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历史 韩鹏宇 | 绥化清史讲座 2

 _黑土乡情_ 2021-06-09


(根据录音整理)

二、北团林子时期

(一)北团林子开发时间——同治元年

当时的黑龙江城是瑷珲老城,除了这座城以外,还有一座城,和我们绥化息息相关,这座城就是呼兰城。呼兰城,在黑龙江,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后来逐渐繁衍人口增加,我们从呼兰城的北部分离出来,产生了我们绥化。也就是说,最早,北团林子是隶属于呼兰的北境辖区,呼兰城后来演化为呼兰厅,呼兰厅又发展成为呼兰府。绥化这片地域——北团林子,是同治元年设立呼兰厅是正式纳入它的管辖,成为北境辖区。这也是清朝时期,绥化开发建设的开端。说绥化设置的时间,在清朝,确实应从同治元年起算。这片区域,主要是濠河以北,呼兰河以南的这片区域,也包括了呼兰河以北的一部分地域,只是不明确。同治元年,北团林子正式开荒,按照朝廷的规定,闯关东的流民可以有偿领取土地耕种。所以,这个时间,既标志着北团林子从此有人管辖,又意味着北团林子从此开始解禁,发放土地,两个时间交叠在一起,均为同治元年。所以说,同治元年,为清朝时期北团林子的起端。那大家可以算一算,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今天,有多少年了!(155周年)

北团林子时期在咱绥化的清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之所以重要,发生了这样几件大事:

(二)同治元年——土地放荒

这一年,根据出土的石碑记载,北团林子迎来了朝廷派来垦荒的人员,这个人姓刘,是目前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朝廷派遣到北团林子承领土地的人,当时他从辽宁复兴城出发,来到北团林子,正式开始了垦荒,后来,其后人为歌颂他的奋斗史,树碑立传,刻在了碑文上,这块碑就是后来在北林区东富乡出土的墓碑。那么同治元年,除了这位号称垦荒第一人的刘氏外,还有谁呢,毫无疑问,主要是闯关东而来的中原百姓,当时把这些闯关东来的中原百姓称作流民,主要以他们为主体。根据文献记载,当年放荒了多少土地呢?我给大家念念,34867晌(濠河北段32595晌,格木克段2272晌),这么多的土地被承领,这个土地不单单咱们北林区这片区域,按照当时的放荒记录,一个是濠河北,一个是在今天的庆安,格木克河。按照每户承领土地20晌推算,同治元年北团林子人口大约有1700多户,一户按5口人计算,有7000多人,大数8000人。到了光绪五年的时候,津河段,有8814人,这个是有记录的,东大街这片区域,主要就是今天的老城区,有6144人;再加上庆安格木克河的流民,人口将超过2万人。可以想象,当年北团林子迎来了清朝时期第一次批量闯关东热潮,人口才从同治元年起进入到快速增长期。我说这个批量,意思是政府有组织的土地放荒,而非闯关东的流民自发的、零散的来到北团林子开荒。当时,官方承认闯关东这种移民现象并有序引导已经形成历史大势。整个东北,尤其是吉林和黑龙江,是闯关东的重点。因为当时辽宁土地趋于饱和,闯关东的人口就逐渐由南往北移,从辽宁推到吉林,又从吉林推到黑龙江。黑龙江是最后承接闯关东移民潮的地域。但是是这样,我们也不能机械的理解,到黑龙江的是最后一拨。当时对于闯关东的流民来说,他们的选择,越远的地方,越是他们优先选择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讲呢,越偏远的地方越是政府管辖治权比较薄弱的地方,他们很愿意到这个地方来开辟土地——因为自由,少有人管!说白了,当时清政府属无力管辖这些地域。所以,就有闯关东的流民到了咱北团林子。同治元年之前,他们自己开垦土地,并不受朝廷制约,属于无人管任意开垦的无序状态。从同治元年开始,北团林子进入到政府有序放荒的阶段。从黑龙江的角度讲,黑龙江将军府已经充分意识到黑龙江的移民对黑龙江开发的重要性。所以政策由一开始的抵制,到接受,到再抵制,到再接受,经历了这样一个摇摆的过程。同治元年,到了再接受这个阶段,官方正式开始接纳闯关东,并依托这些流民,开始谋划黑龙江这片地域的发展,松花江流域正式开始开荒。开荒,老辈人都知道什么叫开荒,开荒就是闯关东的流民来到此地,以户的名义到政府来申请土地进行耕种,这个土地(当时大部分为平原上的沼泽地、林地)变成耕地的过程就是开荒。申请土地是要花钱的,没钱的,你要么继续往北找个没有政府管的地方自己去开垦,要么留下来给拥有土地的民户打工做佃农,要么被逼无奈进山做土匪。当时的北团林子没有政府,但有了招垦行局,这个招垦行局是专门为放荒承领土地而设立的机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土地局。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它应该是土地局设在北团林子的一个办事处。招垦行局先行测量北团林子地域,然后才能放荒,有人来承领土地。当时划拨土地,选择放荒的地点,是以河为主要选择地点的,在河两岸最宜耕种的地域先选择了地点并进行了测量。

