继承古人优良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