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啊,芦雪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6-09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

啊,芦雪

  河南 沈达顺

颖河水像一条连绵的飘带,泛着银光,悠然地向东飘去。河的中段,有一方圆三里的芦苇滩。每年秋天,芦花争放,碧波银花,笼雾裹雪,把个三里河湾装点得仙境一般。我的母校芦花小学就坐落在这风景优美的河岸上。

清晨,夜色还恋着月儿未走,学校就醒来了。鸟儿们在校园浓郁的树叶间欢快地叫着,草坪上各种花草绿叶上晶莹的露珠渐渐隐去。新的一天开始了。

杨丽老师早早地来到学校大门口,等待来早读的学生。校门口紧临着河岸,清爽的晨风掠过粼粼碧波,摇曳着满滩芦苇飒飒吹来,万道金光为学校披上了一层彩衣。霞光里,陆续走来三三两两的学生。“早上好,老师”,“老师您早”,当这甜丝丝脆玲玲的声音频频涌向杨老师的耳畔时,她心里顿时充满了无比的欣慰和惬意,就如同轻柔的晨风亲吻着涟漪的波面,抚摸着盛开的芦花,美滋滋地沁人心脾,仿佛整个身心都和这美丽的芦樱、醉人的碧波融为一体了。

上午七点五十分,上课预备铃声响了,杨丽拿着教案和教科书,已提前来到教室门前。她喜欢听这悦耳的铃声,她觉得这声音是一种神圣的召唤。上课铃声响了,她快步走上三尺讲台,只听学生班长一声“起立”,全体学生齐刷刷一同站起,她及时地向学生们点下头,并说声“坐下”。今天的课文是《小英雄雨来》,杨丽尤其喜欢讲这篇课文,学生们也早已盼望着听这节课。

她首先深情地朗读了一遍课文,她极富感染力的朗读紧紧地抓住学生们的心。当学生们还沉浸在老师朗读的动人故事中,她接着开始讲解课文的开头部分。

同学们,这篇课文的开头,描写的环境很像是我们这里,但它不是这里,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但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雨来,却是我们全国小朋友心目中共同的英雄。同学们摒心静气地听着。杨丽紧接着又讲:

小说的开头是全篇最精彩的环境描写之一,是整篇故事情节的序幕。这段环境描写跟下面发生的故事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为雨来后来被鬼子拉到河边,从水下游泳逃跑做了铺垫。同学们想,没有这道河,雨来怎么潜游逃跑?没有满河芦苇,他怎么隐身?这段描写实际上是个很好的伏笔......

下午,杨丽除有一节主课外,还要上一节课外辅导课。这是专为全校高年级爱好文学写作的学生成立的一个活动小组,名字叫“烛光课堂”。这是杨丽上的第一节烛光课,她走上讲台,开始了她的首讲:

同学们:

当昨夜星辰还在天空闪烁,当大地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静谧的校园里,一束束美丽的光线就竞相从熹微初照的窗口溢出。不,有些光从昨夜月色刚浸洒大地至拂晓,就一直没有熄灭。

这就是人们通常比喻的倾情赞美的“烛光”。

在这不眠的光照里,辛勤的园丁们在伏案备课,为了无数花蕾的美丽绽放,他们战酷暑,斗严寒,浸着涔涔汗水,汲取着博深的知识源泉。

在这不眠的光照里,不少同学在刻苦攻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们誓为祖国的更加富强而发奋读书。

美丽的烛光啊,是辛勤园丁们硕果满枝的光合剂,是莘莘学子成才的催化剂,是打开人类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它就像高悬在夜空中的启明星,从肇始人类文明的时候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它普照世界的光辉。

“烛光”,是一首首悠长的抒情诗,尽情抒发师生鸣溅在心头的理想浪花;“烛光”是一幅幅多彩的绘春图,尽力描绘校园明媚春光中的五彩缤纷;

“烛光”是一叠叠浩繁的卷帙,及时记载我校前进中的每一个美丽瞬间。

望同学们以“烛光”自励,燃烧激情,抒写美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动人,魅力无穷。

让“烛光”伴随着我们学校的发展,用力摇曳出我们的成就,我们的辉煌,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为此,“烛光”期待你的参与,期盼你的作品,希冀在《烛光》的照耀下,我校迎来一个百木竞翠、百花盛开的春天。

杨丽讲得精彩,台下掌声一片。这哪里是在讲课,这分明就是在朗诵一首美丽动情的散文诗。杨丽太棒了。

杨丽是这所小学唯一的师范大学毕业的老师。不少人惋惜她在这所农村小学是大材小用了,她总是笑笑说:“我喜欢这里。你看,这里有清澈的河水,有雪白的芦花,有碧绿的田野,更有这么多朴实可爱的农村学生......”她简直就把这里描绘成了一首美丽动人的抒情诗。

真的,在这所乡村小学,杨丽本身就是一首美丽动人的抒情诗。她人长得像名字一样美丽,她更是具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她从来不打骂学生。她的爱心就像三月里的春风,和畅融融,暖人心扉。她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她不仅师德美,她的教学艺术美也是名播全区的,她的心里总是装着一幅幅让学生汲取知识的美丽蓝图。

