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五原县蒙古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黑龙江波涛 2021-06-09
摘要】五原县是内蒙古河套平原上一颗有着近3000年文明历史的塞上明珠。多少年来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使五原县成为河套地区一座在地域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本文以五原县的汉译蒙古语地名为研究对象,以语言学为视角,从语言结构和语义特征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更深入了解五原县历史上族群分布、蒙汉民族融合及历史文化等。

关键词】五原地名 蒙语借词 民族融合

五原县历史上蒙古族是本土民族,在清朝末年由陕晋一带大量移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居民迁移、满汉通婚及城镇一体化建设等,使本地蒙古族居住分布发生变化。五原县有着近30万人口,其中汉族占96.46%,蒙古族占2.04%。有8镇1乡1农场117个行政村,其中蒙古语村镇地名有38个。对其通过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运用语言学理论,从蒙古语地名的语言结构和蒙古语地名语义特征角度,对五原县蒙古语地名进行分类研究,能够挖掘出地名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开拓语言学研究的视野,为地名研究及社会学和语言学研究提供一定语料。同时可以进一步了解五原县的地形地貌,生态植被及历史上蒙汉民族融合情况,对民族团结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有一定意义。

一、地名的语言组合结构

五原县属于双语制区域,遵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地名也实行双语制,同时《巴彦淖尔地名志》所有蒙古语地名都采用汉语音译或意译方式,用汉语书写。所以地名的构词方式符合汉语构词规律。

地名属于专有名词,它的构成一般有专有名词,专有名词+通名,通名+专有名词三种形式,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专有名词的结构可以切分到语素和词,以此进一步分析词与词的组合结构,用这种结构法来深入分析地名内涵。

(一)“纯”蒙古语语素的汉音译地名

这类属于完全蒙语词,只是当地人把蒙语地名用汉语同音字翻译过来,只借用汉语的音而与汉字意义毫无关系的一类。属于完全是蒙古语音译词。这类地名有11条。如:

什巴圪图汉音译是长满沙蒿的地方,银定图是祭祀用的泥台,天吉泰是高出地面的沙地,什拉圐圙是土黄色的围墙,巴彦塔拉是富饶的草原。蛮罗克素,现在省“罗”音,一般读蛮克素,也读蛮格素,是獾子多的地方,阿善是阿尔善,快读省了一个“尔”音,意思是温泉,乌兰汉语是红色之意,杨盖补隆和桑盖补隆的“补隆”是水湾子,这是五原县很有代表性2个蒙古族村落。乃日就是第一。这些地名都是单个或多个蒙古语语素构成,保留了地名的民族独特性,传承了蒙古族地名文化。

(二)蒙汉双语素相结合的地名

根据蒙汉语素组成的位置先后可以分成以下两类,先后不存在主次轻重之分说。

1.蒙古语语素在前汉语素在后

这类地名统计一共有12条。这类地名前后两部分是偏正结构,汉语做中心词部分大都是表地形地貌等所属的类词。前蒙古语部分是音译或意译词。如:

梅林庙、沙花庙、拉僧庙、锡尼庙、乃马召、刀老召、巴彦套海和召圪梁。召是汉音译蒙古语素,圪梁是一个晋方言词,表地形的通名,构成修饰关系。类似还有达子圪梁、蒙古圪梁、脑包圪旦等。这类地名是蒙古语音译和意译的语素的专名修饰后面的汉语语素的通名,形成“......”+庙“......”+召“......”+圪梁、圪旦等的偏正结构。其中中心词的汉语语素都是表所属类的通名,通名可以是表建筑物、地形地貌等的名词。

2 .蒙古语素在后,汉语素在前的地名

这类型结构地名比较少,一般情况是“形容词汉语语素”+蒙古语语素。如:大百彦、小百彦,“百彦”是蒙语人名,是“巴雅尔”的快读音,大、小是汉语形容词。还有“锦旗”,“旗”是蒙古族行政区划的名称词。锦旗乡目前是五原县打造的蒙古风情园村,其中有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哈民歌,非常有特色地展示了蒙古族精神文化。

这类蒙汉语相结合的地名便于蒙汉族读写和译写,概括性很强,容易被蒙汉族都接受,便于蒙汉沟通和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其中蒙古语与一些晋方言的结合可以佐证五原县历史上大量移民来自晋陕地区,并与蒙古族长期共融共生,可见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二、蒙古语地名的语义特征

(一)反映自然地形地貌的地名

一些地名反映了五原历史上的地形地貌,同时也反映五原境内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和该地域汉族农耕生活环境相结合的历史。五原县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境内,地质表层是沙层,在黄河冲刷和长期风蚀作用下又形成许多风蚀洼地,由于黄河改道冲刷形成壕沟,自然形成的湖泊很多。这些地形地貌都在地名中有所体现。这类地名有18条。