(三)十间房

十间房是永安镇的前身,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就是再早这片地域,有10户人家,盖了10座房子,当时这片地域没有别的标记,所以人们要到这个地点,说到哪里呢,就到这10间房子所在地区,由10间房子逐渐演化为地名。当时的10间房子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正式的民居房子,应该是马架子房,临时居住的房屋,类似于窝棚,但我和大家讲,窝棚和马架子房并不一样。窝棚也是临时建筑,马架子房要比窝棚更高级些,马架子房再往前发展一步,即是正式的土坯民居建筑——土房。道光五年迎来的这户人家,户主叫伊桑阿,他是满族,从哪里来呢,辽宁,带着一户亲属,共两户,一起来到十间房。来了之后,发现咱们寒地黑土这个地方非常好,土地肥沃,河水丰沛,植物丰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还没有人管,任其开垦,可以随便选择开垦的地点。这样,在他的号召下,又相继引来了他的几户族亲。据说是7户,现在无法考证这个了。但这个事是真的,这是咱们绥化人所能考据的,在清朝时期,最早的有关移民的记录。为什么这户人家是满族呢?

乾隆中叶的时候,乾隆皇帝就有过想把一些满族移民东北的想法,但后来政策出现了摇摆,犹豫过,也定过移民之策,一次次封禁,又一次次的开禁。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满族贵族,已经意识到,东北将来必然是要开禁的,谁最先占有这片土地,谁就是这片土地之上的主人。当时不乏满族的一些有识之士,派来自己的族亲,自己并不亲自来,到了黑龙江这片地域,实际是抢占土地。因为这片土地属无人治理的土地,所以最先过来的一般都是满族人,因为他们最先意识到东北土地的价值,又因为他们是统治阶级,而中原百姓到东北,需要翻越柳边墙冒着生命的危险,满族人却大摇大摆地进入东北,他们进入东北的条件最为便利。所以来到绥化地域的满族人后来大多发展成为大地主,这些满族在咱绥化的历史上都曾经辉煌过,每家都有上百晌甚至是上千晌的土地,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满族人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多的土地。

(四)绥化最早的店铺之一—锦和盛

北团林子时期,还有一个时间段很重要,那就是咸丰元年,咸丰元年的时候,在咱们今天的正大街,就是华辰那条街,这条街是咱们绥化最古老的一条街(北林子街),绥化城是先有的这条街,后来才有的绥化城。也就是说最早到北团林子居住的闯关东流民,在今天北林区这片广袤的地域,最早选择的居住地点是在今天的东大街——华辰这片地域。咸丰元年,北团林子来了一个老板,叫胡全义,是河北人,他到咱绥化来做什么呢?他当时是一个长工,给人家打工,这个老板是做药生意的,店名叫“锦和庆”,是在吉林开设的一家药房。胡全义在这家药房打工,他非常聪明,有一天,他给老板出主意,说黑龙江这片地域地广人稀,如果我们能比较早的,趁着移民,咱们开设一家分号,占领市场,这应该说是一个商机。也觉得这个想法挺好,这样就在咸丰元年,和老板同乡的胡全义在老板那赊了一车药材,自己驾着马车,来到北团林子,落地生根,就在咱们华辰那条街,在东大街,选择了一个地点,自己盖了房子,这个店名——锦和盛。我为什么要介绍锦和盛呢,它是在咱们绥化清朝历史上目前有文献可查的最早的一家店铺,也是绥化这片地域目前存在最久远的一家企业。直到建国初期国家实施工商改造,锦和盛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存在100余年,目前咱绥化没有哪家企业存续这么久远,先后经历了清朝、民国、伪满、建国初四个历史时期的企业,在绥化地域只有锦和盛(绥化地区有很多锦和盛的分店)。锦和盛的发展历史就是绥化的工商业发展史,也能够反映出绥化地域的发展历史,非常典型。

