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感冒,看看名中医辩证治疗的实战案例

 繁星1 2021-06-09

这几个中医的名声不是靠写论文、带研究生得来的,他们治感冒(外感伤寒)的实战医案,全部都是干货。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到,虽然都是感冒,中医辨别他们的差异和治疗方法区别很大。

名中医辩证治感冒实例

发高烧、怕冷、没有汗

(刘渡舟)
刘渡舟(1917.10.9~2001.2.3)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黄某,男,28岁。隆冬感受寒气,症见:高热,体温39.5℃,恶寒,头身肢节皆痛,无汗,心烦,口不渴。病已三天,曾用柴胡注射液,服A.P.C及桂枝加葛根汤无效。舌红苔白,脉浮紧有力。此寒郁化热,治当发汗。
方: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大枣10枚,生姜10克,炙甘草6克。
初服无汗,复服后汗出遍体,浸渍衣裤,发热等证随汗出而解。
【按语】本案患者为寒邪郁闭体内,当以大青龙汤发越阳郁,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发烧头疼、手脚冰凉
(刘渡舟)
唐某,男,75岁。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懶于言语,切脉未久,即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方:附子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
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按语】《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现“但欲寐”。为少阴阳光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发凉,脉不浮而沉,故用四逆汤以急回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
本方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对大汗出,或大吐泻后的四肢厥逆,阳气虚衰垂危之证,极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钟之久,以减低附子的毒性。
 

偶尔受凉,不算严重
(萧龙友)
萧龙友(1870.2.13~1960.10.20),中医学家,清朝贡生,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京城四大名医之首。 
方:苏叶10克,葱白3根,豆豉5克,生姜3片。
白粥熬好后放入,再开锅后加入调味食用。祛寒、补气、平喘,如偶感风寒,用葱白苏叶汤取微汗,效果明显。
偶伤饮食,则用山楂、麦芽等汤消食;
偶感暑气,则用六一散广藿香汤清暑;
偶伤风热,则用灯心竹叶汤清火;
偶患腹泻,则用陈茶佛手汤和肠胃。
这些都是中医防微杜渐的实用方法。高水平的中医是在病症发生或者初期就控制好它。
 

发冷发热、头身疼痛、咳嗽无痰
(施今墨)
施今墨(1881.3.28~1969.8.22),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白某,女,35岁。昨日天气酷寒,晨起外出,旋即发冷发热,继而咽痒欲咳,晚间则咳重,但无痰,头痛如裂,全身骨节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立法:脉浮为风,紧则为寒,时届冬日,原蓄内热,风寒暴感,腠理紧闭,阳气不越,寒热互争。肺为娇脏,最畏寒冷,遂致咳嗽不停。
《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急拟辛温解表并清里热用七解三清法治之。
方:炙前胡5克,炙麻绒1.5克,炙白前5克,酒黄芩10克,杭白芍(川桂枝3克同炒)10克,广陈皮5克,桑白皮5克,海浮石10克,蔓荆子(炒)6克,冬桑叶6克,旋复花(包)5克,栝楼根6克,苦桔梗5克,炙甘草3克,瓜蒌皮6克,炒杏仁6克。
【按语】患者服药三剂诸证全解。冬日酷寒若有内热,常致暴感,病势甚急,治宜既解风寒又须兼清内热。本案以麻黄汤解风寒,用黄芩清里热,七解三清为法。
 

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
(梁仪韵)
梁仪韵(1913~1982),晚清太医韩一斋弟子,1938年起悬壶京城。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
主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关节疼痛,无汗,鼻塞流涕或咳嗽咽喉疼痒,舌苔薄白,脉浮紧,左盛于右。治法疏解风寒
方:蜜麻黄4.5克,川桂枝10克,生白芍15克,黄芩10克,杏仁6克,生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此方疏解风寒,见汗出则病愈。
若内热较重,有咽喉红肿,麻黄桂枝则不宜用,可用下方:
方:荆芥穗5克,紫苏叶4.5克,苦桔梗5克,杏仁泥6克,炒僵蚕6克,淡豆豉10克,炒栀子10克, 炒枳壳6克,枯黄芩10克,生甘草3克。
加减:里热重时加生石膏15克;全身肌肉痛、身重加防风6克、白芷6克。
【按语】风寒感冒,以冬季为主,常以风寒外束、内有郁热多见,治疗用辛温疏散风寒表邪,佐以苦寒清热。若是单用辛温,表寒去而内热鸱张;过用辛凉或苦寒则风寒之邪不易解除,必寒温适当。
 

发热咽痛、腹痛腹泻
(路志正)
路志正(1920),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樊某,男,31岁。1年来易疲劳,时常感冒,每见咽痛,发热38~39℃。近半年来晨起脐下疼痛,继而腹泻,泻后痛减,遇冷尤甚。素嗜辛辣饮冷。舌体瘦,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滑小数。辨属肝旺脾虚,夹有郁热。方用清热痛泻化裁方。
方:防风10g,蝉蜕12g,生白芍12g,陈皮12g,生白术12g,生薏苡仁20g,川花椒3g,蒲公英12g,藿香梗10g(后下),绿萼梅12g,牡丹皮10g,黄连6g,乌梅9g,甘草6g。
随访,患者间断服用二诊方2个月余,往年冬季平均感冒2次或3次,今冬已安度。


咳嗽咽痛、痰不多
(刘韵远)
刘韵远(1917~)施今墨弟子。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特级专家。
咳嗽三天,痰不多,清涕,声音嘶哑,二便正常。咽部微红舌尖部可见淡红色针尖大的小点,舌苔薄白,脉细微数。辨证风寒犯肺,肺失宣透。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荆芥10克,防风6克,杏仁6克,桔梗6克,干姜6克,百部15克,蝉蜕6克,天花粉10克。
服上方药三剂而治愈。
【按语】刘韵远重视舌诊,凡舌尖淡红,红点较小,为邪未化热之证,辨为风寒咳嗽,用荆芥、防风、干姜疏风散寒解表。治疗寒咳,刘韵远善用生姜(无生姜时用干姜),生姜既解表散寒,又温化寒饮。桔梗,杏仁相配,一升一降,使肺气通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