春天,满滩芦苇破土而出,她带着学生来滩里踏青。她让学生悉心观察芦芽那坚挺的生长姿态,于是,芦芽那挺拔向上的勃勃英姿便走进了学生的作文。

夏天,烈日炎炎,芦苇在风中昂首直立,抱簇丛生,茁壮成长。她对学生说,芦苇不惧风吹雨打,不惧骄阳炙烤,愈是艰险愈向前。于是,芦苇那不畏强暴、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便跃然学生笔端。

秋天,满滩芦苇竞相开出一团团绒樱,三里河滩一片雪白。她深情地对学生说:“芦花虽然开得晚,但它却能从秋至冬长开不谢,直到人们把它采割下来,它仍然绒质洁白,柔韧如丝,表现出一如既往、永葆洁质的本色。

冬天,这里农民把捆捆芦樱拧成筐筐草鞋,把满滩芦苇编成千万领雪白的席片,成为人们御寒消暑之宝。她带学生去参观那苇山席海,以《芦苇赞》为题,让学生讴歌那扎根于贫瘠的滩塘、扬花于清凉的秋季、献身于寒冷的冬天的芦苇,以此歌颂那为社会默默奉献、不思索取的人们。于是,芦苇便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一届届学生带着沁人的芦花香奔赴祖国各地。

杨丽的文章写得漂亮,她在不少报刊杂志发表了很多作品,尤其喜欢对文学课文深入撰写研析文章。她重视语文教学,善于指导学生写作。2005年,她以《作文批语也应以情动人》为题,参加了全区师德师风演讲大赛,荣获全区第一名。

这是怎样炫人的一个演讲呢?杨丽首先向听众娓娓道来一段故事。她说她收到了七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的来信,信中说:杨老师,你还记得当年那个作文错别字连篇的使您头疼的学生吧?她现在已是一个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了。几年来,我一直在刻苦地学习语文,已习作了几十篇散文诗歌,并有几篇被校刊采用。每当想起过去,我总难忘您在我的《月色中的回忆》这篇作文中给我写的那段感情充沛、生动形象的批语,是它唤起了我的写作热情,萌动了我的文学创作之梦......

这位《月色中的回忆》的小“作者”,以前的作文错别字很多。杨丽在给她下的批语中总有这么一句:“错别字太多!为什么老师纠正过的错别字还会出现呢?”可是,她以后的作文错别字仍然不少。后来,这位学生有篇《月色中的回忆》写的不错,杨丽倾注满腔热情为她写下批语:

白云悠悠,月色如水,河流淙淙,蛙儿和鸣,此时此景,漫步在凉风习习的小河边,望玉盘而浴银辉,听虫鸣而享夜静,真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你写得很美,很富有诗情画意,读之令人神飞!

景物描写绚丽多彩,深情多韵:那飞奔的朵朵白云在“向往着、迷恋着、追逐着”什么?那“蓝而深广的夜空”蕴藏着多少隐秘?谁能“伸开双臂把大自然的美搂抱在怀中”?你的联想醉人!

开头点题自然,结尾余音绕梁,中间对话传神,你的构思巧妙!

然而,错别字太多了,它好比一个美丽的少女秀美的脸盘上长满了一个个小小的雀斑,令人惋惜!

这段批语把文章诗化了,它倾注了老师满腔的深情,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学生,使她在情和美的感召下萌发了写作的激情。

大凡优秀的作品,总是以情取胜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杨丽《作文批语也应以情动人》的演讲,语言优美,感情充沛,切中时弊,以奇取胜,获得了在场师生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几年,杨丽连续被评为河南省优质课教师、河南省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再后来,她就成为了众望所归的芦花小学校长。但她身为校长,却还是像以前那样教课不辍,她说不教课心里空虚,不踏实。方圆几十里的人听说了她课教得好,学校办得好,都争着把孩子送往该校上学,芦花小学几年中便发展为30多个班近2000人的学校,这在全区的农村学校是个奇迹。

应该说,杨丽事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可是,她的婚姻却是令人堪忧。如今她已是30多岁的人了,仍然孑然一身。她曾深爱过一个人,他们本来一同报名回到家乡农村学校教书,矢志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面貌。可是几年后,恋人改变了初衷,回城里某局当了干部,并多次劝杨丽回城,但都被杨丽回绝了。她说,她实在不想离开她深深爱着的这个学校,她已和这里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恋人说不动她就只好提出和她分手。此后,不少人劝她,你还在等他吗?人家已成家了,你也该有个家了,每当说到这儿,她总是淡然地笑笑说:“我有家,有个很大的家。”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出于对新闻的敏感,我这个已退休的新闻战线上的老兵,也按捺不住典型人物对我的诱惑,前往母校芦花小学采访张丽。一见到她,我惊呆了:这是一个多么秀美的青春女性!可是,她齐整的短发却已是斑驳生华,仿佛是那河滩里的芦花,悄然地飘落在她的发端......

这时,我的眼前立刻呈现出一片美丽的景象:满滩芦苇竞相开出一团团绒樱,三里河滩一片雪白。

扎根于贫瘠的滩塘、扬花于清凉的秋季、献身于寒冷的冬天......

啊,芦雪!

沈达顺,男,1952年8月生,笔名冰河,又名雪落梅有声,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诗刊社子曰诗社社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淮阳区《陈风曦韵》副主编。曾任初高中语文教师、区教师进修学校中文讲师、区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等职。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愈百万字,获奖颇丰。出版作品集《龙湖风》《龙湖春》《龙都概览》《萋萋牙》四部。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友情提示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