除了东大街,在北团林子时期,津河镇、双河镇陆续迎来了闯关东的流民,开荒设镇,繁衍生息。

(五)20营屯

北团林子时期,永安镇这个地方,也就是十间房迎来了一次重大变革,就是兴建了20营屯。说到20营屯,我们要说到一个历史现象,学术界把这种历史现象称作“京旗回屯”,五常市曾经提出过“京旗移垦”的文化发展战略,移是移民,垦是垦荒,回是回来,指满族回到老祖宗所在地,也就是龙脉所在地,屯是军屯,就是军人生活的区域,泛指村屯,当时不称村,称屯。“京旗移垦”和“京旗回屯”说的是一个历史现象,说乾隆中叶的时候,就已有大臣上书皇帝,要求开禁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区域,大臣们主要考虑是当时的沙俄势力越来越强,黑龙江这个地方与其接壤,却罕有人住,军队驻防特别少,当时也只有齐齐哈尔,黑龙江城,有军队驻防。虽然从地图上看黑龙江这片地域显然属于大清朝,但实际黑龙江人少,驻扎的军队也非常少。所以大臣们才提出了开禁东北、增加驻防兵力、以民养兵的策略。也有大臣提出,军屯,就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军队就地屯田,依靠土地自行获取生活资料,以实现自给、自足、自养的目的。这样的一些想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但也同时遭到了一些朝廷旧臣的质疑。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东北这块龙脉之地,是满族老祖宗女真族发源地,老祖宗的地方我们不能轻易动,我们应该把它圈起来,保护起来才对,也有大臣这么想。就这样,不同的想法导致了政策上的摇摆,先是朝廷原则上同意开荒,但到了落实层面,受到层层阻碍。所以尽管乾隆帝同意,在乾隆年间,最终也只往黑龙江移民了约有3000户(乾隆九年起至乾隆二十七年),而后就不了了之了。又过些年,到了嘉庆年间,嘉庆皇帝也认同乾隆的做法,仿效他往黑龙江又移民了约1000户,而后再次不了了之了。道光皇帝同样认可两位先皇的做法,往黑龙江双城堡移民了百余户,再次失败。之所以失败,是这些满族不会种田,到了黑龙江不自食其力,不练兵、不打猎强健体魄,反到把朝廷分发的土地出租出去成为地主坐享其成,越发的养尊处优懒作起来。连续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移民黑龙江,最后都告失败,成为朝廷的负担,而这些满族们一方面出租土地获取租金,一方面向朝廷哭穷,贪婪的索要生产、生活费用。所以京旗回屯计划是失败的,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也谈不上强化了黑龙江的驻防力量。但客观地看,对黑龙江的发展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到了光绪朝,闯关东热潮汹涌而来。黑龙江将军此前已经数任上书皇帝,请求正式开禁。既然已经阻挡不了这股移民热潮,那还不如有计划的放荒,把流民组织起来,由满族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实际上,黑龙江在清朝初期时的六座城池,就是六个军事据点,原本就是为了驻防保护黑龙江而设。当时,如果不是首要出于军事方面的需要、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黑龙江的解禁开荒,历史可能还要往后推迟。所以,黑龙江的土地开垦,解禁开荒,首要满足的是军事保卫边疆的政治需要。但这几任皇帝虽然都支持军事屯田的政策,但从实际层面来讲,能不能成功,军事力量能不能得到增强,自己能不能养活自己,在战战兢兢的皇帝们心中也是个未知数。所以每一任皇帝都推动了回屯的策略的实施,但都以试点的形式去尝试,而非成功经验加以大面积的推广,这种尝试从规模上就能够看出,多说,一次移民满族1000户,少说几十户,断断续续、零零散散。当时选择移民的地点,到了光绪年间,从五常(双城堡、拉林)、哈尔滨(阿勒楚喀),继续往北推,从松花江就到了我们呼兰河流域的北团林子。