1.与湖泊等水资源有关的地名有

塔尔湖蒙古语音是“陶日古淖尔”意思绕道的湖泊,陶日古与塔尔谐音,汉族人读快了就读成“塔尔”,淖尔蒙古语是“湖”,是音译和意译结合,意指湖泊。

阿善蒙古语应该是阿尔善,读快了就成阿善,是温泉的意思。杨盖补隆中“补隆”蒙古语是水湾子。白道尔计沙湾,意指在沙漠中出现的水湾。

2.与“风蚀”地貌相关的地名有

天吉泰蒙古语意思是高出地面的沙地,合少公中和曼头合少中“合少”是沙拐地。准格尔圪旦、郭喇嘛圪旦、东和尚圪堵、西和尚圪堵、达子圪梁和蒙古圪梁等均指风蚀作用下形成的高出地面的各种地形。

3.体现边塞草原地带的生态类地名

巴彦塔拉是塔尔湖的旧地名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草原,说明塔尔湖地域历史上以草原为主。什巴圪图蒙古语意思是长满沙蒿的地方,沙蒿生长在荒漠半荒漠地区,是用于防风固沙的植被。蛮克素蒙古语意思是獾子多的地方。獾子善掘土、挖穴,最适合生活在沙漠,可见蛮克素在历史上是以干旱地貌为特征。

内蒙古五原县蒙古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二)建筑物遗址地名

一个地方以建筑物或历史遗址命名,目的是保留历史记忆,传承地域文化。蒙古族是五原县的本土民族,所以反映蒙古族的建筑物遗址的地名较多。“敖包”也叫“脑包”是蒙古族用来祭祀的用石块垒起来的建筑物,以此命名的地名有:汉家敖包和脑包圪梁,都是蒙古族祭祀搭建的活动场所。老姑圪台指蒙古族佛教活动搭建的简易建筑。比较简单的祭祀建筑物还有用泥巴垒起来的台子,如银定图,蒙古语是祭祀用的泥台。蒙古族圈围栏用来冬季储存草料或者圈养牲畜的地方叫“圐圙”,以此命名的有什拉圐圙,蒙古语是指土黄色的围墙。

这些地名遗留下了蒙古族的宗教活动和生产活动痕迹,保留了历史记忆,传承了蒙古族宗教文化。

(三)佛教地名有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域的地理标识,同时也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一面“镜子”,所以地名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征。五原县蒙古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五原县志》记载五原县历史上的藏传佛教信仰者很多,佛教文化从一些地名中反映出来,与藏传佛教有关的地名共有13条。如:

东和尚圪堵、西和尚圪堵、郭喇嘛圪旦和老姑圪台。这些都是以当地有名的佛教人士名字命名的地名。

佛教的男性称为“和尚”,女性称为“尼姑”,这是在东晋时出现的称呼。喇嘛教是藏传佛教的一支,明朝隆庆万历年间传入五原境内。“喇嘛”梵文意思是“上师”,可见蒙古族人对喇嘛教的崇敬。

还有以“召”“庙”命名的有:

乃马召、刀老召、梅林庙、沙花庙、拉僧庙、宝圪岱庙、卜尔汉庙、锡尼庙和庙壕。乃马召汉语意思是指第八个庙,刀老召是指第七个庙。梅林庙和新梅林庙蒙古语指历史上有一位“梅林”的蒙古官员,清道光年间,为蒙古族收回放垦牧场立下汗马功劳,人们为了纪念他,许多地方庙宇就以此官名命名。

拉僧庙全称“满巴拉僧庙”本是藏语,后经蒙古族佛教传入我国,意为“医方明经院”。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位于五原县海子堰乡西侧,是专门研究医学宗教的场所,是内蒙古西部规模宏大,建筑宏伟,风格独特的佛教和藏蒙医文化殿堂。“文革”惨遭浩劫,拉僧庙几乎毁为废墟,2008年五原县政府落实党的民族宗教统一战线政策,加大对拉僧庙的投入进行修复和建设,使拉僧庙现在成为具有蒙古特色、佛教圣地和具有河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圣地。

从这些佛教地名可以看出佛教对五原县历史文化的影响及佛教在五原县的传播及发展,同时也看出五原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四)有蒙古族历史人名的地名

历史上曾经在某地区某领域做出贡献或者有影响力的人,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

便以此人名字来给该地命名。这种命名在河套平原上非常普遍。如:

大百彦和小百彦,“百彦”是蒙古语“巴雅尔”近音快读词,是汉语喜乐的意思。传说历史上有大小巴雅尔兄弟俩来到现在塔尔湖丰裕附近开荒种地,因为兄弟俩勤劳朴实,得到大家认可后就在后套定居下来,在丰裕一带成家立业,村名就以此兄弟俩名字命名为大、小百彦。

曼头合少是天吉泰曼特尔合少,曼特尔是一位蒙古族牧民,相传此地是西公旗王爷的辖地,曼特尔是王爷的亲戚,允许他在这里放牧,逐渐此地就成为他的领地,地名自然就以“曼特尔”命名,现今归属民族乡。白银赤老地名是赤老家族,也是由于赤老在这里定居以此为地名。还有一些宗教人士在传教过程中逐步定居,最后就以他们的通名命名,如老姑圪台、郭喇嘛圪旦等地。

五原县作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个有30多万人口的县城,在其发展史上蒙汉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其地名上留下了鲜明的历史痕迹,使我们对五原县的民族融合、地理状况、移民文化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新时期对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旅游经济及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同时也发现一些蒙古语地名存在音译词读写不统一,存在不规范现象,建议相关部门引起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