咱们北团林子这片地域在光绪年间,是直接写入圣旨里的,在上书光绪帝的多道奏折中都有。有一道奏折大致是这样说的,就在咱们濠河以北、呼兰河以南,在这片地域适合开垦。(原折为光绪二年四月十七日军机大臣抄录的“同治元年十月间,前将军特普钦于议覆户部,会同八旗都统筹议前任顺天府尹蒋琦龄疏请移居京旗屯田。”的奏折,该奏折中提到了“呼兰地方除该城所属旗屯营站官庄,所垦田地并招垦外,在该城迤北百里外濠河以北、呼兰河以南,接连旗屯採得平坦荒厂一段,约可屯田十处,分拨京旗散丁三百户,具安设之。”),说明了北团林子这片地域被选中,作为移民的一个地点。这里面有个小细节,同治元年,当时咱们黑龙江的将军姓名有个普字(特普钦),他当时给皇帝写了一道奏折,但当时他刚刚上任(这一年他刚刚由试用署理虚职转为实授实职),觉得自己位轻言轻,又觉得移民、开禁这事非常重要,先皇三任都做过,但都做失败了,自己此时上奏,怕石沉大海,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通过关系找到了当时北京市市长京兆府府尹,这个人叫蒋琦龄,皇上身边的红人。当时这位黑龙江将军把奏折给了蒋琦龄,希望他能以自己的名义上这道奏折,蒋琦龄看了这道奏折后,觉得很有道理,是道良策,就上书了皇帝。这道奏折,其中屯垦地点所说的“濠河以北、呼兰河以南”就是指我们北团林子这片地域,这道奏折真就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得到了他的朱批(“依议,钦此”)。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并非出于解禁土地接纳闯关东流民这方面的的考虑,他主要是希望通过屯垦——军屯来强化黑龙江的驻防力量,他是这么一个想法。所以军屯地点的选择,推测他当时一定是事先踏查了黑龙江这片地域,认为北团林子这片地域非常适合军屯。这片地域更为准确的描述,位置并不在今天的城区所在地。从后来20营屯的建设来看,而是十间房,今永安镇这个位置,当然都是北林区这个大的范畴之内。从中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谁选择屯垦的地点,它必须满足这样几个条件,一是区域位置,一是靠近河,便于人们生产生活,在河两岸,通常在南岸,通常选择这样的地点。三是地势平坦,适合盖民房。那么当时,客观的看我们绥化这片地域,呼兰河流域遍及全境,支流众多,水量充沛,加上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地势平坦,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踏查的人来到这片地域,自然就相中了这片地域,因为非常适合屯田,非常适合庄稼生长,加上阳光,我们这片寒地黑土,的确是与生俱来的天赐的好地方。蒋琦龄拿着圣旨就找到了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开始研究落实此事。当时吉林此方面很有经验,于是黑龙江将军派了几个人赴吉林去学习屯垦的经验,回来之后开始研究我们这片地域如何移民,按照当初奏折中的原意,目标为屯垦300户满族,在十间房,初期先完成10个营屯的建设,而后陆续完成,直至20个营屯全部建立完毕(不能一步到位全部建设完,主要原因是考虑到朝廷拨付的银两不足,地方补贴有限,也只好分阶段慢慢修建)。那么今天绥化老人都知道,说绥化在清朝时期,存在过20营屯,这20营屯就位于今天的北林区绥胜满族自治镇和永安镇区间,这说明当时最后还是完成了20营屯的修建。那么绥胜为什么今天是满族的自治乡镇呢,我们可以想象,因为源自于我方才所说那些起因,而后移民来了那300户满族,那300户满族历经百余年的繁衍,这片地域就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以满族为主要居住人口的乡镇。这片地域也说明了最早移民来此的不是闯关东的汉族中原百姓,而是最早居住在京城的八旗子弟。这300户满族移民,是北团林子时期的重大事件,它意味着在咱绥化存在着满族文化。这个满族的文化,就是从20营屯开始的。而且20营屯的建设规模,应该说在当时、在咱们绥化,自清朝有文献记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地产建设。在清朝,在绥化的建设史上都是首次!而且从以后的建设规模来看,在清朝,这是最大的一次!因为这次,是官方主推,朝廷是拨付了银两的,相对而言,算是银子不少了,事先还去吉林学习先进经验,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20营屯建设是非常有气魄的,规模大、质量高,又是高贵的满族人居住。为了具体承办20营屯建设这件事,盖好这些房屋,在十间房,黑龙江将军府在此成立了旗务衙门。旗务衙门是具体做什么的呢?在当时的北团林子的东大街,就是今天华辰那条街,在刚刚开始发展尚没有建立政府之时,在十间房已经先行有了衙门。但这个衙门它不是政府,政府管着这片地域百姓的吃喝拉撒睡,它都管得着。旗务衙门不是这样,旗务衙门专门负责旗务,专门负责旗人,也就是当初从北京过来的这些八旗子弟,就是专为那300户满族服务的,闯关东过来的流民他们不管。旗务衙门为了做好20营屯的建设工作,开始了土地测绘、砍伐树木,筹备建筑材料等等工作。20营屯全部盖完,从光绪二年已经到了光绪十年,九年的建设共分了三个阶段,一是光绪二年,10营屯的建设;二是光绪五年;三是光绪十年。建设完毕,20营屯共迎来了八旗中的四旗,大家都知道的有两黄旗,有正黄和镶黄,他们当中有从北京城直接过来的,也有的是早期从北京城移驻辽宁复兴城,而后从复兴城迁移过来的。过来的,绝大部分为军队家属,当时有兵串防,在此驻扎,直接也就把家眷带了过来,入住20营屯。今天绥胜、永安有人来吗?除了两黄旗,还有哪两个旗?(下面回答说有,绥胜是正白旗,红旗乡是正红旗。)今天他们说的这两个地方,实际上和永安镇是连着的,20营屯分布在这三个区域(南北四里七,东西九里四)。20营屯意味着北团林子地域的发展在清朝时期,第一次进入官方视野,选中这片地域,濠河以北、呼兰河以南,这样的决策,也曾进入北京紫禁城,皇帝也曾给过朱批,绥化人也从此因为20营屯的满族人而和北京结缘,直至今日,绥化在北京还设有政府驻京联络处,这都是有历史渊源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满族人地位是尊贵的,能到北团林子来,对北团林子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从后来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今天来的苍老师,您是正黄还是镶黄,(回答,我是镶蓝旗,也都是后来陆续移民到北团林子的满族人。)两黄都是皇亲国戚,他们当时并不愿意到我们这边来,因为黑龙江蛮荒之地,其在北京养尊处优,只是苦于皇帝的圣旨,没有办法,必须要来,所以极不情愿的来到20营屯。当然,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积极响应皇帝号召,积极来到北团林子,跑马占荒,抢占土地。

当时,这些满族人来到北团林子,皇帝为了安抚这些人,免费拨付土地,每户给70晌地,其中包含荒地,有待开垦的20晌,已经开垦的熟地15晌,还有35晌永远做私产,就白给你了,其余的地,6年后升科(后来改为3年升科)。升科就是交土地税,要给朝廷交税(以后政策有调整,非一成不变)。这就是说,满族人来到北团林子,直接变成了地主。中后期这些满族人每户都承领了更多的土地,远远超过了朝廷规定的70晌的上限。而闯关东来的流民想要承领土地开垦,需要向招垦行局交纳一笔大钱才可以。大家可以想象,闯关东来的流民哪里有钱,他们要是有钱就不用来东北了。所以大家看,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就一目了然了。这种严重不对等的情况,后来不单单在承领土地放荒方面,甚至交税、打官司等等方面也都表现得非常突出。绝大部分闯关东的流民来到北团林子,由于没有钱,交不起承领荒地的钱,被迫无奈“拜东家”,找满族人,给他们“扛活”。可以说,大部分闯关东的流民,到了东北,若不是从事工商业小买卖,绝大部分人都给满族人做了佃农。今天东北地域,包括我们绥化在内,地名凡是带窝棚两个字的,绝大部分为当时佃农居住的地点,这个地点大多设在他们当初替东家耕种的田地附近,就近居住,左溜也没房子住,索性就在这住了,又盖不起好房子,只好搭建简陋的窝棚来居住。今天这些地点大多繁衍成为村落了。大家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在多么艰苦的条件开始了创业的艰苦历程。

(六)同步发展,不一样的发展结果

所以,今天的绥化老人,对于我们绥化的历史,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绥化是“先有十间房,后有绥化城。”这话没错!从刚才我说的那道奏折可以证明这一点,确实是先有的十间房的20营屯,而后在今天我们生活的这片地域才建的城市。当然,有一点,大家要知道,北团林子在十间房今建设20营屯的同时,在20多公里外的今北林区北至北五道街南至南五道街这片地域,就已经开始挖建护城河,也叫城壕(光绪四年,北团林子的百姓们开始挖建城壕)。我们会发现,这两片地域,它是两个点几乎是同时发展的,也就间隔了二年的时间。当然到了今天,我们客观的看,就是永安镇、绥胜镇已经发展成为北林区比较大的乡镇。而北团林子,在北林区这个位置,却已经发展成为绥化地区的中心城市了。那么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会发现,原本在清朝时期,十间房建设20营屯和东大街建设城壕,基本是在同一时间节点,但明显地我们生活的这片地域,后起之秀,远远的超过了十间房,为什么会这样?

要知道当年的20营屯已经颇具规模,当时我们生活的这片地域房子都是零散的,而且从盖的质量来看,也不可能超过20营屯,那么为什么后来20营屯没落了呢,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片地域快速发展起来了呢?答案就是,后来,我们生活的这片地域,工商业的发展,异军突起,工商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人口的聚集,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创造出了城市的繁荣,最终超越了20营屯。20营屯的发展,在今天看来,模式单一,典型的农业经济,增产增收完全依靠土地,这种积累财富的方式过分的单一,甚至是固定化的,难以改变。而工商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市场不断扩大,一个独立于农业经济的城市经济异军突起,快速发展了起来,并很快就超越了20营屯。

这也能够反映出最初来到20营屯的满族人的确不会做买卖,没有经商头脑,仅仅依靠朝廷的土地拨付,每年吃固定的租子。当然,这只是开始阶段,很快就开始有人意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很快便开始构建自己的产业链,依托土地,开油房,倒卖粮食。只是那时,北团林子东大街区域的商业环境已初具规模,东大街自发地形成了市场,成为区域性的重要商品集散地。这使得20营屯的满族们不得不把自己的产品运送到东大街市场销售,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也加速了20营屯的衰落。客观地说,绥化城的崛起,颇具实力的满族的加入助推了它的发展,他们后来成为生产商、投资商,20营屯由最初的创业基地转变为后方生产基地,后来,也一定有很多满族们从20营屯搬出,搬迁至越来越繁华的我们今天生活的这片地域,搬进了城里居住。(在光绪五年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在今旧城区的区域有经营贸易的1046人,当时这片区域总人口有6144人,做小买卖的竟然占了17%,这1046人多数为打工的长工,足见当时的旧城区这片地域工商业的繁荣),20营屯,今天我们早已看不到它当年的模样,而绥化城业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近50万人口的大城市。历史的变迁,不禁令我们感慨。

北团林子时期,就讲这些。

一、需要说明的三个历史问题

(一)澄清一个历史问题——绥化历史究竟有多久

(二)北团林子名字是怎么来的

(三)清初黑龙江概况是怎样的

二、北团林子时期

(一)北团林子开发时间——同治元年

(二)同治元年——土地放荒

(三)十间房

(四)绥化最早的店铺之一—锦和盛

(五)20营屯

(六)同步发展,不一样的发展结果

三、绥化厅时期

(一)理事通判厅

(二)绥化名字由来

(三)绥化厅管辖范围

(四)绥化厅人口

(五)绥化厅行政

(六)首任通判毓衡

(1)勘察绥化地域

(2)筹划建设绥化城

(3)推广集中种植庄稼

(七)绥化厅贸易

(八)绥化厅税和财政收入

四、绥化府时期

(一)绥化府辖区

(二)绥化府行政

(三)首任知府成多禄

(1)明确辖区,踏查全境

(2)建立警察队伍

(3)办学堂

(4)人口统计

(5)禁毒

五、绥兰海兵备道

六、综述

作者简介:

        韩鹏宇,汉族,1976年12月生于黑龙江省绥棱县,绥化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诗歌和地方史,著有《日本殖民绥化史证》。



广告投放:yeshu1235@163.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